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一个行业杂志做记者,经常采访一些政府部门召开的行业会议。参加会议的人通常会领到大摞大摞的材料。除会议文件外,还有“交流材料”,少到几十页,多到几百页,参会人员人手一份,剩下的就束之高阁。面对这样的“会议成本”颇有必要反思一下政府人员的“节约意识”了。一项统计材料表明:中国年造纸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进口木浆130多万吨,进口纸张400万吨。纸张的大量消费不仅造成森林毁坏,而且因生产纸浆排污水,使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造纸业所造成的污染占中国整个水污染的30%以上。前不久看到一份材料称,中国公务员的用电量是百姓平均值的19倍。上海一家会展中心的保洁员说,“5000人开一天会,我们大概回收1600个左右的饮料瓶,其中900个左右里面仍有水。”这样的数字正在拷问着节约型社会的品质与走向。
构建节约型社会,政府工作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些“细节”做起,认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勺水渐积成沧海。这笔“生态账”我们不能不算,政府官员更不能熟视无睹。一方面,我们的政府提倡“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浪费的行为已经成为无意识的习惯,水龙头哗哗流懒得去拧紧,大白天电灯开着熟视无睹,室内空无一人,空调却照开不误……政府应该做节约型社会的表率,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提倡”层面吧。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的政府是“提倡的巨人,执行的矮子”。
面对日趋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政府每个部门都必须从意识到措施,为真正建设“节约型社会”做一些努力。比方说,可以将会议中心提供的瓶装饮料 “小包装”化,让与会者都能将水喝完,没有水可剩;同时,文件用纸也可采用再生纸,机关办公用纸更要“双面”使用——即用完了正面再用反面。
这些都是提倡节约的细节,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事只有从细节作起,才能谈得上质的突破。政府部门不能总是以宏观决策者的姿态提倡节约社会的建设,而应身体力行做节约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