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之都”成现代宜居城
2008-12-07

日期:2008-12-06 作者:皇甫萍 来源:新民晚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区50周年大庆前夕,记者赴广西实地采访,在“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新柳江乘船夜游,感受到的是这个山水工业城的眉清目秀、气定神闲。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曾是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而2006年10月底,温家宝总理到此视察时,对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褒奖有加,称赞这里“山清水秀地干净”。
    
酸雨之痛
    
    多少年来柳州工业一直处于广西绝对“老大”地位,工业总量相当于南宁、桂林、梧州、北海等几个城市的总和。上世纪中期,不少摄影作品都将工厂大烟囱作为工业作品创作的主体。可当时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烟囱冒出来的浓烟,多为工厂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在空气中蔓延,形成一种弱酸气体或水雾,一有降雨就会随雨水“着陆”,让植物、金属及喀斯特山体受到腐蚀,这就是酸雨。
    
    柳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柏兴谦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到1995年,柳州是“十雨九酸”,最酸时柳州雨水的PH值低于4。而据估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酸雨对柳州造成的损失一年高达几十亿元。
    
循环经济
    
    1991年,国家环保局把柳州列为治理酸雨的重点城市。1996年,柳州出台40项酸雨污染控制措施。1997年,柳州率先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现在,柳州利用先进的污染源在线监控仪,对重点污染源排放实施全天候监控。
    
    柳州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金提升环保水平。过去5年,柳钢投入13亿元环保技改,废渣用做特种水泥,废气和余热用来发电,工业废水基本实现“零排放”,每年由此创造的效益达到10亿元。
    
    环境保护又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进行,柳钢集团基本上淘汰了2000年以前的设备。柳工、五菱汽车、东风柳汽、两面针、欧维姆等重点企业逐渐实现了产品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
    
城市转型
    
    已在柳州市绝迹多年的鹭鸶、白鹭等候鸟如今又飞回来了。2007年,柳州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空气质量20年来最好、柳江成为广西水质最好的内陆河。今年一季度,国家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提高较快的城市中,柳州市列第9位。如今到柳州出差、旅游的外地客,会对柳州整座城市的环境大加赞赏,碧绿的柳江宛如一条玉带蜿蜒穿城而过,山水秀美的工业城市得以重见碧水蓝天。
    
    2008年7月,柳州市委、市政府发出“二次创业”号召,用3年时间实现由传统生产型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型。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5大支柱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为城市转型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