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会”的总理会见中外记者中有一幕非常有意思,一个激动的台湾记者让总理发现了,于是总理点名让他发言,这就是总理说的:“您用极大的勇气得到了一次发言权。”而这位台湾记者关心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关于环境问题总理非常坦然地公开了:“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的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总理坦然说出“十五”计划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回答这位记者提出问题的内容不难看出政府对治理环境的决心。总理从四个方面提出治理环境的措施,其中第二条“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我觉得这一条非常重要,而且不仅是基础设施和企业准入制度限制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更重要的还需要让国内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成为环境改造的领头羊。这将成为推动中国的环境改造的巨大力量。
国内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在这几年的发展中环保意识正在加强,许多技术的应用都在使得能源消耗在下降,污染的排放在下降,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多到这样,有一些企业仍然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例如去年国华定洲电厂的厂灰场原选址问题就值得研究。这件事不仅是一个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情,而且也有环境改造的具体问题。
在环境保护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废变为宝,推动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如果这些废渣能被利用,国家并在这些产业政策上予以支持,那么这就会形成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效果。
我在2003年的两会期间就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我写过一个帖子:《把保护环境当作一项产业来抓》,于是就提出环境保护产业问题。大多数的人以为这是一个社会公益事业,从经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发展过程看,它更应当是一个产业。环境保护的最终成功在于这个产业是否能成功。
欧洲的工业革命给环境带来的后果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的现代化的建设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没有吸取这个教训,直到80年代的后期才开始引起重视。其决心与投入的资金、人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与国际间进行合作,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的环境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最使人担忧的是中央政府明文确定了一些重大项目的治理的期限,地方政府能置之不顾,以种种借口进行拖延;继续以发展经济为由,仍实行先建设后治理污染的错误办法;对已建成的环保项目以无运行资金为由闲置一边;基层环保主管部门以罚代管,无力抓好环保项目等等。凡此种种对中国的环保工作带来层层阻力。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那些历来污染最为严重的行业——石油和化工却成了良好环保行为的领头羊。这些跨国公司涉足环保之路,步伐会很快,他们在世界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守的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在中国是地方企业,越是落后的企业,越是亟待治理的企业,环境意识就越差。只是个别的大型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已经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一些企业业已成为环保的榜样,不仅让大家效仿学习而且还要承担起自我约束的责任,这是极为重要的。大型、特大型公司开始接受产品全程管理这一概念。优秀企业不只对产品生命中一小段时期负责,而是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都负有责任。这种做法需要推广到更多的地区、更多的行业。这就环境保护的“终身制”。
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有用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了解在排放废物时,他们到底产生了什么,毁坏了什么。地方保护主义者,一些地方的官员不但自己不能尽职,它们压制地方居民的举报,也更加仇恨媒体的曝光。中国的许多问题似乎不上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不然,问题就不能得到上一级政府的重视,问题就不能彻底解决,这说明中国的体制对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有许多不利的地方,
环境改造是需要政府投入资金,这是这件事并不是非依政府靠资金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研究环境保护要受到市场驱动,它随着绿色消费的增长和大范围的标准的确定,对多数企业而言应该是商机的源泉,并非是他们生存的威胁。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也就是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增强环境意识应该被企业看作机遇而不是威胁。在开辟新的活动领域的同时,环保会带来很多益处,比如为生产提供洁净的水和空气,通过采取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等措施来节约成本。现在,关心环保可能被看作一种吸引绿色消费者的营销优势;将来总有一天,它会成为进入市场的代价。
在把世界变成更好的家园这一运动中,涌现出许多其它的商机。清理现有的杂乱的鄙陋之处便有许多工作要做。这将为环保领域所有的企业提供机会。有远见的公司现在会投入资金防止污染,而不是等日后花大量的费用去解决由污染带来的各种问题。
看来建立一个庞大的环保产业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箭双雕产业。中国有多少这样的企业?这些企业占国民产值的多少?在中国并太多,但可断言这个数字在与日俱增,但与国外先进的国家相比是落后的。中国急需的是把依靠行政罚款,转变为社会全体一同进行治理,鼓励企业投入环保产业行业,政府要把原来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劲头转变为搞环保产业。
总而言之,有头脑的企业家以把发展环保事业看成自己事业发展的一个机遇。国际上有一个标准:ISO-14001企业环境体系认证,这个标准是对企业的环保护体系经第三方进行认证,以确认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承诺是有能力实现的。但决不能以此来装潢门面。企业对这种承诺虽然付出了代价,对环境的保护所做的努力也一定会得到社会的回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一切从事环境保护的工程的企业,现在也是发展企业的一个机遇。这种科学的思维也正被中国的一些企业家所认同,所以这些企业也加盟这个行列。所不足的是,中国这样的企业实在是不多,如果一天中国绝大部分企业都加盟这个行列,此时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就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善。
如果是通过企业的产业推动中国的环境保护,那么将是最积极的,也是最有效的。在环境保护中是不应该忽视这种动力,让生产环境保护产品的商业企业有利可图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也就是中国环境保护成功之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