“淮河卫士”的环保路
2008-12-09
2008-12-09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 唐骏

图片由霍岱珊提供

    ■口述人:霍岱珊

    ■身份: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发起人

    我是河南周口市沈丘县人,在沙颍河边长大,对这里很有感情。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沙颍河河水开始变黑变臭,河面上漂浮的都是死鱼,这在之前是不曾出现的。 

    1997年,我在《周口日报》当摄影记者。当时在报纸上看到,说淮河流域治污达标,可是沙颍河依然污染严重。我觉得应该是一些反映渠道出了问题,所以决定自己做一个淮河水污染的调查。 

    但我还有工作,不能做到每时每刻都对它进行关注,不能够对它进行全流域的考察,当时我就举棋不定。 

    最终促使我下决心辞职的,是和我一块儿上学的小伙伴,后来他当了镇长,却得了癌症,他对污染治理很有一套。我们去看望他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已经不行了,你是咱们本乡本土的记者,你要为父老乡亲们说话,你不说这句话,谁替我们说话?”他要求我全身心地投入。当时我答应了,后来他病故了,我答应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 

    1998年淮河九期达标之后,我在一个村庄看到孩子们戴着口罩上课,教室离河很近,一百多米,非常刺鼻的气味,就是让人要窒息的那种感觉。我给孩子们拍了张照片,起名叫“花朵抗拒污染”。 

    这张照片后来得了奖,得奖之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河南省一个副省长到这个学校去查看,也到了村庄去查看,当然是微服私访,轻车简从。他最后拍板给这个村庄打了一眼深水井。 

    在我们环保的过程当中,发现企业偷排有很多招数,晴天不排,下雨天排;白天不排,晚上排;领导检查的时候不排,领导走过之后就排。我们都把这些记录下来,向当地环保部门反映。开始,有些部门很不重视。 

    不过现在好多了,国家环保总局非常支持我们,把我们称作放在淮河的一双眼睛。我们和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监察局建立了一个环保直通车的关系,我可以现场打电话给他,有许多次这样的例子,就打给司长,打给他们处长。他们就责令当地的环保部门调查处理。 

    2000年我上了一次央视的节目,附近都知道我在干环保。不久后,我在一家工厂排污口照完相,骑车往回走,结果一辆摩托车和轿车赶了上来,下来三个男的把我相机砸了,我也受了伤。而且经常收到恐吓电话。 

    后来,我两个在外面打工的儿子听说我挨打,辞了工作和我一起干,以后就没有出过事情。古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从2003年开始,我挑选了淮河生态图片120多幅,做了105块展板,先后在北京、河南、安徽的大学展出,还有淮河流域的大城市,主题就叫“淮河家园的呼唤”。看过这些照片之后,因为都是在淮河流域,都是他身边的事儿,大家感觉污染到了这种程度,已经到了非彻底治理不可的时候了。 

    很多人愿意加入到环保队伍当中,比如说“淮河卫士”环保组织志愿者,每到一地都有志愿者加入,现在这些志愿者达到了两千多名。后来我们做淮河水污染公众监控网络,每个地方都有当地人成立小组,每天都会到河段去查看工厂的排污情况。我现在不用整个淮河跑了,打打电话就行,轻松多了。志愿者以大学生、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为主,各行各业的都有。 

    后来在我考察的过程当中,不仅是发现了水污染的问题多么严重,而是在村庄里边,老百姓向我反映更多的是水污染之后,由于灌溉的原因,河里的水通过干渠、支渠、毛渠,就像人的血脉一样,分布到大地,分布到村庄,灌注到空塘里边,这些水深到地下,农村的饮用水出现了问题,吃过这种水之后,就出现了很多怪病。 

    2005年我在北京参加一个研讨会,当时有专家说这是公共安全卫生问题,需要10年时间观察,看是不是饮用水的问题。 

    我一听就急了,说患病的都是我的乡亲、朋友,这10年又得有多少人得病呢?不如你先改水,多打几百米深、没被污染的深水井,安装滤水装置,如果得到控制,不也能证明是饮用水的问题吗?当时台下“轰”的一声,说有道理。 

    现在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了3年,光河南省就花了3亿多,打了1700多眼深水井。很多“癌症村”的死亡率都降到了正常水平。 

来源:京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