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2008-11-27
08-11-27 08:49:27  来源: 中国评论新闻网

令人痛心的“农村垃圾站”。(资料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25日电/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积“垃圾山”,塑料袋、农膜四处乱飞……记者深入多个村镇,发现目前除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进行了垃圾处理外,大部分村镇垃圾还处于乱堆乱放状态。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湖北监利县沙河村,记者看到河渠旁堆满各种生活垃圾,一些塑料袋漂浮在水面上,有一段河水已变为黑绿色。64岁的村民杨先良说, 
平时垃圾就倒在屋前沟渠旁,一下雨就都冲进河里,河水变得越来越浑。 

  这种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记者一路走来,不时可以看到路旁的“白色垃圾”堆积如山。在江西抚州市金溪县戴家村,村民们习惯把垃圾倒在屋后的空地上。43岁的戴秋娥说:“一直以来大家都这么倒垃圾,都习惯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一直呈现数量小、种类少、易分解的特点,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可以维系垃圾总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现代生活方式逐渐确立,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镇“看齐”,不仅数量猛增,且成份更为复杂,处理难度加大,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记者了解到,2007年江西全省村镇日产垃圾2681吨,每年垃圾量达90多万吨,村镇垃圾基本未收集和处理;在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湖北,每年仅农药包装袋就达约2亿个,产生超过1000吨的农药废弃物,农膜使用量从1990年的2.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6万吨,约有30%残留在土壤中,大部分村镇垃圾无人处理。 

  江西省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站长刘娅菲说,农村垃圾已由过去易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废电池、农膜、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于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塑料的大量使用,丢弃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其中塑料制品就占到1/3,塑料袋飞到田里又烂不掉,很难处理。 

  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也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人们健康的“隐性杀手”。随意焚烧垃圾造成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

来源:甘州在线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