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痛心的“农村垃圾站”。(资料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25日电/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积“垃圾山”,塑料袋、农膜四处乱飞……记者深入多个村镇,发现目前除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进行了垃圾处理外,大部分村镇垃圾还处于乱堆乱放状态。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湖北监利县沙河村,记者看到河渠旁堆满各种生活垃圾,一些塑料袋漂浮在水面上,有一段河水已变为黑绿色。64岁的村民杨先良说,
平时垃圾就倒在屋前沟渠旁,一下雨就都冲进河里,河水变得越来越浑。
这种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记者一路走来,不时可以看到路旁的“白色垃圾”堆积如山。在江西抚州市金溪县戴家村,村民们习惯把垃圾倒在屋后的空地上。43岁的戴秋娥说:“一直以来大家都这么倒垃圾,都习惯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一直呈现数量小、种类少、易分解的特点,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可以维系垃圾总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现代生活方式逐渐确立,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镇“看齐”,不仅数量猛增,且成份更为复杂,处理难度加大,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记者了解到,2007年江西全省村镇日产垃圾2681吨,每年垃圾量达90多万吨,村镇垃圾基本未收集和处理;在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湖北,每年仅农药包装袋就达约2亿个,产生超过1000吨的农药废弃物,农膜使用量从1990年的2.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6万吨,约有30%残留在土壤中,大部分村镇垃圾无人处理。
江西省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站长刘娅菲说,农村垃圾已由过去易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废电池、农膜、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于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塑料的大量使用,丢弃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其中塑料制品就占到1/3,塑料袋飞到田里又烂不掉,很难处理。
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也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人们健康的“隐性杀手”。随意焚烧垃圾造成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
来源:甘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