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水泥企业污染治理纪实
2008-10-08

水泥粉尘治理后川口新面貌。

副省长洪峰在省环保局长何发理、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的陪同下视察水泥企业。

    “昔日卫星看不见,今朝铜川星满天”。2007年铜川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6天。环保部表彰的9个“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增长最快的城市”,铜川首次榜上有名。铜川环境监测部门预测:2008年铜川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有望突破300天。    铜川因煤炭建材而兴,却也因污染而出名。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曝光,称之“卫星看不见的城市”。从2003年开始,铜川全力破解环境“瓶颈”,水泥粉尘治理取得重大进展。铜川“在污染治理中谋求发展”的新路子,值得总结,值得借鉴。

    

  川口村记忆

    定格2008年7月28日,川口村山梁。

    天蓝如洗,白云悠悠。村长周校敏置身村民邓义平承包的林地,林草丰茂,空气清新,忍不住赞叹,今年以来,天更蓝了。

    饱受污染之苦的川口村人享受蓝天,幸福感是由衷的。对从前“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看(露天)电影打着伞”的情景,他们心有余悸。对环境治理每一点儿变化,他们感受真切。

    铜川市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据1986年普查,按污染负荷的统计:工业污染源占66.6%,交通污染占22.5%,生活污染源占11.1%。铜川市治理大气污染,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九五”以来,铜川市搬迁老市区的10座煤台和5家重污染企业;修过境公路;取缔全市的“十五小”企业,关闭淘汰“新十五小”。老市区建“改煤区”,拆煤棚、堵烟道,改造锅炉、窑炉、餐馆大灶,建设、推广天然气等等。老市区的煤烟污染和扬尘污染得以治理。然而,占66.6%污染源的工业污染的治理滞后。工业污染主要是水泥粉尘污染。1986年普查数据显示:在年排放12.2万吨工业粉尘中,13家县以上水泥厂就多达10.55万吨,占水泥产量的6.9%。

    川口地区是水泥建材企业集中区,川口水泥粉尘治理,堪称主要矛盾的关键点。早在1987年,省煤建公司建材厂高烟囱拆除的那一刻,川口村群众站在门前的沟畔上。川口村三面都是水泥厂,川口村群众还有更多的期待。周校敏家从前住的二十里铺,名列川口污染之最。小自然村紧邻东风建材厂,与高烟囱顶处在同一高度。周家的院子距离最近,平行直线不到100米,屋里屋外整天被烟尘困扰。天是灰的,地是黑的,可老百姓的日子还得过。周校敏说,那时候最怕的是刮风,最盼的是下雨。

    严重的大气污染,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993年以前的监测数据表明:铜川历年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平均1.07mg/Nm以上。二氧化硫浓度年均为0.31mg/Nm。

    大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和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造成了铜川呼吸道和心血管病患者增多。据上世纪80年代初调查,铜川平均肺癌患病率达50.46/10万,肺癌死亡率为71.9/10万,均居全省第一。二十里铺后来被迫搬迁,可周校敏父子俩都得下肺气肿,父亲病情恶化成肺癌,早早过世了。提起这段往事,周校敏一脸的忧伤和无奈。

    进入新世纪后,群众环境意识增强,治理呼声高涨。水泥粉尘治理大势所在,为实现“一控双达标”,企业纷纷采取措施,电除尘、湿法除尘、布袋除尘,川口简直成了“立窑治理博物馆”。可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难以达标排放。企业寻机偷排屡见不鲜,省市环保部门依法监管,限期治理,停产整治,时有发生。每逢重大活动只能强行停产。川口地区水泥厂关关停停,产能大,产量小。

    到2003年时,川口地区沿210国道的5家水泥厂,4条旋窑生产线和12条机立窑生产线,粉尘污染物年排放量达1.98万吨,占到铜川市粉尘排放量的30%。川口地处狭窄的河谷地带,两侧台塬对峙,极易形成逆温层,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区域环境严重超标。川口群众还在苦苦的期待着。

    在与川口村一河之隔的沟道里,租赁经营新川水泥厂两条立窑生产线的浙江人方松富,自2001年开张后,与环保部门的冲突就没消停。方松富深有感触地说,那时环保意识不强,对环保部门有抵触情绪。后来觉得此路不通,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粉尘污染,“川口顽疾”。铜川市领导、干部和群众不可承受之重;各级环保部门难除的“心病”。2003年初,省环保局把铜川水泥粉尘污染治理纳入全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寻找“祛病除根”的突破口。

    川口是铜川的门户,关中至陕北的交通要道,黄陵祭祖的必由之路。既代表铜川的形象,也影响着21世纪陕西的新形象。2003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川口地区环境作为突出问题来解决。5月21日,省环保局给省委常委会专题汇报,提出三到五年解决铜川川口污染问题。省委、省政府对水泥污染治理“省市统筹、限期改造、兼并重组,坚决关停”的原则已定,态度坚决。“无论是省属还是市属的企业,只要有污染,就必须改造,无力改造的,必须重组兼并,否则,坚决关停”。铜川23家水泥企业中,中央、省属10家。川口地区5家企业,市属的只有2家。有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把川口水泥污染的治理办成造福铜川市民的民心工程,形象工程,铜川市委、市政府信心十足,精心实施。

   “声威”横空

    在210国道与包茂高速公路铜川川口段,一个不起眼的沟道里,高大的烟囱、熟料库等建筑物拔地而起,蓝白相间,装饰鲜明,镶嵌在蓝天绿地之间,与天地和谐而美。这就是现代化的水泥企业“声威”。

    水泥是铜川的支柱产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水泥粉尘治理与水泥产业发展,怎样才能两全齐美?铜川决策层“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思路清晰,“做大做强”迫切感空前。2003年9月26日,为落实“关停”搞调研,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来到新川水泥厂,浙江人方松富对随行的经贸委主任吐露,他们老板想在铜川上个日产45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方松富说的是浙江民营水泥企业声威集团的董事长赵澜。此前,“浙江声威”在泾阳县建有两条日产2500吨熟料的生产线。

    “声威”瞄准了铜川的资源和水泥大市的诸多优势,铜川为水泥行业引资上大项目心切。三天之内,受市委吴书记的重托,市经贸委主任与赵澜董事长会面,一周后,派人去浙江声威集团考察。铜川寻求突破兵贵神速,“声威”民营机制决策快捷,说干就干。11月5日草签合作协议,12月22日签订正式协议。市里求成心切,省上特事特办。市经贸委立项报告,省发改委当天批复。“声威”可研设计,省环保局环评,审批一路绿灯。“川口”攻坚,迫在眉睫,上大项目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省上全力以赴,市里紧锣密鼓。元月28日铜川开始拆迁,一个月后“声威”进驻工地。从2004年2月28日奠基,到2005年6月28日点火试产,投资3.6亿元、日产45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建设周期只有16个月,创下国内同等规模建设速度之最。

    “声威”横空出世,着实让铜川人大开眼界。“声威”建厂的李家沟村,从前有两个大水泥厂,老百姓被粉尘污染怕了。听说又要建个更大的厂子,李家沟人深感不安。这么大的厂子,我们又要遭大殃、吃大苦了。等到“声威”建成投产,被水泥粉尘祸害了几十年的李家沟人,却发出“声威”“不像是水泥厂”的惊叹。就连目睹“声威”的川口村人也为之惊奇,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

    “声威”横空出世,引发铜川人的诸多思考。有人佩服浙江民营企业思维超前、决策果敢、行动快捷。有人看重“声威”高效灵活的管理模式。有人说“声威”给铜川人解放思想上了一课。而“声威”的绿色环保,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过去水泥企业建厂选址,临公路、占平地,远离矿山。而“声威”宁可钻山沟,也要就地建厂。为了选址,方松富把方圆几十里的山沟跑遍了。“声威”征用荒山荒坡,挖土填沟平场地,移动土方500多万立方,历时4个半月。方松富说,我们每天用6500吨的石料,用汽车运输不现实。在土建上投资再大,也要把厂建在石料场,以节约耕地、减少扬尘污染,降低运行成本。

    “声威”从前最大项目为日产熟料2500吨,这一次,一步就上了4500吨的大项目。过去窑尾排放浓度标准是100毫克/立方米,这一次,率先执行新标准,按照50毫克/立方米进行设计,为了确保高标准设计排放,“声威”采用现代化的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而且,走循环经济之路,利用窑尾余热回收发电,全厂电费降了1/3。“声威”的发展理念,既要“做大”,又要“做强”,更要环保。方松富说,市上有要求,省上多期待,建环保型水泥企业。“声威”郑重承诺,在铜川,在陕西树立一面绿色水泥企业的招牌。“声威”的环保设施,选用了国内最成熟、最先进的设备,环保投入一般只占8%左右,而“声威”的占到总投资的12%。

    “声威”干法旋窑生产线全封闭运行。原料、熟料和水泥全封闭贮存。窑头窑尾,采用电除尘;其余部位全部采用布袋除尘。烟囱不冒烟,车间无灰尘。口罩本是水泥工必须的劳保用品,而“声威”一开始就没有给工人配发过口罩。不仅如此,所有车间地板必须用拖把擦洗,保持工作环境卫生清洁。

    此情此景,让那些改换门庭的工人们,回首从前所在的水泥厂工作环境,就像一场噩梦。如今厂区有花有草,车间无烟无尘,身体保健康,工作心情好,仿佛“换了人间”。

    “声威”年产200万吨的生产规模,用工不足350人。而川口地区所有水泥立窑生产线年产量60万吨,在职人员却多达3059人。独树一帜的“声威”,先进的设备、先进工艺加上先进的管理,环保,低成本、高产能、高效益,还为“集中煅烧,分散研磨”打开通道,令铜川水泥人为之一振。

    感慨“声威”,省环保局长何发理一句话切中要害。“声威模式”,从根本上更新了水泥企业传统的发展建设方式、经营理念,使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水泥企业成为现实。

     “川口”启明

    在川口、李家沟群众的记忆里,阴霾散去的2005年春节,显然多了一份喜庆。头顶启明星,享受蓝天白云的日子终于走来了。

    2004年,川口地区粉尘污染治理,破旧立新。到年底,一口气关闭拆除了9台立窑。消减粉尘排放量1.35万吨,川口地区水泥粉尘污染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5年,“声威”点火投产,4座年产30万吨的水泥粉磨站相继建成。9个旧烟囱倒下了,“声威”的新烟囱高高耸立。铜川水泥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迈出可喜的一步;关闭拆除立窑,淘汰落后产能的水泥企业污染治理,大刀阔斧,全面推进。

    2006年,铜川关闭拆除3台立窑、1台中空回转窑。

    2007年,铜川关闭拆除8台立窑、1台中空回转窑。

    2008年上半年,铜川关闭拆除1台中空湿法窑,5台湿法窑停产。

    2004年以来,铜川共淘汰落后产能近300万吨,消减粉尘排放量3.5万余吨,污染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被人们称之为“川口效应”。

    盘点铜川水泥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治理措施难奏效;省属企业污染扛大头,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管辖有限;关闭拆除是唯一出路,可地方财力微薄。

    解读“川口效应”:对老的污染严重的建材企业,对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一定要“政府牵头,环保组织,部门结合,上下联动”。一定要投入必需的财力人力进行集中整治。

    2004年统筹治理拉开战幕。省政府亲自组织实施铜川水泥企业污染治理,成立了主管副省长洪峰为组长、省市相关部门参加的指导协调小组。为完善实施方案,省环保局几上几下,反复修改。“政府牵头,环保组织,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省政府出台政策,补贴资金,明确授权。市政府执行得力,无后顾之忧。2004年底关闭拆除的小立窑,省政府每台立窑补助200万元,2005年底关闭拆除的,补助100万元。省政府先后对拆除的12台立窑兑现补助2100万元。为了使旋窑的治理真正实现达标排放,省环保局几次组织有关人员前往山东考察,学习人家立窑治理、旋窑改造,建设花园式水泥企业的经验。

    关闭拆除小立窑,新任市长冯新柱再三强调:市属2家水泥企业要走在前头。市政府出台鼓励政策,给每座粉磨站投资500万元,协助投资方贷款1000万元,支持建设大型粉磨站。市财政和市环保筹措资金,把几千名职工安置、粉磨站建设期间职工的生活落到实处。市属企业问题解决了,省属企业再难,也陆续闯过难关。为关闭拆除13家水泥厂22条生产线,铜川先后安置职工13280人。陕西集中资金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做法,在铜川得到成功实践。

    解读“川口效应”:整治老的污染严重的建材企业,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在设备与工艺的升级换代上做文章,促使企业向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

    省市统筹治理以来,铜川市淘汰落后产能300万吨,占治理前420万吨产能的71.4%。可以说老的落后产能所剩无几。“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关小、关立”的同时,铜川积极支持建设新型的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声威”、“秦岭”2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干法生产线、一批大型粉磨站相继建成投产,关闭立窑企业的粉磨设施进行了改造整合,实现了“集中煅烧,分散研磨”。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污染治理,在污染治理中谋求发展,在升级换代中“做大做强”,铜川水泥实现了“环保”与“发展”的双赢。2007年,铜川水泥产能达到1300万吨,比统筹治理前的420万吨增长了150%。而水泥粉尘排放总量与2003年相比还略有下降。而且,水泥生产耗煤由过去的300公斤/吨,下降到现在的120公斤/吨。

    “川口效应”把水泥粉尘治理的战果,从川口扩展到210国道沿线,扩展到整个水泥行业。对此,耀州区同志体会最为深刻。

    2004年初川口大战役打响之际,耀州区孙塬镇却发生了违规开工建机立窑的事件。区环保局派人昼夜守在现场未能阻止,市政府做决定、发纪要也无济于事,造成不良影响。2006年耀州新一届班子亮相,“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蓝天”的开场白,斩钉截铁。

    不到三年功夫,耀州区拆除了12条立窑生产线,淘汰了40万吨水泥产能。区(县)域经济断了这么大的财路,足见压力之大,决心之大。沿河水泥厂在全市首家实施爆破拆除,市政府召开现场会,市长冯新柱亲自主持。“川口”之役,省上直接抓。“耀州”之战,区委、区政府自己定政策,掏腰包,做工作。拆一条生产线补贴30万元。他们的拆除对象大都是民营企业,自从有了“声威”,耀州区想上大项目的人多了。可老板“既想上大的,又不想拆小的”。区上领导部门同志全力协助他们上大项目,积极引导,减少对抗,推进关闭拆除小立窑。为了耀州水泥厂的4500吨项目,书记区长亲自到省上协助办手续,批项目。大项目上得快,小立窑拆得彻底。12个烟囱倒下了,而大项目的基建工地如火如荼。截至2008年上半年,耀州区在建的日产熟料4500吨项目2个,2500吨项目1个。已审核、正立项的还有好几个。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惠塬水泥工业园区,已经初具雏形。到“十一五”末,耀州区将拥有6条4500吨生产线、2条2500吨生产线。年产水泥将达到1400万吨。

    解读“川口效应”,铜川把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解决生态修复问题也是一大亮点。沿210国道两侧13个废弃石灰石矿山山体破碎,植被毁坏,环境污染严重。铜川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对废弃的石灰石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同时,建设210国道绿色长廊;狠抓直观山坡绿化;以创卫为契机大力推进210国道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废弃厂房设施,粉刷厂房烟囱,植树绿化院落道路。川口地区、210国道沿线环境面貌因此而大大改观。

    绿色的畅想

    还是2008年7月28日,川口村山梁上。    与村长周校敏在一起的,有村支书邓水生,村民邓义平。仨人都是二十里铺的搬迁户,都怀有强烈的绿色梦想。已经是省级绿色文明示范村庄的川口村,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样样走在前列,邓支书周村长付出了相当的心血。邓义平家承包了村上100多亩苗圃,治理了200多亩荒山荒坡,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户”。周围水泥厂关闭后,川口村梁上,“东风”后面的沟里,邓义平栽下的灌木乔木一个劲地疯长。支书邓水生刚刚被评为市劳模,参加表彰会前夕,仨人把山上转了个遍,享受绿色,感慨巨变,商议村里生态建设再上台阶。

    铜川巨变,绿色崛起。从川口到耀州城区210国道沿线,曾经污染最严重的地带,如今天蓝、山绿,水碧、地洁了。某新建企业选址210国道一侧,眼看事情成了,却因污染之嫌被市委书记在常委会上一口否定:“川口到耀州城区一带,只添绿色,不添冒烟的”。

    提升改造老市区,煤城杜绝烟煤,天然气使用率达85%,不通管道的地方烧无烟煤,政府宁可每年补贴几百万,也要这么做。市区沟道棚户区改造,实行“退房还绿”,1万户人家搬进新居,近万亩乔灌草植被上山进沟。昔日污水横流的漆水河,被铜川人整治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建设中的新区,把生态园林式城市作为目标,33%的绿地面积,绿树葱茏,鸟语花香。南有牡丹园樱桃园,西有鱼塘荷塘天然湿地。新区是无烟区,拒绝污染企业入驻。某钢铁企业拟投资2个亿来新区建分厂,被铜川人断然拒绝。

    2007年底,置身太安自然保护区森林怀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神华柴家沟煤矿,出人意料地迈进省级绿色文明示范企业行列,煤矿“创绿”,柴家沟为全省首家,意义非同一般。

    从前的铜川鑫光铝业公司是大气污染大户。在“川口”水泥粉尘治理的大形势下,压力变动力的“鑫光”,利用更新改造项目,加快污染治理步伐,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改善。吨铝含氟浓度由95.38毫克下降到0.95毫克,粉尘浓度由214.92毫克下降到45.92毫克;吨铝粉尘排放量由40公斤下降到0.45公斤。

    华能电厂建成投产,改写了铜川50年卖了5亿吨煤,没发一度电的历史。相当一个刘家峡的“华能”仅占地400亩,脱硫设施先进,节地、节水、节能、环保。而且,发电产生的100多万吨煤渣和10万吨石膏,被水泥企业当原料全部消化,变废为宝,资源综合利用可见一斑。

    对川口水泥粉尘统筹治理,何发理局长体会尤深。他说,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求得发展,铜川的实践与探索,破解了困扰已久的环境“瓶颈”。他认为,“发展”与“环保”,二者共生共存、相互作用,实现二者共赢,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

    铜川在水泥粉尘污染治理中成功地破解了环境难题,尝到了环保的甜头,积累了治污的经验,播种下绿色的希望。在铜川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声威模式”、“川口效应”得到新的实践和驾驭。

    铜川摆脱“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的老路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至2007年,煤炭由700万吨增加到2000万吨,水泥由420万吨增加到1300万吨,铝由5.5万吨增加到25万吨,陶瓷由700万件增加到1500万件,人均1亩果增加到4亩果。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2个亿增加到2007年的12个亿,2008年有望达到16个亿。铜川真正走上了可持续、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畅谈解放思想,二次创业,铜川人的绿色畅想,浪漫而现实。主张“小铜川,大作为”的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说,落实科学发展观,铜川还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解放思想,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要花大气力突破节能降耗减排这个难点。    蓝天在上,绿色永驻。明天铜川的星空一定会更加璀璨亮丽。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