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闸门隔出两番景象
2008-09-10

  记者在阿什河边观察

  6日一早,闪电劈云、雷声阵阵、大雨磅礴,记者一行驱车在小岭镇下了高速公路,行驶在乡间土路上,行进200公里后,终于到了阿什河上游、平山镇的一个谷口,阿什河的上源在这里已汇集成十几米宽的水面。

  -->

  “这水好静好清啊!”在这里,记者体味到了阿什河的源远流长,遥想千百年前一个名为女真的民族逐水而居、因水而盛的历史。阿什河,是松花江的主要支流,也是彰显哈市千年文脉的第一河,这条河由当年女真人崇奉的龙脉之水形成,全长257公里。据《哈尔滨市志》水资源篇记载:阿什河古称阿勒楚喀河,《金史》称“按出虎水”,意即金水。“阿什”为满语“黄金”之意,象征沿河流域水草丰美,人民富裕、吉祥。

  别让阿什河再哭泣

  编辑同志:

  我是哈市的一位普通读者,喜欢自己驾车到处游玩。夏季以来,我多次去阿城,看到美丽的山水,心情十分喜悦。但是在经过阿城城区的阿什河时,却发现河水已经被污染,不仅河两边堆满垃圾,而且河水都是黑臭的。此外,我的一个朋友在黄家崴子屯还发现了一个垃圾场,旁边就是阿什河,这种环境下的河水能清吗?请呼吁一下吧,别再让阿什河哭泣了,不要让精彩的文化和风景因为污染而掉色!市民孙先生

  编前语:

  接到市民孙先生的来信后,本报策划了阿什河流域的全程踏访,派出3名记者由阿什河的源头开始,走平山、西泉眼,进阿城城区,访成高子,探黄家崴子,一路走来不仅将阿什河全程的现状看个究竟,还把阿什河流域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一一予以踏访,如今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上游水清可见鱼翔浅底,下游污浊处处垃圾遍布的阿什河现状,其状甚是惊人!如何拯救这条曾经养育过古代女真文明和现代阿城文化的“黄金河”?有关部门该思考了,也必须行动了!

  清水源

  埋葬皇室贵胄

  8时多,雨停了。记者一行下车沿平缓的河岸往山里走,水越来越清,山也越来越绿。一位放牛的老汉告诉记者,阿什河的水流到这里,一道上已经接纳了横头山、老母顶子、松峰山的山泉水,是名副其实的山泉河。“都说阿什河的源头之水始自横头山上的一棵老龙树,老母顶子则埋着金兀术的老娘,松峰山上还留有金朝皇帝与道士下棋的棋盘。”似乎只是民间的传说,但桩桩却又有据可查,记者曾踏访过这三座山,的确发现过不少历史遗迹。老母顶子也就是史书中的胡凯山,据《金史·欢都传》载为合陵之地,也就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初葬之地,金肇兴之地的龙脉之所。老母顶子山上至今还留有大量的石龟、石人和墓穴,而顺着老母顶子往下的一段山谷,被民间叫做“王子沟”,老百姓笃信其中埋葬着金王朝的许多皇室贵胄。

  龙脉流出的山泉水清凉而润泽,生息着数不尽的花泥鳅,这种泥鳅肉质细腻鲜滑,也是远近闻名的美味。在一处突起的河岸旁,记者用塑料瓶灌了小半瓶水,看到透明的水中清楚可见小鱼。河滩上有几匹马和几头牛,时不时地低头啃食着水草。

  供珠之蚌退居河谷地

  上车,记者沿着透亮的阿什河往下游走。河水穿山越岭,越流越宽,但就在流过哈牡高速公路后,水却不再是清澈见底了。随着沿河村落的增多,滩涂占荒地的增多,生活污水和农田灌溉水也弄浑了阿什河。不过这种影响显然并没有危及生态,记者几度下车走近河畔,看到两岸依然是生机盎然的景象:水草丰茂,水中的鱼儿也不时吐着泡泡儿。接近一处山谷时,滩涂地上更是出现了一片片蚌壳,淤泥里不少活河蚌还露出了宽宽的壳口。“阿什河流出山区后,就很难再找到巴掌大的河蚌了,过了阿城区也根本就没有这东西了。”一位进山采山货儿的大娘告诉记者,不要小看阿什河的河蚌,十几年前,村民们还有在河蚌壳里找到珍珠的呢。“我们这里用蚌肉喂鸭子,城里人用蚌肉炒菜吃,看出区别了吗?”

  阿什河里产珍珠,这仿佛是个天方夜谭,然而让人不能不信服的是,史料清楚地记载着就在清朝时,阿什河的入江口还是贡品“东珠”的采集地。“太干净的水里不长蚌,太脏的水里也不长蚌,河蚌长在河泥中,这一带的河泥适合河蚌生长,所以也就特别多。”小小的河蚌透露出生态信息:阿什河的污染逼近了上源,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生存力极强的物种也“搬家”200多公里,从下游的河口一步步退居到上源的河谷地,也失去产珠的功能。

  谷口大湿地一望无际

  沿着盘山公路前行半个小时,透过浓密的灌木林,记者发现就在进入西泉眼水库的一个谷口前,竟有着一处一望无际的大湿地。下车,记者穿过树林,站在野草丛生的坡顶兴奋地观望起来。这片湿地面积在十几平方公里以上,均匀地覆盖着近两米高的植物,阿什河及其数条河汊就穿行其中。踩着松软的滩涂,记者拨开一丛丛叫不出名的高大植被往湿地中走,蜻蜓、蝴蝶等昆虫和羽毛翠绿的小鸟,不时从身边飞过。再走过泥泞地,记者来到了阿什河一条几米宽的河汊前,一条超过半尺长的白鲢鱼就漂到了眼前,刚刚发出几声感叹,不远处一条超过尺长的白鲢鱼又漂了过来。这是两条死鱼,记者用木棍挑起观察,发现它们的鳃都掀折着,眼球也胀了出来,显然是从挂网上挣脱,又由于不能呼吸而死。记者了解到,不但附近一些村民到这里来私捕,一些从哈市市区来玩的市民也经常在河汊私自设网。

  水库施工建设水源地

  继续行车往前走,就进入到了西泉眼水库。在库区广阔的水面之上,如今已见不到如织的游艇和快艇,库边的水上餐厅也已经荒废。道路上不断有施工的车辆通过,两侧树林中往年常见的养蜂人、采果摘蘑的村民,也都失去了踪影。“这里正在进行水源地工程建设,以后对水体和环境有破坏影响的行为,都会被取缔。”有施工人员这样介绍。记者从哈市水务部门了解到,按照国家对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的要求,哈市已经启动了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20家企业单位和商服建筑物,将在10月1日前被拆除;二级保护区内建设日处理污水量5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一处,污水也将由车辆运输至坝下二级保护区以外排放。

  记者走上西泉眼水库的坝区,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对拦河坝进行加固施工。在几十米落差下的闸外河道边,聚集着不少钓鱼的人。一位中年钓鱼者告诉记者,从西泉眼闸这段河道往下开始,阿什河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库区经常放水,一些鱼也被冲了下来,靠近库区这段污染也较少,我们在这里钓起尺把长的鲢子和鲤子是常事。从这里钓到的鱼,相比在下游钓到的鱼也更好吃,没有任何怪味,吃了也不怕生病。”

  阿什河上游仍是“黄金河”

  驱车驶出库区,停在盘山道的一处高点,记者看到对岸林地建起了色彩艳丽的度假村,沿河而居的村屯也多了起来。此时记者已经接近了阿城区的城区,河水散发着清新的味道。11时30分,记者来到阿城区阿什河大桥,坐在河边钓鱼的阿城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过了前面的拦河坝,就不会再有鱼了。”

  三十年前记者曾在阿什河城区段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上游一行也勾起了记者对往昔的回忆,阿什河作为一条曾经养育过古代女真文明和现代阿城文化的“黄金河”,曾给多少逐河而居的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