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泥场到小花园
2008-08-10

  一片杨树林随风摇曳,两个大花坛绚丽缤纷,一座小花园里,木槿、蔷薇枝繁叶茂,牵牛、地雷、美人蕉正值花期,七彩花朵争奇斗艳,宽大的花架下,几位职工正在自在地享用班中餐,在浓荫的遮护下,他们暂时忘却了酷暑。

  “我们自己开了片地,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既经济实惠,又绿色环保。”一位中年职工用手比划着对我说,我顺着他的手看过去,果然看到一片葱郁的菜地,阳光下,可隐约看到红色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在泛着油光……

  看着眼前这一切,我简直无法相信,就在数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煤泥堆积、煤水横流的煤泥场。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洗煤厂是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援建项目,经历各种波折,直到1971年才开始正式生产。当时每年的产量不足百万吨,由于工艺上的不完善和管理上的不成熟,洗水无法达到100%循环使用,副产品———尾煤也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于是就在厂外挖了数个大坑,用来存放一时处理不了的尾煤和洗水。从此,煤泥场就成为企业一个最大的污染源。风一刮,煤尘四起,行人一过,身上总会落一层黑,而到了雨雪天或者洗水多时,黑水四溢,不仅影响职工行走,有时还会流到附近农田里,引起当地农民的不满甚至引发纠纷。

  进入新世纪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洗煤厂不断引进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生产指挥实现了集中调控,各主要工艺环节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全厂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连续7年实现了产量、利润和职工收入的逐年增长。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洗煤厂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排放,煤矸石、噪音、粉尘排放等指标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洗水也实现了100%循环使用和“零排放”,达到“洗水一级闭路循环”标准。

  2007年初,洗煤厂开始对厂外煤泥场集中整治,对尾煤处理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使尾煤能够及时、快速、完全消化;广泛开拓市场,建立了通畅的尾煤产品销售渠道,使尾煤产品供不应求,实现“零库存”。接着,又用黄土对煤泥场进行了填埋,在平整后的空地上建起了一个小花园和两个大花坛,栽种了1000多株杨树,使这里形成了一片2000多平方米的绿色防护带。

  从煤泥场到小花园,环境面貌的彻底改变,不仅消除了职工的一块心病,也成为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缩影。

来源:搜狐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