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滇西大尖山下,打家门口流过的这条由北向南的河,大家都叫它“银江河”。家乡不产金银,祖上的几个文人墨客也不会俗到取其富有金银之意。这称谓应是月下偶得,有夜色轻柔、闪银流金的意境。故此,“银江夜月”曾被游历天下的徐霞客称为博南八景之一,享誉一方。可见,当时银江河的水量不小,而流速舒缓,恰如今日。
我小的时候,银江河并不是后来或桀骜不驯、或沙石裸露,干枯和暴涨的那样。那时,凭着娴熟的水性,天真顽皮的伙伴们常嘻嘻哈哈地跑到河中洗澡、捉鱼。周末和暑假,更是生命中最有生机、最为难忘的日子。一不小心,谁从石窝里捉出个有些分量的鱼来,河滩上就会响起惊喜而稚嫩的欢呼。放牧的牛羊就会抬起头,一边咀嚼,一边朝我们瞪大好奇的眼睛。就连一头头看上去蠢味十足的猪,一时间,似乎也变得灵动可爱起来。
银江河是我和父老乡亲的母亲河,它用博大生命的琼浆玉液,哺育众多生灵在群山怀抱的坝子里,世代繁衍生息,并在天地之间相守相依,化为难舍难分的一个整体。然而在动荡的年月里,山中的树木一度被人们砍伐殆尽,故乡的山峦羞涩地露出了一个又一个光头,像是没有衣穿的人,寒碜极了。由于人们恣意地向大自然进行掠夺,并大量地制造和随意地向河中倾倒垃圾。大旱出现了,河流污染了,空气不再新鲜。河里的水由深及浅、由清变浊,雨季时有泥石流危害乡里,浊浪滔天,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河中无鱼虾子贵,山中无柴刺也烧”这样的民谚,一时广为流传。
终于,经历过灾荒的乡亲们,在新时期里,痛定思痛之后开始大彻大悟,一场又一场的植树造林运动在四面八方的各个山头上不断展开。经过当地人民年复一年的共同努力,水电、液化气、沼气已逐步代替了烧柴。乡亲们从内心发出“河边多栽柳,涨水不用愁”和“山上多种树,强似修水库”的呼声。众乡亲在“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大山之中,渐渐树立起了生态也是经济的发展思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年之后,秃了的山坡又绿了,一度消失的雀鸟又叫了,变清的河水不再泛滥了,鱼儿又从梦中游回来了。乡亲们在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的同时,唱响了“山中无宝货,红土当朱砂”的种养殖主题歌———满沟满洼的泡核桃挂果了,遍坡遍岭的生态茶涨价了,种草养殖的牛羊出栏了……
如今,银河两岸早已新楼林立,绿树掩映着青瓦白墙,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乡亲们在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开发自然的思路中获得了实惠。山腰上笔直的高速公路,河滩上蜿蜒的光缆,收获农作物的人群,悠闲的牛羊,满河的鸭鹅,以及杨柳轻拂的清流净水,组成一幅秀美的田园图画。
每每注视这恬美的景象,我会忽然觉得那欢腾的流水,正带着大山的祝福和问候,过博南,入澜沧,穿越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然后以干净清亮的姿态问候五大洲四大洋。我分明听见它一路欢歌:“黑了几千年的夜色它灿烂了,冷了几代人的火塘它热乎了,穷丝丝的老寨子它变呀变样了,苦巴巴的银江人它出呀出头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到我们的寨子来参观,赞美家乡的银江河……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