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03日09:08 生意社
国内治污权威激辩广州河涌整治方案
国内专家一到石井河就拿出照相机拍下眼前又脏又黑的景象。符超军摄
距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放话叫各区区长两年后游河涌,已经过去两个星期。昨日,12名国内水污染治理的权威专家齐聚羊城,为广州河涌“把脉”。围绕“雨污分流”思路,专家们表达了不同意见。
据了解,2005年以来,广州治理河涌水环境的主要路线是“合流制下的截流式治理”。而在最近制定的河涌水环境整治规划中,广州郑重选择了“雨污分流”的道路,明确要分步实施包括老城区在内的雨污分流。所谓“雨污分流”,就是通过建设各自独立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实现雨水和污水的“分流”,雨水直排河流,污水则送到污水处理厂。
“雨污分流代价太大”
在河流水污染治理方面,国内学术界一直为两种技术路线争论不休:一种是合流制下的截流式治理,另一种则是雨污分流。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了昨天召开的“广州市污水治理思路与对策座谈会”上。
来自成都的治水专家颜学贵“旗帜鲜明”地指出,在老城区搞“雨污分流”有很多问题,广州应该坚持“截污式”管理。老城区没有完善的污水管网,有的地方连雨水管也没有。要实现“雨污分流”,必然涉及大量的道路开挖。“老城区人口和商业网点高度密集,如果开挖埋管,可能会把交通搞瘫痪。成都有几个月交通就被搞瘫痪了,代价太大。”
颜学贵更直言:“没有必要。而且市政道路下的管网改了,单位、小区内部改不改?如果也要改,老百姓更要叫了。而且,单位内部改造的钱应该由谁来出?”
同济大学李树平副教授赞成在新建城区推行雨污分流,而在老城区宜采取合流制。他指出,即使在发达国家,“合流制”仍占有很大比例。在英国和日本,雨污合流管道占到全部管道的70%。“而且即使完全建成了雨污分流管道,也很难完全达到分流的效果,因为中间肯定有地方会因错接管道造成混流。”
在广东,深圳已经实施雨污分流多年。然而深圳市水污染治理办公室主任姚毅总工在谈起“雨污合流”时态度也比较谨慎:“错接乱排现象随处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有的人是因为不了解,也不管是污水井还是雨水井,看到井盖就把管子接过去。有的人则是图省事,故意乱接。”据了解,深圳市于2006年启动“清源行动”,对特区内大量存在的错接乱排现象进行一一纠正。
专家指出,“雨污分流”系统非常脆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新城区楼房阳台一般都有一个下水口,那个下水口就是通到雨水管的。现在很多人家把洗衣机放到阳台上,或者把阳台改建成厨房。这样一来,污水就从雨水管道排走了。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洗衣水,在深圳,河道中的污水有36.5%来自于住宅小区,每天约有16万吨污水入河,而阳台改变功能造成了其中绝大部分污染,住宅小区雨污合流成为水体污染第二大污染源(第一大污染源是城中村)。
“雨污分流”和“合流截污”要灵活采用
在昨天的座谈会上,也有一部分专家支持广州走“雨污分流”的道路。姚毅指出,广州、深圳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同,雨季的雨量十分充沛,如果不搞雨污分流,每逢暴雨,下水管道就会因水量太大而溢流,由此造成“水浸街”。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谢益佳指出,要让河涌从根本上变清,仅依靠“截污”是不够的。“河涌的污染源除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之外,还有地面污染。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比生活污水更甚,靠截污就没办法截住,必须靠雨污分流。”
谢益佳还指出,管道错接现象发生在地下,以前很难摸清。现在,依靠现有的管网探测技术,可以把错接现象摸得清清楚楚。而非开挖技术的普及,也使得建设管网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大开挖”。这使得“雨污分流”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说,“合流制下的截流式”和“雨污分流”两种制度都有其合理性,也都存在局限性,如果使用“合流制”,雨季时,南方大量的雨水很难通过有限管径的管道迅速排出去。因此没有必要争论到底使用哪种制度,应该灵活采用。
据了解,未来几年,广州计划建设污水管道3285公里、雨水管道1047公里,实现雨水、污水分流处理。以后雨污各行其道,雨水排入河涌,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但在很多无法实现雨污分流的地区,广州仍要依靠“截污式”。
实际上,不论是“合流制下截污”还是“雨污分流”,在实践中都存在“技术瓶颈”。针对这些瓶颈,专家也给出了破解之道。
“截污”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征地拆迁。有专家建议,通过设置露天的截污箱或铺设露天截污管,来绕开征地拆迁问题。
而“雨污分流”最麻烦的就是后续管理问题———怎样杜绝和及时纠正雨污管道错接乱排现象?专家建议,一是要出台相关法规,明确错接乱排的法律责任,新建改建项目在把单位管道接到市政管道时,必须经水务部门验收。二是要加强公众教育,使老百姓明白清楚雨水管和污水管的不同,自觉按照规定排污,尤其要杜绝随意改造阳台功能。
■专家观点
很多城市朝零排放方向发展,北京市现在一些城区排污量已经出现下降趋势。广州市却提出2020年污水量再翻一番,达到1000多万立方米,我想这不应当。污水治理的思路应当是从源头上减少排污量,改变不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预估算,如果要达到日处理量1000万立方米,就要再建70多座污水处理厂,投资将非常巨大。且建成后每年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费用将达到几十亿,能否实现需要考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树坤
要实现雨污分流,广州雨污管道要达到1万公里以上,现在只有2300多公里长的管道,要完善非常困难。
河涌淤泥的处理非常麻烦。如果不给淤泥正规的出路,就有可能出现淤泥被乱堆的情况。就算把淤泥包给清运公司处理,这些公司没地方填埋,很有可能会把淤泥又重新倒回河里。河涌整治一定要整体考虑,把淤泥无害化处理完了,这个工作才算做完。深圳现在主要是依靠将淤泥固化,使其稳定,然后拉到淤泥填埋场填埋。
———深圳水污染治理办总工程师姚毅
减少排污量还要从节水做起,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水价。有人提出,提高水价不利于民生和经济发展。我看可以通过“水价返还”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水资源丰富地区推动节水的一个途径。
拆迁难问题光靠政府很难推动。媒体应该曝光钉子户,社会舆论一定会站在公众利益的一边,而不是钉子户一边。
———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郑兴灿
污水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努力,否则即便污水处理率达到百分之百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淤泥的处理确实是一个问题,建议和其他的有机垃圾一起处理成有机肥料,这样一举两得。另外,要将农村的污水排放考虑进来,要进行源头分流。农村的生活污水也是一个很大的污水来源,建议从源头上把能够做为肥料的粪便做为肥料回到农田,其他的再做处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