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在行动
2008-08-12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灰叶猴

云贵高原大包山大海子畔聚集着成批的黑颈鹤候鸟。 王昭荣摄

 

    濒危物种大大超出30%比例

    生物多样性形势总体严峻

    中国作为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具有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海洋、淡水等599类生态系统;种子植物3万多种(特有种子植物17300种),占世界10%,居第三位;脊椎动物6347种(特有脊椎动物667种),占世界14%,其中鸟类1244种,鱼类3862种,均居世界前列。

    然而,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形势总体是严峻的,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低(中国森林覆盖率16.5%,世界平均26.6%),天然林遭受砍伐,森林植被退化;草场超载过牧,质量下降,退化、沙化加剧;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沿江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北方地区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下降现象严重;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体受到污染。

    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多生态系统正处于不断的退化过程,功能也在不断丧失;很多种群在数量上急剧下降,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一些已经低于最小存活种群数量,物种受威胁程度要比预先估计的严重得多。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物种红皮书,中国34.74%的无脊椎动物、35.92%的脊椎动物、69.91%的裸子植物、86.63%的被子植物已属于濒危等级物种,大大超过了早期估计的2%—30%的比例。

长江中下游特有的水兽白鳍豚


    自然保护区占陆地国土面积15%

    初步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为了遏制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趋势,中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20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体系。

    自1993年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中国成立了由国家环保部牵头、国务院24个部门参加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履行国际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履约协调机制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并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以及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林业六大工程以及种质资源保存等重大行动。

    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395个,总面积151.5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个,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关部门和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都编制并实施了自然保护区规划,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

    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三江源区,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面积达1761万亩。截至目前,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三江源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12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4万公顷,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平均减少了1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比过去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国际协作,与联合国公约秘书处、环境规划署、开发署以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机构加强协调和合作,较好地完成了一批双边、多边的国际合作项目。其中,资金总额为5100万欧元的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为欧盟资助的最大规模海外项目,包括“保护广西石灰岩生态系统中的濒危物种”、“拉萨地区生物多样性规划”在内的第一批8个示范项目已开始启动。

世界仅存700多种裸子植物之一的华山松。

 

    为解决13亿中国人吃饭作出贡献

    生物多样性事关人类农业发展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不仅使物种减少,而且直接威胁到为人类提供食物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为农业提供了适应变化和维持生产的能力,生态系统多样性为农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任何一种多样性的破坏都必将危害农业的发展。

    仅以东北黑土区为例,那里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北大仓”。这些年,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水蚀面积不断增加,黑土层厚度明显变薄,土壤养分也随之下降,有机质也从开垦前的8%-10%下降到如今的3%左右,从而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据调查统计,黑土区目前因水土流失造成每年粮食减产1900万吨左右。

    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也可有效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增长。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培育成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就是一典型范例。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面积达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为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物种的丰富不仅可以补充人类的食粮,也促进自然环境的平衡。自2003年以来,“三江并流”的云南省安排了近1000万元用于增殖放流,在长江第一湾——丽江石鼓镇等多个地方举行了大规模的放流行动,并通过连续5年实施禁渔期制度,使长江水系(金沙江)鱼类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一些多年未见的鱼类品种又在江中出现。目前,云南总共有450多种鱼类,占全国淡水鱼种类的43.9%,其中有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2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对促进云南渔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