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爱的熊猫外,还有很多濒危动物需要我们的关注
平时多亲近大自然,是最直接的教育
关爱熊猫
呵护濒危动物
近期,电影《功夫熊猫》全城热映,不仅大人追捧,许多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也观看了这部影片,深深喜欢上了电影中这只幽默风趣、富有正义感的大熊猫。看过影片之后,你有没有想过让你的孩子从影片中能学到些什么?
教育专家认为,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效果最好。因此,当你的孩子开始痴迷熊猫的时候,不妨教孩子开始关注大熊猫等濒危动物吧。据调查,时下许多孩子对濒危动物的了解很少,甚至许多城里孩子还单纯地以为动物们都快乐地生活在动物园的笼子里。专家建议,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濒危动物更是势在必行,想让你的孩子成为真正懂得爱的人,就教他们从保护濒危动物开始吧!
文/记者 陈薇薇
现象:孩子对濒危动物了解甚少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孩子对濒危动物的了解甚少。在今年暑期举行的一项旨在鼓励儿童关爱中国珍稀物种环保项目的全国巡回活动中,主办方组织了趣味知识问答环节,当问孩子是否知道中国有多少濒危动物时,许多孩子都答不上来,而再问濒危动物有哪些的时候,一些孩子只能勉强答出“大熊猫、金丝猴”等几类广为人知的濒危动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吕植教授曾组织并参与了多项针对孩子的濒危动物教育行动,她对此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许多城市的孩子能从媒体、书本了解到一定的濒危动物知识,可是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孩子们对待濒危动物的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尤其是许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知道究竟应当如何以实际行动保护濒危动物。
原因:孩子缺乏走进大自然的机会
从小学起,学校的生物课中就设有相关濒危动物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对此的关注度并不高。专家分析,孩子们之所以对濒危动物了解较少,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学校和家长不重视教授有关保护濒危动物的知识,只是照本宣科,点到即止,而更多家长则认为濒危动物离孩子的现实生活太远,也不太在意相关的意识培养;其次,孩子们缺乏走进自然的机会,单从课本中很难深入了解濒危动物的生存状况;再次,一些孩子对濒危动物存在误解,比如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大多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濒危动物,便以为濒危动物在动物园里生活就很好了;最后,少数家长平时没有以身作则,喜欢吃野味,食用濒危野生动物,这些行为也会影响孩子对濒危动物的认识。
我国是濒危动物的分布大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我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继续增加。保护濒危动物任重而道远,孩子们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更应当从小树立保护濒临动物的正确意识。
专家观点
保护濒危动物有利于孩子学会爱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孩子们如果从小学会关心爱护动物,将来长大会对自然多一份关爱,这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国外许多对儿童与动物关系的科学研究表明,那些在童年时期同大自然有过密切联系并同动物建立过友好关系的孩子,成年后会比没有这些经历的人更关心大自然,更懂得如何去爱。尤其是孩子在和动物的游戏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如何战胜自己的胆小,并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在接触自然动物的过程中孩子们才会了解,他们的哪些行为会使动物感到舒适、愉悦,哪些会让动物惧怕、愤怒。研究表明,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也能帮助孩子建立对他人的尊重。吕植教授认为,教育孩子保护濒危动物,应当从培养意识做起。作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相关机构,首要应该教育孩子认识到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自觉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并且主动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其次,孩子们应当知道哪些是会伤害濒危动物的事,比如食用、捕杀都是对濒危动物伤害最大的行为。
专家建议,城里的孩子可以利用假期多走进自然,走进自然保护区,近距离了解濒危动物的生存状态,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此外,就是要教育孩子尽量多做些对濒危动物有利的小事,因为如今人们的生存活动在不断蚕食着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比如孩子们应当学会保护森林,平时少用纸、节约用电,减少资源消耗,少用塑料袋等。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可以在生活中做义务宣传员,动员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一起保护大自然。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