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成“黄金名片”
2008-08-16
 

  “现在,你如果坐着汽车行驶在青藏公路上,150米以外就可以看到成群的藏羚羊,藏羚羊的栖息地环境和觅食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高静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藏羚羊当选福娃迎迎后,不仅在国内外知名度大增,更得到各个国际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大力关注,各种资助和保护项目也都把目标锁定了藏羚羊。

  编者按:藏羚羊“迎迎”跃然“五环门”,昆仑玉镶嵌的奥运奖牌熠熠生辉,走出“冠军摇篮”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健儿正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北京奥运,让人们看到诸多来自青海的元素,也让人们感受到青海各族群众以高原人民特有的博大胸怀和广阔情怀支持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随着奥运的节拍,更多的媒体把镜头和笔触“聚焦”到青海,近日,《北京青年报》以整版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昆仑玉、藏羚羊和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此前本报已全文转载了有关昆仑玉的报道,今明两天将全文转载有关藏羚羊和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藏羚羊“申吉“大事记:

  2001年12月,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出将藏羚羊作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申请。

  -2002年5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志愿者参与藏羚羊申吉活动。

  2003年8月,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第一次向北京奥组委提交书面申请;9月,北京奥组委复函可可西里管理局。

  2004年4月,北京奥组委召开“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设计研讨会”,可可西里管理局受奥组委特别邀请参加会议;5月,可可西里管理局在西安开展全国各地志愿者声援藏羚羊竞选奥运会吉祥物签名活动;6月,全国各地志愿者开展各种形式的“申吉”宣传活动;8月,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藏羚羊竞选奥运会吉祥物新闻发布会;11月,可可西里管理局选送设计方案递交北京奥组委。

  2005年1月,青海成立“青海省申请藏羚羊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领导小组”,组建“申吉办公室”;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发起“支持藏羚羊申吉签名活动”;3月,首都各界人士在长达300米的长卷上为声援藏羚羊竞选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签名;5月至10月,青海省各地竞相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助威活动。

  2005年11月11日,藏羚羊如愿走进“五环门”。

  藏羚羊在当选福娃迎迎后,在国内外知名度大增。藏羚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野生动物?很多人知道它来自于神秘的青藏高原,很多人知道它是一种名为“沙图什”的华贵披肩的惟一原料,还有很多人知道它,是因为不断围绕它所进行的盗猎和反盗猎……但是藏羚羊,它究竟是如何和奥运发生了最为密切的关系?

  可可西里提出藏羚羊“申吉”

  四川的熊猫、江苏的美猴王、青海的藏羚羊、福建的中国虎、北京的兔儿爷、甘肃的中华龙,除此之外,还有金丝猴、麋鹿、中华鲟、丹顶鹤、哪吒……虽然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征集活动是从2004年8月才正式启动的,但是早在一年前,全国各地就已经在力推它们的候选吉祥物了。

  2003年8月,一位藏族汉子捧着哈达敲开了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的大门,在他献上哈达和藏羚羊雕塑后说明了来意。“今天我代表青海人民和可可西里保护区,向你们献上哈达和藏羚羊雕塑。”他就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局长才嘎。之后,他便递交了“申请藏羚羊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书面报告。从那天开始,藏羚羊成为北京奥运吉祥物的梦想,便植根于可可西里、植根于三江源、植根于530万青海各族人民心中、植根于全国各地关心藏羚羊的人们心中。

  “2003年9月3日,我们管理局接到了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的复函。”才嘎介绍说,奥组委在复函里说: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保护工作具有极大难度;你局对于保护藏羚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及所得成果,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是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有力支持。

  藏羚羊“申吉”人气最旺

  回忆起4年前开始的“申吉”历程,才嘎至今仍然感慨万千。“伴随藏羚羊申请奥运会吉祥物活动的展开,藏羚羊的人气指数也在不断攀升。”据才嘎介绍,2004年8月,青海、西藏、新疆三地召开了保护藏羚羊联席会议,并确定三地携手展开藏羚羊“申吉”;之后,北京、安徽、四川、浙江等地的环保人士组织车队,沿途开展了声援藏羚羊“申吉”活动;可可西里管理局也在西宁举办了万人声援藏羚羊“申吉”签名活动。

  当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第一份藏羚羊“申吉”报告递交北京奥组委后,青海省体育局也先后两次向北京奥组委提交了“申吉”书面报告。2005年1月20日,青海省人大代表和青海省政协委员发起签名活动,省长宋秀岩带头为藏羚羊“申吉”签名。此后,青海省派出相关领导到京为藏羚羊“申吉”开展推介,青海省还组织了以"走进可可西里,走近藏羚羊“为主题的大型科考活动,进一步推动“申吉”工作。

  2005年2月,青海团省委组织的“拜年-可可西里,为藏羚羊申吉加油”活动正式启动,大批招募和派遣的青年志愿者从西宁中心广场出发,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开展慰问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共青团动员组织青海省各族各界青年为“申吉”活动呐喊助威的序幕;3月5日,2万名青少年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开展"申吉"宣传;之后,青少年和志愿者便成为宣传藏羚羊的又一支新生力量,征文、演讲、论坛……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使藏羚羊的"申吉"人气更加火热。

  在那段时间里,藏羚羊的“申吉”活动不仅在青海甚至在全国都是此起彼伏,声势也越发浩大起来。2005年4月,藏羚羊“申吉”在网上的支持率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名列榜首,这一指标后来也成为北京奥组委评选吉祥物的重要参考数据。

  藏羚羊的生活习性 与奥运精神相合

  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如何让藏羚羊脱颖而出?“藏羚羊养育了可可西里的生态,它如果作为吉祥物,非常符合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以及北京绿色奥运的理念。”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说,同时我们也坚信,如果藏羚羊成功当选吉祥物,社会各界对它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深化,这对于藏羚羊的保护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觉得藏羚羊完美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高静宇介绍说,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物种,生活在海拔4000米至5500米的雪域高原上,其顽强的适应能力表现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努力进取、挑战极限的精神,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更高”的奥运精神;藏羚羊是高原上奔跑最快的动物,奔跑时速可达到70公里至110公里,这一点体现了它的“更快”;藏羚羊有群体长途跋涉迁徙的习性,路线长达数千公里,这需要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毅力,这一点体现了“更强”的品德。

  “对藏羚羊的保护非常符合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藏羚羊生存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而三江源生态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三江源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甚至影响全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质量,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因此,保护藏羚羊就是保护与之共同生存的众多高原动植物,就是保护三江源,保护全国的生态环境。“如果把藏羚羊列为吉祥物,就可以让全国人民通过认识藏羚羊进而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参加到自然环境的保护行动中。”

  “福娃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征集是从2004年8月5日开始的,截至12月1日,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有效参赛作品662件。

  经过北京奥组委相关领导和专家的多次讨论和审查,“中国福娃”的创作方向渐渐得到了肯定,“福娃”的方案也终于从7组修改方案共计10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在2005年4月29日的第53次执委会上,北京奥组委的执委们在对吉祥物修改方案进行审定后认为,把圣火、熊猫、鱼、藏羚羊、龙作为中国福娃的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但是考虑到龙的形象在不同国家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因此建议用鸟的形象代替。

  2005年11月11日晚上8点,在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之际,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终于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它们由5个分别以“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京燕”为创意,被亲切地叫做“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中国福娃”组成;而当把5个福娃的名字连在一起,就可以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你”。

  “‘福娃’的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北京奥组委对“福娃”形象的解读是,“福娃”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福娃‘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它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北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中国保护动物藏羚羊,是绿色奥运的展现。“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它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黄色的一环。”

  2005年11月11日晚上8点,当藏羚羊的卡通形象出现在西宁体育馆的电视大屏幕上时,上千名在广场上收看现场直播的市民们立刻欢呼雀跃起来,530万青海人民一年多的期盼,终于在这一时刻变为现实。“藏羚羊赢了!就像它的‘V’字形羊角代表着胜利一样。”时隔两年多,才嘎的回忆中仍然满是激动和喜悦,“那一天,整个青海都沸腾了,可可西里更是度过了不眠之夜。”

  对于藏羚羊的当选,北京奥组委的有关负责人曾经这样表示,藏羚羊当选是因为推荐者对奥运精神,特别是对北京奥运的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包括藏羚羊在内的5个吉祥物,都具备了“体现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和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具有广泛代表性”、“具有独创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开发空间”以及“集体智慧的结晶”五大特点。“除此之外,就是青海人民的真情感动了大家。”

  盗猎事件再没有发生一起

  “3年来,可可西里的盗猎活动终于得到了彻底遏制,从2004年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盗猎事件。”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表示,最新的监测数据表明,可可西里的植被正在恢复,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由1998年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5万只。“自从藏羚羊‘申吉’以来,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到可可西里参与藏羚羊的保护工作,到目前为止,志愿者总数已经超过200人。”

  据介绍,藏羚羊是因为一种名为“沙图什”的华贵披肩而遭到灭顶之灾的——一条长1至2米、宽1至1.5米的“沙图什”披肩,重量仅有百克左右,把它攥在一起则可以穿过一枚普通大小的戒指,其轻柔细腻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又被叫做“指环披肩”;而藏羚羊绒正是制作沙图什的惟一原料。由于西方贵人们的无比宠爱,供不应求,国际市场上价格连天,为此,被沙图什交易的巨额利润所驱使,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盗猎分子对藏羚羊进行疯狂捕杀,导致藏羚羊以每年数万只的数目递减。“相信藏羚羊在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后,人们对藏羚羊的保护意识会更加强烈,沙图什披肩的国际需求也会受到遏制。”才嘎说。

  据才嘎介绍,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1997年成立的,同年12月份申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刚成立的时候,可可西里每年有2万只藏羚羊被猎杀,而且猎杀和盗猎藏羚羊的现象几乎是在公开和半公开的状态下进行的,藏羚羊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当时藏羚羊罕见到什么程度,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反映。”才嘎介绍说,为严厉打击盗猎现象,国家林业局在1999年组织了“可可西里1号”行动,有电视台派了8名记者进入可可西里腹地深入采访,但是一直到了太阳湖,都没有见到5只以上的藏羚羊。

  “伴随藏羚羊栖息地环境和觅食环境的明显改善,藏羚羊的整体数量已经有所恢复。”才嘎说,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一年比一年规范,对自然保护区的投资也一年比一年加大;可以说目前像可可西里这样丰富的资源,特别是野生动物这么丰富的保护区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现在在青藏公路上,通常在150米以外就可以看到成群的藏羚羊了。”

  藏羚羊已成为 青海的“黄金名片”

  “藏羚羊‘申吉’的过程、特别是申吉的成功,使青海在世界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这必将对青海的旅游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藏羚羊当选福娃“迎迎”,并以醒目的黄色作为代表色,不仅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相符合,而且其在五个福娃中形象最为鲜明,独具特色,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藏羚羊申吉的成功,让更多的人通过吉祥物‘迎迎’了解了藏羚羊、了解了青海,藏羚羊作为目前青海最具知名度的品牌之一,将会使世人更多地了解青海,给青海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吉狄马加表示,“申吉”成功最大的作用无疑是宣传了青海。“伴随这几年青海郁金香节、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等重大活动的举办,青海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再加上藏羚羊申吉的成功,青海的旅游业将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青海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提升自己的旅游品位、接待设施、服务水平等,创造更好的旅游品牌效应。”

  “如今,青海的‘黄金名片’真是太多了。”吉狄马加说,“昆仑玉、藏羚羊、多巴基地、郁金香节、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国际诗歌节……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知名品牌和知名活动结合到一起,发挥它们的集群效应,共同打造出一个大美青海。”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