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项链”守望辽宁
2008-12-01

 2008年11月19日 09:13:18  来源:华商晨报

    彰武沙尘6小时内可飘至沈阳

    风沙每年以20米~30米的速度向辽宁推移

    康平、法库沙化土地面积比1986年扩展1倍

    核心提示

    辽西北地区是辽宁受风沙、干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科尔沁沙地南缘一线沙化区对全省呈弧形包围状,形成东西长43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一道豁口。生态学者将其称为“辽宁之豁”。

    作为清朝三大皇家牧场之一的“苏鲁克”,曾经水草丰美。遗憾的是,300年后,坐落于阜新市彰武县一带的皇家养息牧牧场,如今已面目全非。“八百里瀚海”直逼百公里之外的沈阳。

    辽宁的草场哪去了?去年末,辽宁缺草的问题再次将彰武县的生态危机推向风口浪尖。而转机也在今年春天悄然酝酿。“围沙种草”的一系列方案,在省领导的密切关注下、在风沙肆虐最为严重的阿尔乡镇,落地生根。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示范工程” 到底成效几何?本报记者于本月初,实地踏查了彰武县。

    在彰武县阿尔乡镇境内,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地标很好识别:铁剌线以里的草高而茂盛,属辽宁;剌线以外的草矮且稀疏,属内蒙古。

    原因很简单:围封将辽宁的草保护起来,而内蒙古地区散养的牛羊几乎没有放过这里鲜嫩的牧草。

    看沈阳———沙地边缘的城市,彰武沙尘6小时内可飘至沈阳

    今年9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裹挟着大量沙尘,席卷了彰武县与科尔沁沙地接壤的阿尔乡镇。

    龙卷风持续15分钟左右,受灾范围南北约300米,东西长15公里左右,造成近20人受轻伤,电力、通讯设施严重破坏……

    阿尔乡镇副镇长吕春青向记者表示,当地绝少发生龙卷风,这样的天灾很反常。而11月3日的沙尘暴,在他看来却是“家常便饭”。

    “很多沈阳市民认为科尔沁沙地离他们很远,其实从阿尔乡刮向沈阳的沙尘用不了小半天就能到。”吕春青满脸忧虑地说。

    王国晨,辽宁省政协委员、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沙与草问题的专家。他根据风洞模拟试验,测算出彰武沙尘6小时内可移至沈阳。“研究表明,风沙季节,进入沈阳市上空沙尘每小时可达111吨~144吨。”王国晨认为,沈阳市区距离科尔沁沙地近百公里;沈阳,沙地边缘的城市,绝非耸人听闻。

    不仅于此,科尔沁风沙通过彰武这一风沙入口,每年以20米~30米的速度向辽宁腹地推移,直接造成阜新市沙化土地面积比1978年增长22%,康平、法库两县沙化土地面积比1986年扩展一倍。目前,辽宁现有沙漠化土地约123.6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9%,覆盖辽西北10个县(市)、140乡镇。

    看彰武———难越“治理———人穷———开垦———恶化”的怪圈

    地处交通节点的彰武,作为沈阳西北一隅的门户,在清朝时期专为沈阳的“一宫两陵”提供祭品。时名苏鲁克的养息牧牧场囊括了今天的整个阿尔乡,但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牧场已垦荒62万亩。至此,长达250余年的皇家牧场终于解体。

    人多、相对贫穷、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这些因素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成为辽西北土地沙化的根源。

    以彰武县为例:建国初期人口不到20万;上世纪末,人口已达到40万。“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一个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为主、以粮为纲、种植业占农业产值70%以上的地区来说,把有限的土地资源作为惟一的生产资料,必然导致贫穷。”王国晨在调研中发现,该县在生态治理上始终无法逾越“治理———人穷———开垦———恶化”的怪圈。

    王国晨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沙区的乱开荒现象非常严重。当地农民为了增加收入,片面追求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这使得原本脆弱的沙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以阿尔乡镇的北甸子村为例,由于连续干旱和土地沙化严重,虽然耕地面积比1980年扩大了一倍,但2001年全村粮食产量仅172吨,低于当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王国晨认为,除了滥垦土地,过度放牧是土地沙化的另一主要原因。

    恢复原生态植被,是沙化治理的惟一路径。“必须落实围封种草!”王国晨这样建议了许多年,终于有了回应……

    看示范———340万元投资干了原来都不敢想的事

    今年7月21日,一项以种草和防止草原沙化为主的庞大工程,在辽宁正式启动。

    王国晨认为,它的成功会使沈阳等多座大城市面临的沙化危机缓解,甚至不再有令人烦恼的沙尘暴,因为草原的固沙能力比林地高三四倍。在这个名为“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示范工程”启动仪式暨全省草原确权工作会议上,副省长陈海波一连用了几个“最”来形容此项工程:“建国以来我省规模最大、投入最大、对今后我省生态环境影响最深远。”

    施泽富,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农牧民。

    今年夏天,他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护草员。“分区负责工程区围栏看管,严禁放牧、非法开垦、割草及野外用火。每天不定时对工程区进行巡查。”这是挂在草业办公室墙上的“护草员岗位责任制”的某款细节。

    “感觉这份工作很神圣。”施泽富之所以如此认为,他发现在“草业办公室组织结构”上,自己的名字与副镇长吕春青写到了一起。

    与施泽富的神圣感不同,作为彰武县动监局局长,梁文志时刻感受着肩上的重任。

    在他看来,“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示范工程”是彻底扭转彰武缺草的历史拐点。“阿尔乡镇北甸子村的34000亩沙地,是示范工程的第一站,可见省领导对我们彰武的高度重视。”他向记者表示,省财政拨发的340万元专款及时到位,“很多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不再纸上谈兵了”。7月30日前必须完成播种。于是,梁文志火速从美国进口70吨苜蓿种子、从北京租借专用草籽播种机。“那些天就盼着下一场及时雨,看着草籽落入沙地里,心里真没有底儿。”

    11月4日,梁文志与吕春青陪同记者赶往北甸子村那3.4万亩围封起来的人工草场。

    作为与科尔沁沙地短兵相接的最前沿阵地,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地标在这里很好识别:铁剌线以里的草高而茂盛,属辽宁;剌线以外的草矮且稀疏,属内蒙古。之所以泾渭分明,原因很简单:围封将辽宁的草保护起来,在沙、草、牲畜的较量中,围沙种草有一个好的开始了。

    看观念———农牧民由“以牛为本”变为“以草为本”

    “让农牧民弃养牲畜是不现实的,除非将阿尔乡镇居民集体移民,但这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梁文志认为,围封种草的有力落实,正在立竿见影地改变当地村民的思维观念。

    就在北甸子村示范工程的剌线边缘、白沙覆盖的农田区里,枯黄的玉米秸秆或倒或立着,村民们正看护牛羊啃食着秸秆。“秸秆的营养价值不及牧草,但很环保,是最直接的变通方法。”吕春青介绍。

    农牧民王辉是养畜大户,他的三百余头牛平素饲养在狭长的牛圈里,除了秸秆,还有一些买来的草料。

    而由“以牛为本”变为“以草为本”,梁文志认为这是长期效益对短期效益的一次博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让村民在种草中尝到甜头,草业经济还会带来生态、经济双赢的局面。”

    与看得见的围沙种草相比,草权改革是看不见、却更深远的一项大工程。“种粮与种草政策的不平等,是近年草场退化的人为原因。农田种草应享受与种粮同等的补贴;对统一规划的牧草种子基地,实行不低于粮食作物良种的政策性补贴;对购买牧草加工机械,实行与其他农业机械同样的政策性补贴。”与草打了一辈子交道,梁文志心中的草,高于一切。

    用草堵住“辽宁之豁”,绝非一蹴而就。

    依据规划:2008至2012年,彰武县将实施草原沙化治理面积18.4万亩,使治理区流动沙丘基本固定,初步形成盖度达75%以上的草原生态屏障。从阿尔乡到大德乡、大冷乡,再到四合城乡、章古台镇,彰武能否为辽宁戴上一副绿色项链?答案仍需拭目以待,但诚如王国晨所言:边缘地区的问题,绝不可边缘化。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