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0 17:43:22 来源: 网易
拥有百年历史的欧洲著名自然护肤品牌卡尼尔,秉承美丽源于自然之理念,经高科技萃取技术,将精选天然植物活性成分运用到其护肤产品中,通过实证有效的植物能量,让肌肤由内而外焕发出真正美丽光彩。
卡尼尔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携手推出“卡尼尔社区植物保护基金”,是中国第一由企业支持的植物保护社区基金,以资助西南乡村社区植物保护项目,推动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长远、有效地保护中国西南山区丰富而珍贵的植物资源。
项目背景:
植物与人类
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植物,是大自然珍贵的赐予,也是地球最忠实的守护神。有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才有了生命的演变,人类的进化。植物,不但为我们制造氧气,更提供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植物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
植物与中国文化
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历来对植物就有充分的认可和尊重。从诗经中比比皆是的借物寓意、到本草纲目里数千种植物的详尽阐述,从中医药最基本的成分、到中华茶文化的精髓,植物,数千年来在中国,被文人墨客赋予了种种高尚的品格精神,寄托着浓浓的文化情怀。同时古时很多植物也被用于妇女的美容之用,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用桃花叶、丝瓜液、金缕梅等植物配制美容水。
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
中国的植物资源特别丰富。全世界有超过30万种高等植物种类,中国就占了全部植物种数的十分之一,达31000多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我国特有的种类约17300种,占总种数的57%以上。
中国辽阔的国土,古老的地质历史,多样的地貌,气候和土壤条件,形成复杂多样的生境,加之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不大,这些都为特有植物属、种的发展和保存创造了条件,致使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大量的古老孑遗的(古特有属种)和新产生的(新特有种)特有种类。例如,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银杏、银杉和攀枝花苏铁等等。
原产中国及经培育被人们长期利用的植物也异常之多。例如,在我国境内的经济树种就有1000种以上,其中干果枣树,板栗,饮料茶,木本油料油茶,油桐,涂料漆树都是中国特产;中国更是野生和栽培果树的主要起源和分布中心,果树种类居世界第一。苹果,梨,李属种类繁多,原产中国的果树还有柿,猕猴桃,包括甜橙在内多种柑桔类果树以及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是大豆的故乡,前者有地方品种50000个,后者有地方品种20000个;中国还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牧草4215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2238种等等;各经济植物的野生近缘种数量繁多,大多尚无精确统计。例如世界著名栽培牧草在中国几乎都有其野生种或野生近缘种。中药人参有8个野生近缘种,贝母的近缘种多达17个,乌头有20个等。如此丰富的经济植物,给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无法计数的经济效益。
我国植物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对经济高速发展目标的追求造成了我国对植物资源的过度需求日益扩大,给植物保护带来了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
很多植物种类背离了传统的民族利用模式,遭到大规模商业利用,正在走向绝灭。
材质优良的森林树种从来就是开发的重要对象。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的天然林开始被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针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的天然林又相继被强烈采伐。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天然针叶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马尾松,杉木和油松等种类单一、生态效益低下的人工林。
很多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种类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人们只宣传其利用价值,而忽视其保护,使得一些种类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一些观赏性强的植物,如兰科植物、牡丹和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如香樟、楠木、黄连、贝母、红豆树、核桃楸、黄檗、水曲柳、降香黄檀、紫荆木、榉树、油丹、海南大风子、金丝李、野人参、姜状三七、屏边三七、甘草、剑叶龙血树、肉苁蓉、草苁蓉、巴天戟、刺参、刺五加和库页红景天等,这些植物被用作商品贸易遭到了严重破坏,致使各自的分布区面积急剧缩减,野生资源明显减少,其中很多已被列入了国家保护植物,如香樟、楠木、红豆树、黄檗、榉树等,大部分都进入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名单,如肉苁蓉已被列为极危(CR)、草苁蓉已被列为濒危(EN);又如三尖杉属和红豆杉属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规模采伐破坏,使资源极度减少,三尖杉属的贡山三尖杉、篦子三尖杉已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属的所有种都已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植物;又如苏铁属的植物(攀枝花苏铁,贵州苏铁,多岐苏铁和叉叶苏铁等)由于其观赏价值极高均在新发表或新的分布点发现后就遭到大肆破坏。
森林破坏,空气湿度降低,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影响到很多植物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四川二郎山鸳鸯岩至团牛坪地区海拔2450米林下发现的光叶蕨,在1984年调查时,只在灌丛中找到一株,可能由于光叶蕨喜阴生长,但当地森林砍伐严重,气候变得干燥,随而使得该物种变得稀少。
盲目发展耕地、以及水坝、电站等工农业建设也使得当地一些植物种消失。如生活在三峡大坝附近的中华水韭、荷叶铁线蕨等都已极度稀少。
根据资料,我国近年来野生灭绝种有苏铁、华南苏铁、四川苏铁;分布区极狭,植株极少的极危种有多岐苏铁,柔毛油杉,矩鳞油杉,海南油杉,百山祖冷杉,元宝山冷杉,康定云杉,大果青杄,太白红杉,短叶黄杉,巧家五针松,贡山三尖杉,台湾穗花杉和云南穗花杉等。濒危和受威胁的裸子植物约63种,约占种数的28%,其中百山祖冷杉和台湾穗花杉被列为世界最濒危植物。此外,根据已有资料估计,中国被子植物约有4000种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列入珍稀濒危保护的植物约1000种,其中分布区极狭、数量稀少的极其濒危物种有缘毛红豆、绒毛皂荚、羊角槭、岩桦、普陀鹅耳枥、天目铁木等等。
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目前社会对动物保护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对植物保护的关注度。植物,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和地球的守护神,正面临着空前的威胁。
项目细节:
聚焦项目落脚点:西南山区
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但受威胁最严重的野生动植物宝库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它西起藏东南,横亘川西地区,向南延伸到云南北部和中部,地形极其复杂,是300多种哺乳动物和686种以上的鸟类的家园,其中包括众多珍稀和濒危物种,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和雪豹等。全球12,000多种高等植物中,有29%为这个地区所特有。这个地区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0%,却拥有全中国约50%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以及30%以上的高等植物。
这里也是16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中70%为藏族。他们信奉宗教,崇拜自然,并通过保护神山圣境等民族传统方式祖祖辈辈保护着这里的动植物物种和自然环境;同时可持续地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也是这一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这里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在过去的10年中,西南山地热点地区范围内大约1/4的面积已经被国家划定为自然保护区。然而,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处于本底信息缺乏,人员经费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的困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由30%锐减到15%,长江流域85%的原生森林已经消失。目前,西南山区的植物保护工作迫切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卡尼尔携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建立的“中国西南植物与社区保护项目”将支持的区域是: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四川、青海、云南西北部,包括特有植物物种高度丰富、民族植物保护利用悠久的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和雅安市,青海省的玉树州,云南省迪庆州;
东南亚次大陆生物多样性热带地区境内的云南南部中国仅有的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区,包括植物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和传统民族植物利用历史悠久的云南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红河州和文山州。
聚焦项目执行形式:社区保护基金
我们知道,西南山区,包括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很多原生植被和众多物种,都是通过民族社区(乡村)以神山圣境、及和谐利用等传统的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模式保存下来的。这些以社区为基础的,民族传统的保护利用模式,与现代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保护方法相结合,将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兼顾当地民族社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
卡尼尔携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推出“卡尼尔社区植物保护基金”,建立中国第一个企业出资支持的“社区植物保护基金”:通过资助科学机构、社区群众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的植物物种开展保护项目,推动植物保护的社区参与和科学支持。
我们相信,只有当环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紧密融和,才可能产生真正长远、有效的保护结果。
聚焦项目执行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山水是自然的形象和代言,山水呵护所有的生命。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是一家总部在北京的自然保护民间组织。“山水”致力于鼓励基层社区参与自然保护,示范中国本土优秀保护方法,吸引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中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工作。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简称CI )在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中国西南山地有多年的实地项目操作经验,并与当地政府(省、州、县、乡级)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负责实施的多个项目通过与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各省的林业、环保部门密切配合,保证在各个社区实施的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并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为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创造更广泛的平台。
在科学研究方面,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通过其管理的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www.cepf.net) 资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展了滇西北松茸食用菌可持续采集和民族传统植物利用的研究。该项目利用当地民族丰富的传统知识,通过了解云南梅里雪山地区非木材林产品的资源现状结合科学知识建立了当地植物资源数据信息库;分析资源受威胁的原因,结合当地社区和科学家的知识合作寻找稀少或几近绝灭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替代途径,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促进了非木材林产品的知识在社区内部的传承和分析以及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与众多的植物科研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和西南林学院等建立的植物专家网络,为我们的植物保护项目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服务。
社区工作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优势和特色。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利用社区小额赠款的形式,通过与云南本土NGO卡瓦格博文化社合作,资助云南迪庆维西县格登村社区妇女组织,组织村民讨论村社内的生态、生物多样性状况,宣传和带动村民收集本地植物种子、培育和管护人们所喜欢的各种本土植物,尤其是本地野生的花果植物,如本地野生的李、桃、梨、小柿、野葡萄、樱桃、梅子、鸡嗉子树、羊奶果、树莓等。妇女组织利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小额赠款在村内建立了公共苗圃,种植的花果植物既能改善景观,供人畜利用,又可以成为培育嫁接砧木的种源。树木栽下后,由妇女组织制定管理规章,从而改善村社的自然景观、保护当地可能消失的野生树种。滇西北、滇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的社区组织,如姐妹会、男子射箭会、老人念经会、锅庄或弦子舞会等,都或多或少承担了管理村内公共事务的职能。通过支持传统社区组织,可以对社区内的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方面发挥核心的组织作用。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社区基金项目还通过与青海本土NGO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合作,资助了青海玉树州称多县尕朵觉悟神山藏药植物整理和图册出版。尕朵觉悟神山是藏区四大名山之一,神山旁边就是赛康寺,当地政府和赛康寺联合创办了一家希望小学,现有学生100多名,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手工艺等基础课程。担任环境教育课程的老师索南更庆着迷拍照和摄像,他走遍尕朵觉悟神山,拍下了每一种花和藏药材。通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社区保护基金资助,他将拍摄的藏药植物照片做成了一本书,这样,村里希望小学环境教育课上就有了新的本土植物教材。
此外,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通过资助社区植树造林、生态旅游学校、社区网络等项目紧密地将科学和社区传统相结合,即以推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多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及一些中国企业建立了常年的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评估和减少其环境影响,并吸引企业参与自然保护项目,邀请企业领导层和员工访问项目地,鼓励他们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基层合作伙伴的直接互动和相互学习。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欧莱雅保持了长期的沟通,欧莱雅的员工还于2007年参加了到四川省北部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绿游”活动,加深了对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的了解。
聚焦项目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建立“社区植物保护基金”的方式,组织科学家、企业和社区代表共同参与。1)为社区提供小额赠款;2)为研究单位提供资源进行社区植物保护的科学指导相关研究;3)提炼社区保护植物的故事,进行宣传。
“社区植物保护基金”可以通过小额赠款的方式将资金直接投入最核心人群,保护自然的同时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能力。获得资助的社区和研究机构的植物保护项目应该是位于自然保护区和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内或周边地区,侧重支持社区自主实施的植物保护项目,包括特有或濒危植物物种及生境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经济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植物有关乡土知识及民间传说收集、开展培养自豪感的植物相关主题的乡村环境教育等。
在青海、四川、云南由自然保护政府主管单位(如林业、环保、农业等)的代表、科研机构(如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民间组织/社区代表(如国际小母牛组织、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绿色康巴等)和企业资助方共同参与,建立“社区植物保护基金”协调委员会。
协调委员会通常召开季度工作会议,商定“社区植物保护基金”申请项目评审标准和管理程序、审批项目建议书、为受赠社区提供技术和能力支持、监测项目成果、将项目与政府和科研部门等实施的相关项目结合,以及应对新出现的保护机会或威胁等问题;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和项目受赠人的日常联系以及相关文案工作,负责组织项目的征集、培训、记录和项目间交流活动,并组织对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组织开展项目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此外,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将积极为社区植物保护基金项目筹集长期项目资金。
项目预期产出(2008年7月-2010年6月)
1.支持社区植物保护和自身发展。建立“社区植物保护基金”,在2年内资助15-20个以民族社区为主体的自发的植物保护项目。
•物种保护:包括珍贵的或有特殊经济价值植物物种的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保护:包括减少森林采伐的替代能源、非木材林产品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社区教育:推动社区群众引以为豪的地区性特有珍稀植物物种和特有资源植物物种的宣传和保护,培养当地人对植物和自然保护的兴趣;
•生态旅游:开展观赏野生花卉和植物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教育;
•学校教育:利用本地的民族语言和传统知识,收集有关植物的乡土知识和民间传说,在当地的中小学开展植物和生物多样性教育;
2.推动社区和研究机构在植物保护中的交流合作。
•社区交流:资助4-5次社区植物保护项目间的互访,彼此交流信息和保护经验,推动社区植物保护成果的分享和提升;
•科学指导:支持3-5个社区植物保护的重要研究领域的工作,为社区植物保护提供科学基础和指导;
•政策方面: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对植物物种保护的支持;
•植物保护研讨会:针对植物物种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召开2次政府、科研机构和社区参加的主题研讨会;
3.开展面向公众的植物保护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达科学的植物保护信息:保护中国的植物多样性和特有的植物物种知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正确的植树造林观念;减少和杜绝对珍稀濒危植物的消费;推广野外观花的生态旅游等等;
•宣传植物保护中的成功案例和杰出人物:通过媒体在公众中广泛宣传来自社区和科研项目中成功的植物保护案例故事,宣传植物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以推动社区植物保护工作和科学研究在公众中的知晓度。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