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如洗,金沙碧浪如画,历史文化如诗,民族风情如歌————宁夏,这颗黄河孕育的“塞上明珠”,5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宁夏回族自治区迎来建区50周年大庆前夕,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到宁夏采访。从贺兰山麓到六盘高峰,从河套平原到西海固,一路上所见所闻,令我们时刻为宁夏的沧桑巨变而感动,为610万各族人民取得的不凡成就而欢欣鼓舞。
城乡巨变:实实在在的发展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银川,长达20多公里的8车道大路从黄河边直达贺兰山下,贯通起兴庆、金凤和西夏三个区;78公里长的环城高速公路的通车,使城市面积由76平方公里扩至370平方公里。
自治区成立初期留下的一张鸟瞰图上,银川是单调的土黄色,市区内只有4000多棵杨柳,仅有中山公园一处绿地。如今的银川是翠绿色的,坐拥4.7万多公顷湿地、近200个自然湖泊星罗棋布。去年,银川一举摘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三项桂冠。
银川之变仅仅是宁夏50年城乡巨变的一个缩影。
变,是50年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变的主题。
清水河变了。原来桀骜不驯、经常冲破河道、阻断交通的那条黄泥沟,如今在天蓝色橡胶坝的拥揽下静静流淌,碧波荡漾,给千年旱塬增添了3000亩水面景观,沿岸绿树成荫,孩子们在水边嬉戏;
沙坡头变了。昔日曾进逼到距县城仅4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前沿,如今向后退让了20多公里。大漠、高山、黄河、绿洲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大沟湾变了。过去这是座寸草不生的光头山,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变成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沟库坝穿靴子”的花果山;
红寺堡变了。一批大中型电力扬黄工程将这片极度缺水的荒原变成了水渠纵横、林网如织的平畴沃野,这里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到处是农户劳作的身影……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用三句话来概括建区5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实现了突破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
数字表明,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3.29亿元,增长到834亿元,增长59倍,年均增长8.7%。2002年以后发展速度更是明显加快,年均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由0.58亿元增加到78亿元,人均财政收入由105元提高到1023元。
宁夏经济发展的轨迹,是一条不断加速的上升曲线。这条曲线真实地记录着宁夏人民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历程:
50年前,宁夏人吃饭要靠国家大量返销,现在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由粮食调入省区变为粮食调出省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后,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最高水平;
50年前,宁夏基本上没有任何工业,现在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排序由“一三二”演变为“二三一”,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格局,人均发电量全国居首;
50年前,宁夏没有一公里沥青路,直到1963年才动工修建了一条14公里长的运煤路;
而随着今年8月间盐池至中宁高速公路和中宁至孟家湾高速公路先后全线建成通车,宁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所有市县都能1小时内上高速;
50年前,宁夏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800元,农民收入接近3200元。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近10年累计搬迁异地安置移民19.5万人,全区绝对贫困人口由29.7万人降至5万人。
民生改善:越来越多的实惠
走进泾源县六盘山镇和尚铺村村民漆桂兰家,院里一共8间新旧不一的大瓦房,新屋的梁上还贴着写有“奋发图强”、“兴旺发达”等字样的红纸条。
漆桂兰家的7亩苗林就傍着村口的水塘。近处种的是油松,远些种的是水杉。小的只有10厘米高,大的已经长到30多厘米了。“随时有人买了苗走,就补一些进去。”年年栽,年年卖,平均下来每亩收入怎么也有四五千元,比以前种秋粮高许多。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强区与富民有机结合,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在中宁县喊叫水乡,在当地有关部门多方面扶持下,农民培植出“石头缝里长出来的”硒砂瓜,打开了市场,5000多户农民去年种植硒砂瓜的户均收入近2万元。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水土流失面积一度占到92%的彭阳县,坚持生态立县的目标不动摇,全县干部群众25年来整地造林工程的长度可以绕地球3.2圈。县委宣传部长李志坚告诉记者,彭阳已治理小流域92条,林木覆盖率由1983年的3%提高到20.3%;培育特色经济林覆盖全县80%以上的农户,人均年收入从25年前的73元增加到2007年的2260元。
自治区党委、政府一刻也没有忘记住在缺电少水、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的贫困人口。通过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创造性地开展了大规模生态移民,使近40万人脱离了贫困。
74岁的马廷福老人搬到红寺堡开发区近10年了。他还记得初到大河乡香园村时的感觉:自来水通了,电通了,连学校都建好了,一下子感觉到这里就是家。家里原先种秋粮,收入很少,搬到这里后开始种枸杞,日子越过越甜。
老人说去年家里有两件大事:一是孙子马锋从专为山区孩子开办的六盘山中学毕业,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二是参加了新农合,看病有了保障。“现在过日子,踏实着呢。”老人笑着说。
农村义务教育“双基”攻坚完成;率先在全国实现养老金“双百”发放;85%农村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药品“三统一”的实行;南部山区危房危窑改造、川区塞上农民新居工程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宁夏城乡各族人民越来越多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观念创新: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激烈的竞争迫使我们跨越式发展,宝贵的机遇激励我们跨越式发展,已有的基础支撑我们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去年4月举行的宁夏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充满激情地说。
在50年艰苦创业筑就的更高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新局面,成为宁夏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跨越式发展,将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
机声隆隆,打破了太阳山多年的沉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后,不仅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基地和煤化工基地,还将建成全国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示范区,成为带动宁夏跨越式发展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开发区。在这片总面积3484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将焕发出“再造经济宁夏”的强劲能量:实现工业增加值近千亿元,带动其他行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新增财政收入180亿元。
跨越式发展,将在更广的坐标中定位。
宁夏正在抓紧建设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运输走廊,将串起宁夏新的经济增长带;石嘴山市惠农陆路口岸的开通,标志着宁夏从此也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筹建中的银川国际空港物流中心将与全球货物运输主流网络接轨……宁夏被赋予了新的区位优势,更宽广的国际视野由此产生。
跨越式发展,将在更新的平台上起跳。
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的决策,10个沿黄城市将实现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环境建设乃至市政服务的一体化,共同打造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强势经济群。同时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大城市发展,统筹城乡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到2011年,全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要在2007年的基础上“双翻番”;重点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要取得新突破;新型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业水平要得到新提高。
一个经济实力更强、社会更加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宁夏,将崛起在祖国西北部。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