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柳钢党工部副部长高旗燕在办公室平静地在办公室等待柳州日报、柳州晚报等媒体记者前来采访。若在十年前,接受记者采访对他是一种煎熬。
柳北的“灰色回忆”
十年前,他除了不断说生产,不能说别的。
灰蒙蒙的天就在头顶,空气中弥漫着煤灰、二氧化硫及其他粉尘混合的呛人味道。身旁的树在夏天里却落叶纷纷或干脆没长出叶子。沿转炉走一圈,白衬衣会变成花衬衣。排水沟中潺潺流水黑如墨,气味令人作呕。它们被直接排进柳江。
该区域成为肺癌、鼻癌的高发区。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柳州工业发展建立在“灰色轨迹”上。
但现在,他可以说的很多,污水处理站、水循环系统、脱硫工程、除尘设施等等。他甚至可以说,今天家中阳台的花又开了几朵。
工业废水哪去了?
去年某一天,柳州市民代表彭江突然发现,路旁废水沟里黑水不再流动。难道怕起非议,往更隐蔽的地方排了吗?
2008年7月14日,往日戒备森严的柳钢向彭江敞开了大门。彭江发现,与原来想象中的恶劣环境不同。钢厂里绿树成荫,没有刺鼻的味道,也听不到太大的噪音。工作人员着装整洁,神情愉悦。
一座高大的污水处理站出现在彭江面前。高旗燕告诉彭江,这就是工业废水的最新去处。这座投资7000万元的污水处理站,日可处理污水16万吨。该站从2007年5月竣工投用以来,柳钢90%的工业废水实现循环再利用,不再外排。
与此同时,柳化建成日处理2000吨的污水处理站一座,柳江造纸厂日处理6万吨的污水处理站2006年3月投用,鱼峰水泥集团对1#线冷却水进行改造,实现废水“零”排放。这些项目相续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柳州市水环境质量。
“黄龙”身死何处?
7月15日上午,记者团进柳化,探访柳化力斩“黄龙”之术。
在这个四处布满巨大管网、炉子和罐子的地方,诞生的“黄龙”整整为非作歹40年。它每天喷出黄混酸浊的氮氧化物,弥漫柳北上空,化成酸雨降下。
原柳州市环保局负责人梁效成说,过去,酸雨频率98.5%,PH值3点多,接近醋酸的酸度。如被淋头上,头皮会发痒,并有一股烧蜂窝煤的味道。
柳化安全环保部部长易富林说,“黄龙”,指的是硝酸尾气。为治理“黄龙”,柳化投资近3000万元,引进国外先进的壳牌技术。该技术的使用,每年可削减氮氧化物排放1516吨,削减率达91%以上。到2005年11月30日止,硝酸尾气浓度降至350毫克/立方米以下。至此,“黄龙”被彻底“斩首”。
酸雨为何不下了?
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转化而成。因此,烧煤大户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罪责难逃。
为此,该厂投资1.46亿元上马脱硫装置。该装置2004年12月份始建,2006年4月份投入运行,脱硫效率是95%,年脱二氧化硫量35000吨。
而2003年前,柳电每年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硫1万多吨,2003年后,年排放4万多吨。2006年,脱硫装置运行后,年排放仅4000多吨,大大低于国家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之后,酸雨极少再造访柳州。
该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陈显辉说,柳州摘掉酸雨城市帽子,柳电贡献最大。
柳江到底清几许?
2007年3月,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区内37条河流93个重点河段、32个行政区界水体水质和85个重点水功能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区14个地级市柳州位居第一。现在柳州市区河段基本没有排污口,今年1至6月,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柳江水流量平均1000多流量/秒,年均流量404亿,河流的自净能力不成问题。
从“黑龙”到“清龙”,柳江的起死回生得益于工业污水的治理,还得益于柳州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近年开工建设了五大污水收集系统覆盖全市的污水排放管网。在白沙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污水依次经过沉砂池、初沉池、生物池、二沉池、消毒池,20多个小时后,变成清澈的水排入柳江。
环保的账怎么算?
在刚刚结束的柳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努力建设工业名城”是大力推进“三个同步”之首。然而,跟任何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一样,柳州市环境治理成本巨大,历时漫长。这笔账该怎么算?
“十五”以来,柳钢在环保方面投资达17亿。柳电在2006年,仅烟气脱硫装置就投入了1.46亿元。
在记者让高旗燕给环保算一笔账时,高旗燕激动地说:“保护环境不能算得失,环境搞烂了,钱再多人短命有什么用?”陈显辉说:“企业的发展,必须兼顾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现代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回答的一俗一雅,都是以人为本!
来源:柳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