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5 9:38:35 新闻来源:内蒙古广播网 作者:刘波
鄂尔多斯杭锦旗穿沙公路是当地群众坚韧不拨治沙精神的体现,当金三角报道组记者再次走上这条路时,看到这里生态变好了,牧民变富了,这片荒漠也因为牧民们长期不懈的栽树种草而变成了绿洲。请听内蒙广播记者和谐草原行金三角报道组记者刘波的报道《莫日根老汉的绿色梦想》
11月19号早晨,金三角报道组在杭锦旗穿沙公路行进。放眼望去,库布奇沙漠上一簇簇、一丛丛生长着沙棘等树木和固沙植物,大小喜鹊欢快地在树枝间鸣叫,显现出一派生机。
全长350公里的穿沙公路是1999年杭锦旗举全旗之力,群众自发投工投劳在沙漠中开辟第一条柏油路,它将茫茫沙海与外界相连接,体现了杭锦旗群众不屈不挠的治沙精神。
与穿沙精神同样感人的是54岁的莫日根老汉历经十年的艰辛治沙历程。在依公路而建的淖尔乡老愣乌来嘎查的生态工作站,莫日根向我们讲述了这一切
莫日根的家世代居住在淖尔乡老愣乌来嘎查,在穿沙路没修通之前,这里只有几户人家。由于生态恶劣,草场退化,靠放牧维持生活的莫日根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他从没想过要搬出家乡,他相信,栽树可以使生态变好。从1998年开始,他四处借钱购买树苗,雇人在自己的草场上种树,相继投入资金十万多元:一过风沙啥也看不见了,不种树明沙压我们,97年、98年开始,又种树又治沙,困难就是困难了,就是没钱,借钱,年年借钱,我们赊账种了,我们多会有钱就把雇的人给上钱。
莫日根把树苗运到自己的草场需要十多公里的路程,在漫漫沙海,交通不便的库布奇,拉树苗的小四轮车和驴车经常会陷到沙子里,这时,莫日根只好用锹和稿铲出一条沙路,有时十公里的路折腾下来需要走上一天。
为了让树木在干旱的沙漠中生长,莫日根耗费了四年的心血,经历了三次失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上苍,到第四年,他成功了:第一年种第二年死了,第二年种的是红柳又死了,第三年种的插柳又死了,第四年种的红柳,活了,这个不行种那个,那个不行种这个,反正总能种对。
栽下的红柳终于成活了,这使他看到了希望。从此后,栽树治沙便成了他生活的重要内容。十年中,莫日根的5000亩草场上的栽满了沙柳、柠条、甘草等固沙树木,还治理草场1000多亩。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莫日根家的草场变美了,生态变好了,家里的羊也由当初的几十只发展到三百只。每年养羊、国家发给的造林补贴以及卖树的收入能达到五万多元,不但还上了几年前栽树借的钱,手中还有了一、二万块钱的盈余。他说:草原建设还是好啊,种树长大以后也是收入啊,草原有了,羊也吃肥了,还是治好。
明年 ,莫日根打算在沙地上再栽1000亩树木,他坚信通过栽树种草,终有一天会使库布其沙漠变成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