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渐渐消逝的绿洲
2008-07-18
10多年前中国西北最重要生态防线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濒于消亡,我国政府采取措施及时进行了抢救。如今,额济纳绿洲“容貌”如何?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对东居延海及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生态有所恢复,但形势依然严峻。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通往额济纳旗的公路上刮起流沙(10月5日摄)。 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戈壁深处,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导致这里成为西北地区主要沙尘源地之一。

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在胡杨保护区实施了禁牧,山羊全部改为圈养,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2006年10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从碧海云天到荒沙弥漫

额济纳河是黑河的下游河段,黑河是我国河西走廊最大的内陆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地。黑河水系先沿祁连山南坡东南流,至祁连县北的黄藏寺附近与东南来的八宝河汇合,转向西北切穿祁连山,至莺落峡口出山,进入张掖绿洲,后经正义峡流入额济纳荒漠绿洲,最终注入在东、西居延海。

说到居延海,人们并不陌生,这曾是中国西北最大的湖泊之一,孕育了古居延文明。据历史图集记载,战国时期额济纳河冲积扇的扇缘洼地就已经有湖泊,昔日的居延海是由东、西居延海和古居延泽三个湖泊组成的一个连通大湖,水域面积曾达到2600平方公里。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导致河道改变,居延海演变为相距30公里的东、西两湖。早在新时期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西汉、东汉时期是居延地区最为繁荣的时期,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解放后中国考古队对居延海文化遗址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出土过很多极具价值的文物。

很多文人墨客曾形容,居延海自远古以来就是一片碧海云天、树木葱茏的好地方。“然而,如今的居延海已失去了往昔的风姿神韵。”参与这次监测的主要工程师,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候中心主任巴特说。西居延海原有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自1961年干涸以来,一直被白茫茫的碱漠和荒沙覆盖,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

额济纳绿洲位于额济纳河东支额木讷高勒的河道周围,它完全依赖于黑河水的自然补给和滋养,主要生长着胡杨、红柳、白刺、梭梭、枸杞等乔、灌木和一些草本植物。过去由于地下水位较高,适宜于芦苇、芨芨草等草甸植物及胡杨、沙枣、红柳等乔、灌木植物生长,在额济纳河流两岸形成的天然绿洲成了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这里属于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根据1971至2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地面气候整编资料,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8.9℃,8级以上大风日数平均每年38.4天,沙暴平均每年10.7天,年平均降水量35.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3136.6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9倍。随着黑河中游地区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下分水量大幅度减少,使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明显降低。

如今的额济纳绿洲已经变得日益“沧桑”。据监测显示,额济纳绿洲茂密植被区的面积从276.3平方公里减少到5.7平方公里,河岸分布的红柳、梭梭、芦苇及芨芨草等灌丛草甸大面积退化并逐渐被枸杞、骆驼刺及红砂等旱生或超旱生荒漠植被所取代,绿洲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生态危机反复出现

中国西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额济纳,它地处内蒙古阿拉善盟。在那里有目前世界仅存的三大胡杨林。胡杨树享有“生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美誉,每年秋天这里都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及旅游者的到来。中新社发 逸人 摄

黑河下游生态环境退化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拯救额济纳绿洲,采取实施“黑河干流分水方案”,成立“黑河流域管理局”,加强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水量调度等措施,2002年7月17日,河水首次流入东居延海,东居延海开始复苏,地下水位正在缓慢回升,原先已经枯死的部分胡杨林开始恢复绿色,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所好转。

但是,随着当地人口和家畜的不断增加,黑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导致下游水量急剧减少,黑河注入额济纳的径流量越来越少。此外,当地超载过牧、滥垦滥牧和掠夺性砍伐日趋严重,导致额济纳绿洲四面楚歌。

据监测显示,1977年,额济纳绿洲稀疏植被区面积为616.3平方公里,中等植被区的面积157.4平方公里,茂密植被区的面积276.3平方公里,属于额济纳绿洲近30年来植被长势最好的年份。而到2006年,额济纳绿洲稀疏植被区面积为920.7平方千米,中等植被区的面积在123.6平方千米,茂密植被区的面积基为5.7平方千米,分别占绿洲植被面积的87.7%、11.8%、0.5%。与1977年相比稀疏植被区面积增加49.4%,中等植被区面积减少21.5%,茂密植被区的面积减少高达97.9%。

这一结果与黑河中游地区下泄水量变化相一致(到达额济纳绿洲的水量从7.5亿立方米减少到4.3亿立方米),即下泄水量大绿洲植被长势转好,反之则变差。这种时干时湿的变化以及下泄水量的减少,对脆弱的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稳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是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因素。

如果黑河中游向下游泄水量保持在1997年至2006年的平均水平,高覆盖度植被区将会1至2年后完全演变为中覆盖度植被,而中覆盖度植被区基本维持在2006年的水平,低覆盖度植被区和戈壁沙漠面积将不断扩大。

30年间,额济纳绿洲河岸乔木林、河岸灌草林、荒漠稀疏灌丛和荒漠稀疏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64.1%、24.3%、55.0%和3.8%。而河岸乔木林、河岸灌草林、荒漠稀疏灌丛分别以年平均2.1%、0.8%、1.8%的速度减少,荒漠稀疏草地减幅较小。戈壁与沙丘面积以年平均0.7%的速度增加。特别是近10年来,河岸乔木林面积从24.2平方千米减少到15.4平方千米,以年平均0.9平方千米的速度减少。河岸灌草林、荒漠稀疏灌丛的变化不大,而荒漠稀疏草地和戈壁沙丘面积却分别以年平均3.8平方千米和2.9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

专家预测,如果黑河下游下泄水量保持在近10年的平均状态前提下,河岸乔木林18年后消失,河岸灌草林100年后消失,整个额济纳绿洲将演变成荒漠稀疏灌丛、荒漠稀疏草地和沙漠戈壁。也就是说,胡杨、红柳、梭梭、枸杞等乔木和高大灌木从额济纳绿洲中消失。

“影响额济纳绿洲生态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近年来的气候变暖导致祁连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面积退缩,蒸发量增加,冰川消融补给河流径流量减少,从而加剧整个流域水资源的短缺。但是气候变化只是诱发或加剧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人为活动影响的结果。”有关专家说。

这片面临危机的天然绿洲是我国西北最重要的一道生态防线,属于国防科研重要基地。如果失去额济纳绿洲这一生态屏障,将会使西起新疆、东到黄河中游的沙漠与黄土区的风沙流完全贯通,更大的沙尘暴由此可以直扑华北地区,南下长江流域,直接危及东风航天城,毁灭河西走廊农业。

来源:凤凰资讯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