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200年内不会来临
2008-11-11
日期:2008-11-04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戴焱淼

下图为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1992年和2001年的两张照片,1992年的冰川几乎连为一体。图片来源《中国气候环境与演变》,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丁院士

2001年乌鲁木齐河源山体已经裸露  丁院士

    电影《后天》中气温骤降的情形,会在现实中发生吗?地球变暖是现在才发生的气候现象吗?11月1日,中国气象局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做客杜邦“文汇讲堂”,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CO<sub>2</sub>是一个关键驱动力
    
    地质构造时代:气候处于冰球和水球的循环
    
    从20多亿年以前一直到1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大起大落。这被地质学家称为地质构造时代引起的气候变化。
    
    地壳进行运动、板块发生撞击,不仅会产生大地震,也会把地球下层的气体释放出来,这些气体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CO<sub>2</sub>)、甲烷等,它们就相当于今天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这些CO<sub>2</sub>通过温室效应使得地球温度升高。那时,CO<sub>2</sub>含量在空气中最高可能达6000至7000ppm,今天呢?是383ppm,和地质年代差一个量级。
    
    历史记录显示,温度变冷时,CO<sub>2</sub>含量骤降,温度上升,CO<sub>2</sub>含量又攀高。地球实际上始终处在温度变化和温室气体变化的相互调整中。极端而言,CO<sub>2</sub>很多时,所有北极、南极的冰都会融化,海平面比现在高100多米,地球被水覆盖,称为“水球”;相反,气温下降,海平面又下降,整个陆地上覆盖着大冰块,这就成为“冰球”。
    
    这就是在1亿年前,地壳剧烈变化产生“冰球”和水球的循环。
    
    1亿年前至今:冰期和间冰期10万年一旋回
    
    1亿年以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地壳运动开始稳定,温度不断地下降;到了300万年时,地球气候的运动开始走向有规律的变化,即10万年一个周期,10万年间会出现一个冰期-间冰期的循环。
    
    按此理论,我们今天处在间冰期,即气候变暖期。从周期循环看,间冰期从2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现在已经过了1万多年。所以不少科学家认为,间冰期可能就要结束,随之进入冰期,气候会逐步变冷。
    
    地球何时走向冰期:或推迟3万年
    
    何时地球可向冰期过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有了人类活动因素。现在有三种说法。最极端的一种认为,人类活动导致气温上升,抵消了自然向冰期过渡的趋势。也许这轮冰期就不会到来。一种认为,冰期照样会来,人类活动的因素不可能超过自然的因素。因为自然的因素在冰期和间冰期的旋回里,一般要有5℃到8℃的变化。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的因素仍然是主因,地球还会遵循10万年一个周期向前过渡,但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可能延迟向冰期的推进。延迟多久?很多科学家预测大约为3万年。这是非常长的。一般来说,间冰期在10万年旋回里只占2万多年,现在变成3万年,就延长了很多。所以,今天所能看到的还是地球气候的增温趋势。
    
    30年后:CO<sub>2</sub>增至400ppm以上地球升温2℃
    
    最后的结论是,第一,不论任何时期,任何起因,地质资料显示,CO<sub>2</sub>与温度变化通过相互作用最终总是以相同的趋势演变,CO<sub>2</sub>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力;第二,人类排放的CO<sub>2</sub>是地球气候变化中近代产生的一个新的驱动力;第三,如果CO<sub>2</sub>及其它温室气体的大气含量增加到400-500ppm以上,地球的平均温度至少要升高2℃以上。我们今天已经达到了383ppm,据科学家们的预测,实际上30年左右就能够达到400ppm,就是2030至2040年,地球温度要上升2℃。
    
    所以每次开国际会议,发达国家首脑和中国领导人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气候变化,尤其是欧盟十分强调全球增温不能超过2℃。他们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地质、现代CO<sub>2</sub>变化得到的推论。
    
    从地质年代CO<sub>2</sub>与温度长期记录看,现代(近200年)全球气候变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它可能逐渐地向地质年代晚期的气候状态演变。
    
人类活动影响现代气候:从1750年工业化革命后凸现
    
    证据之一:温室气体直线上升。
    
    现在来看看人类干扰自然的变化究竟有多大的强度。
    
    通过1万年中CO<sub>2</sub>大气含量的比较,科学家得出结论,今天CO<sub>2</sub>等温室气体上升的速度和绝对值都超过了以往1万年。从这张南极LawDome冰芯资料显示的近1000年大气CO<sub>2</sub>
    
    浓度看出,从1750年开始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图1)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气中的CO<sub>2</sub>含量是非常稳定的,在人类文明的1万年里大致上都是在280ppm,迅速上升的年代大概在1750年。那是工业化开始的年代,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们开始大量地使用煤;近100年,石油、天然气开始使用,工业化与电气化进程大大推进。
    
    这些数据并不是直接测量得知,而是通过南极冰芯(钻到2-3公里以下)等不同地区得到的分析数据。1957年,世界上有眼光的科学家在夏威夷群岛建立MaunaLoa观象台,率先用仪器测量CO<sub>2</sub>,测出的结果让科学家们都感到一惊:从近代开始CO<sub>2</sub>含量就直线上升。从图2看出,CO<sub>2</sub>含量在2003年5月已达到379ppm。无独有偶,中国科学家在1990年代初也建立了自己的观测站,建在青海共和县瓦里关山,测量的数据跟美国夏威夷群岛完全一样。所以说在中国,大气中CO<sub>2</sub>含量上升与全球一样,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图2)
    
    证据之二:温度不断上升。
    
    温度上升不仅在陆地上,海洋上也是如此。从1900年开始,海洋温度一路上升,连3000米深的中部海洋的温度也一直在上升。如果再伸展到底层,将引起很大的问题。深海里所有的水合物都是冰冻的,一旦温度上升,(在5000万年之前发生过这种事情)所有冻结的东西就会融化。现在很多企业非常关注深海水合物,即含甲烷的水合物,认为这是天然气的来源,希望能够作为可燃冰采上来,再融化,正好可以作为天然气。科学家们预测,如果气候变暖,增温到达深海的时候,自然界本身就会产生这个过程,它会不断地冒出甲烷泡,量要比陆地上大一倍。这样,大气中的甲烷就会更多,甲烷产生的增温比CO<sub>2</sub>大20-27倍。从这个角度讲,海洋的增温应引起我们更大的警惕。
    
    证据之三:重现气温变化。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用了23种气候模式,去模拟1900年到今天的温度变化。在高速计算机上计算,把CO<sub>2</sub>、太阳活动与火山爆发因素考虑进去,算出一个温度变化的曲线,力求和真实的曲线一致。气候学家做到了。接着把CO<sub>2</sub>去掉重新模拟,发现在1950年之前,变化不大,就说明自然因素在气候变化中也起作用,但1950年以后两个曲线就不一样了,说明CO<sub>2</sub>是1950年以后控制气候的因素。
    
    所以,正确的表述是:近100年的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共同引起的,但最近50年,主要的气候变化可能或者很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此,世界各国政府为保护气候制定了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一旦成了政策上的行动纲领,世界各国就必须遵守。所以气候变化由科学问题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外交问题、环境问题。
    
    《后天》中的突变会发生吗?
    
    未来100年气候会突变吗?电影《后天》有想象的成分,但也有事实。它描述了在12600年前,最后一个冰期-间冰期旋回期内发生的一个突然降冷事件,在短短几十年里降了10-20℃,导致冰盖、冰川等现象发生,这个事件地质学家们叫新仙女木事件。
    
    这说明什么?在地球气候变化里,可以发生很多次突变,这种突变可能是灾难性的。今天气候在变暖,会不会突然降温而发生灾难?科学家们研究后基本上认为:北大西洋里的温盐环流,它不断地向北输送热量,从热带输送到高纬度,使北半球高纬地区不至于这么寒冷。如果这个海洋的环流停止,不再传送热量,温度就立即下降,寒冷的冬天就到来。关键是什么时候海洋暖流会停止输送?现在证明,即使是到了2200年,这种暖流的输送速度最多减少三分之一,但它不会停止,只是减弱了,而且减弱得很缓慢。因而200年之内不会发生像《后天》里的情景。
    
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自然和经济社会令人担忧
    
    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对人类是有利的,因为人类的文明往往都产生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那时生产力可以明显地提高,人类社会由此繁荣。
    
    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从我个人更希望有一个适宜的气候。今天面临的是气候变暖,但太暖也不行。可能现在上升0.74℃,大家没有太多感觉,但一点点加上去,加到2050年的时候很可能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3℃。
    
    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带来的影响就是负面为主。气候变化公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条款,叫做防止人类活动的干扰产生气候的危险水平。所谓的危险水平一旦超过,将使得粮食、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破坏,那我们的子孙万代就不能够很好地生活下去。
    
    实际情况也很令人担忧。
    
    从温度看,中国的温度要比全球的高一点: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上年年都是暖冬。长江以北蒙受了长时间的干旱,中国不得不从三条路线进行“南水北调”。
    
    再看降水。最近50年中,江淮流域经常发生大暴雨,这也是一个灾害。
    
    海平面问题。50年来,我国海平面每年上升1.0到2.5毫米,大家可能以为100年才上升25厘米,不算大。但如果海平面上升25厘米,加上长江口的入海水流量变小、泥沙减少的情况,海水对沿岸的压力就会增加,地下含水层就会形成现在珠江三角洲已经发生的“咸潮”,海水倒灌。
    
    再谈霾的问题。霾是空气中悬浮的小颗粒,实际上就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产生的颗粒物,它们是和CO<sub>2</sub>同时排放出来的,同源不同效。如果水汽超过95%,就变成雾。我们现在经常感觉到雾茫茫的天气,实际上一个原因就是颗粒物增多。必须从源头治理,和CO<sub>2</sub>的治理一样,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最后是冰川的退却。气候变暖以后,北极冰川先融化,现在40%的冰开始融化。去年夏天,西北航线开通了41天,就是北极冰川融化的结果。中国的冰川已经退化了24%。冰川就是淡水,液体的水一结冰,盐分马上析出来,只能含5%的盐,所以海洋的冰块也是淡水。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冰川还要融化掉四分之一,这对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影响非常大。
    
中国的应对:“发展、适应、减缓”并举
    
    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观测中国的排放问题,要考虑到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所以,中国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减排。
    
    我国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约是15.6亿吨碳,仅次于美国的16.5亿吨,位居第二。论人平均排放量,过去美国是我们的10倍,现在是我们的5倍。减排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量地投资改善环境,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美国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如果改造美国的能源和产业结构,每年就要为此多投资600亿美元以上。
    
    对发展经济和减排这两个任务,中国必须同时兼顾,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对策。
    
    “巴厘路线图”为国际社会探讨2012年后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时间表。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明确作出继续率先减排的承诺。中国将会积极遵守国际气候公约。但目前,世界人均排放水平为1.2吨碳,我国还不到1.2吨,日本是4吨,美国将近6吨,从共同与区别的责任角度看,我们还远低于发达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对发展中国家是适应气候变化;人和自然和谐,实际上是适应的问题。但同时,也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对因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类气象灾害采取积极的应急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做好一切准备,把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对发展中国家特别重要。以卡特里娜飓风为例,不能说气候变化对它没有影响。由于气候变化,墨西哥湾海洋的温度常年保持高温,飓风一移到暖的海水,得到了更多的水汽,立即上升到五级,而它登陆时还只有四级。
    
    总之,我国应坚持“发展、适应、减缓”并举,在发展中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要坚持发展第一,但同时还要坚持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要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可持续性发展措施。为了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要牢固树立保护气候与环境的意识,参与节能减排,改变个人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我们必须树立国家、部门、企业与个人从不同层面,在同一个目标下协调一致的行动,保护气候与环境。
    
    最后我强调,保护气候与环境是全社会无悔的行动,不论气候变化的预测包含多大的不确定性,保护气候与环境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提问
    
修纵向林带改善热岛效应
    
    陈葆德(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上海是个超大型的港口城市,同时还是一个河口城市,居民数量全世界排名第十,遇到很多挑战。我们最近的分析显示,上海的气温现在每年上升0.1℃,这非常高。而这其中三分之一的因素是受城市化的影响,三分之二才是和全球变暖、CO<sub>2</sub>排放有关系。如,夏天天气越热越用空调,温度越上升,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长三角都面临这样的城市化问题。为应对这种变化,各地政府部门的气候减缓对策应该有所不同,不知丁老师对此有什么看法?
    
    丁一汇:这个问题很重要,这就是我们讲的城市化引起的热岛效应。现在热岛效应在加剧,因为城市扩大等于把农田、生态系统、森林完全变成由水泥构成的高楼大厦和地面。太阳一加热,温度马上升高,因水泥本身储存热量的能力很小,太阳一下山,就会释放热量。整个热岛效应就很厉害。刚才陈博士讲的三分之一是很有代表性的数字,北京是30%到40%,香港是40%。为了减少CO<sub>2</sub>的排放,除了减少空调、汽车的使用,城市规划也要考虑热对流的问题。我听说为了减少北京热岛效应,有专家建议修建从市中心向外辐射的纵向林带,这恰好是气流循环在城市上升、周围下沉的形态,这可能会改善环境。
    
北方干旱化导致南方沙尘暴
    
    江世亮(文汇报科技部主任):以前,我们都认为沙尘暴在北京、内蒙古那一带多一点。但去年4月上海也突然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汽车、窗户上都是尘土。当时《文汇报》做了一篇报道《沙尘暴南下,上海做好准备了吗》,我们访问了气象专家,他们确实也没有及时预测到上海会遭到比较直接的沙尘暴的袭击。我想请教,沙尘暴与全球变暖有关吗?上海该如何应对?
    
    丁一汇:这是一个新现象。几年前,台湾科学家就提出,沙尘暴影响到台北,霾和雾发生的频率加大,大气能见度降低。在我国,沙尘暴自1997年起有加强的趋势。原因就是和气候变化有关。北方干旱化增强,干土层加厚,风一吹干土层就起沙,一部分往大洋吹,还有一部分往南。大的沙粒在北方就沉降了,我们住在北京的人对沙尘暴体会很深,沙尘暴一过,桌子上全是一层薄薄的沙。小的颗粒就飘到南方来,气象上一般叫“霾”或者微尘。这种现象加剧后,上海就感到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了。至于如何应对这类灾害,就需要上海气象局发出预警,减少沙尘暴对市民的影响。因为沙尘暴一来,颗粒物悬在空气中,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与人体健康,这个问题还是值得重视的。
    
借世博多渠道树立保护气候意识
    
    读者王先生:在气象预报方面,上海世博会可以学习北京奥运会哪些做法?
    
    丁一汇:上海世博会举办时间比奥运会要长,有好几个月,它的气象服务和奥运会比起来有难度。奥运会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开幕式和闭幕式。世博会有好几个月,气象预报就不但要作一个趋势展望,而且要报好每个月、每周、每天天气-气候,这样就可以安排参观和活动。我相信上海市气象局有这个能力,有一流的预报员和科学家在这里,并且我们北京的同志也会提供后援。
    
    我想除了要把世博会气象预报做好,减少污染和环境保护也很重要。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把环境保护宣传做好。上海世博会正在筹办气象馆,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向上海市民宣传保护气候、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至于汽车单双号限行,具体措施要由交通部门决定。污染大的工厂能不能暂时外迁,能不能减少火力发电的数量,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考虑的。但是所有这些都决定于上海市政府的优化管理与经济核算,是多方面采取的措施。
    
三门功课帮助理解气候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张豪: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做些什么?
    
    丁一汇:为了更好地学习气候变化知识,我觉得大学生有三门功课要学好。第一是物理,学好物理就能更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是生物,因为气候变化必然影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第三是化学。我们气候变化现在概括起来叫做物理与地球生物化学问题。从学术上来讲,这三门课学得越好,你对气候变化就更能理解,你的行动就更自觉。《科学时报》大致上每天都有一则气候变化的新焦点,这个焦点我每天都把它剪下来留着,这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包括我在内,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新事实、新观点。气候变化将来肯定是学科热点,会吸引很多同学、企业家、政府机构来关心这项工作。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献身气象事业,走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队伍中来。
    
CO<sub>2</sub>和温度的相互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系学生蒋晶晶:丁院士前面讲到CO<sub>2</sub>的含量跟温度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得出一个结论是CO<sub>2</sub>的浓度变化是温度变化的驱动力之一。我想问一个相反的问题,既然趋势一致,它们应该是相互作用,如果温度作为驱动力,它会对CO<sub>2</sub>的浓度产生什么影响?
    
    丁一汇: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温度上升以后,通过碳循环会影响海洋和大气CO<sub>2</sub>的吸收。海洋温度上升,浮游生物活力减弱,吸收CO<sub>2</sub>的能力就会减少。既然能力减少,大气中存留的CO<sub>2</sub>就会变多。这就是温度影响海洋,海洋又影响CO<sub>2</sub>的吸收,大气中CO<sub>2</sub>含量增多,温度又增加,如此往复。
    
    如果温度降低,海洋浮游生物活力增强,吸收能力增加,大气中存留的CO<sub>2</sub>就会减少,温度也会更低,这样就形成了正反馈。以上两个循环的关键是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吸收能力的变化,海洋是主要的,它吸收二分之一的CO<sub>2</sub>。但陆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最不清楚。
    
    (此提问获得总编辑最佳提问奖。文汇报总编辑点评:各位听众的提问都很好,蒋晶晶的提问有深度、有专业的知识做依托,也深得丁院士的好评。)
    
全球变暖引起的变革比WTO还深远
    
    文汇报记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您能否预测一下将会产生哪些新的工种或行业?
    
    丁一汇:这个问题也是我要思考的。我觉得将来最大的挑战就是能源的挑战,因为归根结底要先适应、后减排,或者适应和减排同时进行。如果以减排为主,就会产生很多新能源行业的用人需求,比如说风能、太阳能都需要一大批人,这批人都要具有新的知识和能力,能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另外通过国际合作就会有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项目,我们会引进很多新技术,包括气候变化的应对新技术,这也需要一大批人。经济、管理部门也会需要一大批人,将来会征收碳税,会有碳排放交易,这些都需要一批懂专业知识的人。
    
    我认为,气候变化引起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比WTO还要深远,它渗透到各界各行各业甚至每个人。
    
上海气象研究可多关注三个方面
    
    上海气象局专家:我感觉气候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想请问,为保证上海科学发展,上海气象部门今后做哪些方面的科研比较容易出成果?
    
    丁一汇:上海作为低海拨地区,很容易产生海平面上升和洪涝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对这些问题非常关注,海平面上升尤其影响地下建筑物的稳定性。我记得上海地铁没有建之前,就曾经问过我们,上海能不能建地铁,风险有多大。海平面不断变化、地面沉降、海洋上升,这些问题都比较复杂。即使高大建筑与地铁已经或正在修建,我觉得,作为气象部门也应继续对海平面及相关灾害进行监测与研究,甚至包括长江流量的影响也要加以研究。
    
    第二是气候变化对台风的影响。现在气候变暖,有人说强台风数量增加,强度也更大,上海可能会受到更强台风的影响,这个问题要很好地应对。
    
    第三,城市气候非常重要。刚才我们讲到城市的污染物、热岛效应,将来一系列的问题,都会从城市尤其是从超大型城市群引发出来,如高温、热浪、突发性暴雨等。
    
    本版照片及图表除署名外,均由丁院士提供

来源:文汇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