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漠”九年之变
2008-12-02
2008-11-27 07:2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初冬的塞外,风有些硬,但阳光灿烂。从北京市东二环向西北方向驱车一个半小时,经过八达岭,进入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在莽莽军都山、燕山余脉和湛蓝色的官厅水库之间,一道金灿灿的沙丘进入眼帘,当地人称这里为“天漠”。

  早在1999年5月29日,本报曾在头版以《沙丘距北京城70公里》为题,报道了“天漠”。

  当时的报道说,怀来是北京的西北门户,担负着为北京阻沙保水的任务。这里的沙化直接加大了北京的风沙危害,增加了市区的降尘、泥雨,给北京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这里的沙化还直接造成官厅水库泥沙入库量增加。周围大面积良田盐碱化又造成水库水质的下降,北京市民的生活用水和部分生产用水已受到影响。

  如今,“天漠”沙丘周围的林网已经形成。初冬季节,杨树、柳树、核桃树、杏树等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枝条,只有油松、侧柏等还泛着黄绿色。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在“天漠”的一侧有一道崭新的人造工程——密密麻麻的网状绿格子。在这些绿格子周围还有国家投资174万元试验推广的800亩“人工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示范项目。

  怀来县林业局副局长王月星说:“这个网格主要是为了防沙治沙,特别是治理沙丘。到春天的时候,格子里面就能长出风沙克星——柠条(一种固沙植物)来,把风沙固定起来,再种一部分草,一部分小灌木,绿油油的很漂亮。”

  风沙天气明显减少,官厅水库恢复饮用水源地功能

  年近六旬的佟老汉,是“天漠”脚下大古城村的村民。佟老汉回忆起2000年以前村民遭遇风沙的情景,十分感慨。

  “那时候在村里干农活儿,由于风沙大,几乎每个人都有沙眼病和迎风流泪症。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刚把一碗饭端出来,一会儿就端着半碗沙子回来。所以,好多人吃饭嚼两口就咽下去,省得让沙子把牙硌了。长年累月地吃沙子,一些村民开玩笑说,自己的肚子里都有了‘石头碾子’了”。

  不仅“天漠”脚下的村民遭遇“一年两次风,一刮刮半年”的情况,怀来县城里的居民也对2000年前后的沙尘天记忆犹新。

  如今,不管是“天漠”脚下的村民还是怀来县城里的居民,都异口同声地表示,黄沙满天的日子已经基本没有了,就连大风天也明显少了,官厅水库明亮如带,煞是美丽。

  实现这一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连续8年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了让官厅水库变清澈,几年来,怀来县政府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库滨带绿化、浸没治理工程、堤岸治理工程。

  有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以来,怀来县政府引进投资两亿元,使水土流失面积由最初的1115平方公里减少到350平方公里,增加造林、种草面积460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到32.6%,官厅水库泥沙入库量减少了70%。在2005年,还对官厅水库首次实施全面禁渔,还多次实施增殖放流,投放各类鱼种数百万尾。2007年8月,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宣布,官厅水库恢复了饮用水源地功能,成为北京的应急备用水资源。

  防风林经济林双管齐下,“国家得了绿,农民有了利”

  为了构筑北京的绿色屏障,怀来县“真是下了大力气种树”,小南辛堡镇农业办公室林业助理陆桂德感慨地说,干旱是北京周围沙源地造林遇到的普遍问题。他最近几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所植树木的成活率在80%以上。

  站在“天漠”沙丘上,目力所及,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树了,可以看出,大部分树木谈不上粗壮,还有些常绿树比较矮小。“在沙丘、沙滩上植一棵树的成本是50元钱,怀来县非常干旱,所以树都很矮,这些山上的树,要从山下引水浇灌,浇一棵树的成本是1元钱,1亩地种110棵小树。可以算算,怀来县要在树木维护上投多少钱呀。”

  陆桂德说,现在活下来的小树苗全是镇里人一瓢水一瓢水浇活的,很不容易。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开始广泛关注怀来县的治沙工程。200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在怀来县率先启动“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随后,可口可乐项目和李氏基金项目,围绕沙丘展开土地荒漠化治理,造林1.8万亩,植树363万株。

  由于怀来县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葡萄、苹果、海棠等果树的生长。而且怀来县地处塞外,昼夜温差大,因此水果的品质要比别的地方好,市场上卖的价格也要高些。

  “政府号召栽苹果、葡萄、梨、枣、杏等经济林,结合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同时来治理沙地。”陆桂德说,原来的种粮人变成了种树人,国家得了绿,农民有了利。村民说:“半亩来地一年收入就是2000元钱,比种粮食强。”

  旅游和外景地同步发展,村庄有了“新产业”

  地处“天漠”边缘的龙宝山村村民,今天不但没有“谈沙色变”,反而有些暗自庆幸。

  让村民庆幸的是,“天漠”已被他们开发成了景点,主打招牌就是沙,滑沙、摔沙、沙浴,每位参观者需要买20元门票。在天漠公园景区门口,一副对联显示着村民们将其作为旅游产业包装的信心:千山万水已走遍,沙漠之梦今日圆。

  “天漠”旁,为了让游客找到“撒哈拉”的感觉,有些村民还养起了骆驼。

  “以前村里养羊得很多,封山育林后羊几乎没有了。没想到村民耕作用的马却派上了新用场,村里至少有30多户搞起了旅游,每年赚个万八千的没大问题。”龙宝山村村支书王永献说,“不过,骑马、骑骆驼绝对不能进林区,不能因为搞旅游破坏了好不容易才得来的绿色。”

  而最让农民得到实惠的还是“拍电影”。因为“天漠”有离北京近的“优势”,如今它已成为拍影视剧和广告选取“西部风光”的最佳外景地。

  问起在这拍过的镜头,王永献特别自豪地说:“龙宝山村村民见过的大明星多了去啦,
成龙
、李连杰、杨紫琼……都来过这里。在这拍摄过的电影电视剧,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天下粮仓》、《军刀》……多得数不过来,还有奥运会之前拍摄的MV《相信爱》。”

  在龙宝山村,180户670多人绝大多数都当过群众演员,农妇李志君说,平时只要听到大喇叭一广播“招演员啦,有报名的赶紧报名啊。”村里男女老少就会放下手头的活儿,哪怕是正休闲打麻将的,也都去“外景地”了。

  王永献说,“拍电影”给村民带来的收入“相当可观”。据他介绍,群众演员一天的酬劳一般为35元到40元,如果一个剧组拍上十几二十天,一个村民能挣好几百元。许多剧组还需要马匹等作为道具,每匹马日租50元,农用三轮车日租80元。此外,剧组需要的瓦工、木工、建景搭架子的活儿,都会找当地村民。

  “由单纯治沙变成治沙造景,或许在‘天漠’是个变不利为有利的最佳选择。”王永献说。

  照片上:2008年11月,河北怀来,防护林、草方格有效控制沙尘产生。本报记者李建泉摄

  照片下:1999年5月,本报一版的报道。

来源:网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