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沙漠记下十余年治沙史
2008-09-12

    南昌新闻网讯  在小蓝经济开发区的外围,至今还保留着一小块沙地,这是为了纪念南昌县富山乡治沙成功并建成开发区而特地留下的。记者昨日采访时看到,这块沙地上还种着一些果树,据村民介绍这是当年欧盟治沙小组为了治沙而专门栽种的。

    村民饱受风沙之苦

    徐志荀是富山乡雄溪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以前的富山乡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穷乡,有上万亩沙地,荒凉萧条。每当大风刮起,他家的桌椅、地板、窗台、床铺等都会铺上厚厚的一层沙尘。“那时黄沙搅得满天都是,眼睛、嘴巴、鼻子里全进了沙子。就连吃饭都会吃到沙土。”由于沙化严重,土地贫瘠,造成极度贫穷的局面,村民们都称这里为“苦山”。

    欧盟治沙小组无法根治沙化

    为防沙治沙,早在上世纪60年代,村民们就想通过种植花生、大豆、苗木等旱地植物来防止沙化,但都未能形成植被,沙化现象依然严重。

    富山乡的沙化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上世纪90年代,欧盟对我国进行“结对帮扶”治沙援助,于是富山乡迎来了欧盟治沙小组。南昌县宣传部范海权副部长告诉记者,当时欧盟治沙小组选择3000亩沙地进行试验,他们采用的是“套种”的方式,先种上果树,再种上花生、梨瓜等。并且还架设了电力设备,安装了节水滴灌及喷灌的地下水管。为了治沙,他们还出资建成了一幢实验大楼和七个塑料大棚。经过这一番治理,富山乡的沙情得到了相对的控制,但还是未能根治。

    移沙造地功不可没

    “欧盟治沙小组在这里呆了一年,由于无法根治,他们第二年就回去了。”范海权说,自从欧盟治沙小组撤走后,治沙的任务就移交给了市科协,后来又由市科协移交给了南昌县政府。南昌县政府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填沙造地,建设工业园。范海权告诉记者,当时沙地旁边是大片的低洼地,长年积水。没想到将富山乡的万亩沙地推到旁边的低洼地后,两万亩的工业用地就此诞生。

    2002年2月18日小蓝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经过6年的发展,昔日“狂风蔽日漫天沙,田园被掩村搬家”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建设的繁荣局面。如今这里以占全县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县40%的税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为了纪念南昌县富山乡治沙成功,当地政府特意将欧盟治沙小组栽种果树的一小块沙地作为纪念留在了小蓝经济开发区的外围。(记者 康婷 实习生 龙瑶琼)
 
来源:南昌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