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唐卡艺术 (图文)
2006-03-22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的民间艺人正在绘制巨幅唐卡。


这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热贡艺人高手制作的大型堆绣作品联展。


藏族青年艺人宽他正在绘制唐卡。


热贡艺人集体制作的巨型沙盘画--时轮坛城。


这是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热贡艺术绘画作品,而今依然鲜亮如新。


这是热贡艺人绘制的唐卡艺术作品。

唐卡概说--------------------------------------------------------------------------------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它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     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唐卡简介 --------------------------------------------------------------------------------     唐卡系藏语,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藏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一朵奇葩。   

        唐卡是公元9世纪前后,在壁画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唐卡画派大致先出现门当和青孜的两个不同的派别,后来前藏、后藏和西康地区各有特点的画派也相继形成。此外,还有专门模仿内地和尼泊尔画风的汉风画派和尼风画派。这些不同风格的画派,促进了唐卡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

   唐卡大多是在布面、绢面和纸面上进行彩绘,先勾勒轮廓,再用各种对比色填充和晕染。在艺术上,画人物、佛像,笔精而有神韵,形象栩栩如生;画走兽花鸟,则精于勾勒,注意着色,姿态生动,配奇石山景,峰峦峭拔,气势雄伟;画宫殿楼阁,则多运用界尺,加以衬染,格调稳重,取景布置,视野广阔,运用鸟瞰全局和散点透视的手法,把远近景物组织在同一个画面里,而各组景物又都有它自己的透视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唐卡,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富有强烈的装饰性。

   唐卡的题材是多方面的,有取材于西藏历史和生活习俗的历史画和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法和藏医药科学的。但西藏唐卡主要内容则是反映宗教这一主题的。即使是描绘历史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唐卡,也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作为宗教文化的艺术精品,却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包罗万象的唐卡 --------------------------------------------------------------------------------     唐卡系藏语,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一般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而更高级的有珍珠唐卡、彩绘、刺绣、织绵、缂丝、提花、贴花和宝石缀制等约十余种。彩绘的唐卡颜料以金粉、银粉、朱砂、雄黄等矿物颜料为主,也用植物颜料相配的。

     唐卡画的形状,一般为竖长方形。中央画面称为“美龙”是唐卡画的核心部分。画面四周多用黄红两色彩缎镶嵌,名为彩虹。下方正中镶一块方形的不同颜色的彩缎。画上有天杆,下方有轴。画的下方彩缎略呈梯形,彩缎边沿嵌上红线或白线,轴的两端饰有纯银、象牙、玉石或铜制轴头,轴上雕有龙纹等图案,做工考究。整个画面覆盖着可以揭起的彩色绫子以保护画面,面上还压有两条等长的飘带。画面平常用绫于盖着,在展示时把绫子收在画的上方,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唐卡的题材包罗万象,有宗教画、传记画、历史画、反映生活习俗的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人体解剖图等等。它们具有通史性、趣味性、知识性、宗教性、工艺性等特点,故被人们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唐卡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描绘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着中心人物,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轴唐卡画一般描绘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安排得生动活泼,把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有的唐卡面积一般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构图很完整,十分壮观。

     唐卡在绘画工艺中非常讲究色彩的用法,特别是红、黄、蓝、白等颜色表示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民族性。白色表示吉祥、纯洁、慈悲、和平;蓝色表示怒、严肃、凶恶但不失美感;红色象征权力;而黄色表示功德广大、知识渊博。黄色特别适用于刻画性格温和,又稍带有严肃的人物形象。这些颜料多为矿物或植物茎等加工而成,有透明和不透明两种。颜料的加工是手工操作,过程慢而复杂,但颜料纯度高,质量稳定,覆盖力强,画面效果厚重艳丽,因而西藏唐卡的色彩保存千年不变。

     还有各种底色的唐卡,有的寺庙护法神殿内有大面积纯黑色为底勾金唐卡,以达到恐慌神秘的效果。有的唐卡则用银作底,以黑勾勒,敷以淡彩,显得十分雅致。金唐卡以纯金敷底,用朱砂勾勒,用“磨金法”绘制图案,只在佛之髻及眼部敷填颜色,效果十分堂皇。银唐卡以银任底,用浓墨勾勒敷淡朱砂。唐卡以朱砂为底,用金勾勒。黑唐卡是以黑色作底色,用金,朱砂等勾勒后以浅色交染法染出风格各异,具有富丽。高雅、热烈、庄重之感。西藏唐卡在色彩的动用上,把大自然赋予万物的绚丽色彩,同绘制者的主观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唐卡工艺独特的色彩和艺术风格。

 

唐卡的分类 --------------------------------------------------------------------------------     藏族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又是藏族文化中著名的一种宗教(佛教密宗)艺术品。它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布面唐卡:是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塗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勾勒作画。

     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

     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楼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有的还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灿烂夺目。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印刷着色唐卡: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

     可以用丝绸制作唐卡画芯,装裱分:古朴(织锦缎)、中式卷轴、镜框三中风格所有唐卡均有夜光(嗡阿吽 )咒语装臧 (白天不显,有请佛、开光、避邪、吉祥之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