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记者从朝天区政府办获悉,水磨沟自然保护区组织的有关技术人员在2008年春季野外巡护监测时发现,该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痕迹23处和珙桐、银杏、红豆杉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据介绍,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巡护与监测项目的资助下,4月7日至4月23日,水磨沟自然保护区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2008年春季野外巡护监测活动。此次监测完成了该保护区7条固定样线的巡护,对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学特性进行了监测,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及分布进行了GIS信息数据的收集,同时就冰雪灾害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评估。
据了解,此次野外巡护监测活动共发现鸟类痕迹231处,主要包括红腹锦鸡、苍鹰、猫头鹰、鸢、白尾鹞、雉鸡、红嘴蓝雀、红嘴相思鸟等共计83种;兽类痕迹117处,包括林麝、猕猴、藏酋猴、小灵猫、花面狸、黄喉貂、小麂、毛冠鹿、野猪等共计3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痕迹23处,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4类9种,如红腹锦鸡、小灵猫等。
此次野外巡护监测活动还针对保护区的珍稀植物进行了样方调查,共设立样方15个,主要调查包括:珙桐、银杏、红豆杉、蓖子三尖杉、巴山榧、连香树、香樟、油樟、厚朴、鹅掌楸、水青树、杜仲、喜树、秦岭冷杉、辛叶槭、独花兰、金佛山兰等,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类3种,如珙桐、银杏、红豆杉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10类14种,如蓖子三尖杉、巴山榧、连香树等。
在巡护监测活动中共发现各种动物尸体达30余处,主要为小型兽类和鸟类,其中鸟类居多,主要死亡鸟类有沼泽山雀、领雀嘴鹎、棕头鸦雀和白顶溪鸲等;死亡兽类有花面狸、小麂、毛冠鹿等。
据水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巡护监测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该保护区掌握了春季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野生动物活动的基本规律,调查了冰雪灾害造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为朝天区实施该保护区的保护体系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
■ 相关链接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其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WWF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96年,WWF正式成立北京办事处,项目领域也由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野生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
目前,WWF在我市除了资助朝天水磨沟自然保护区外,还资助过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