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青山绿水 又要金山银山
——赫章县取缔“两土”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记者近日到赫章县妈姑镇何家冲村看到,昔日的土法炼锌区内的炼锌罐已被用于耕地的篱笆墙或建筑材料,而山上恢复的植被已是郁郁葱葱。
赫章县到处都可看到这样的景象。公路两旁,过去满目疮痍的炼锌区、炼铁区,如今已被恢复的耕地和植被取代,挂满枝头的果树,吐着新绿的庄稼,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风光秀美,满目苍翠。
“黑脏”,过去曾是矿城“赫章”的代名词。“纳威赫,去不得”的顺口溜,在我省流行了许多年。如今,赫章街道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新建的夜郎广场,雕塑、花园、现代建筑与跳舞、晨练的人们浑然一体,展示着赫章古老的夜郎文化和现代文明。
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环境立县、生态文明,这些过去在赫章人心目中模糊的概念,已伴随全县上下的强力推进变得清晰起来,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为治理“两土”(土法炼锌、土法炼焦),赫章县付出了沉重代价,仅去年,财政税收就损失1.45亿元。“这是在偿还历史欠账,更是为赫章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县委书记范元平说。
环境污染之害土法炼锌、土法炼焦、土法炼铁,是赫章县的主要污染源。
赫章县矿产资源丰富。锌矿储量97万吨,居西南地区第一;铁矿远景储量4.05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40%,号称“贵州第一铁矿”;煤炭远景储量约40亿吨。
上世纪80年代,在群众温饱无着的情况下,土法炼锌、土法炼铁、土法炼焦一度得以大力倡导。赫章县粗锌产量一度居全国前五位,1994年达6万吨,占全国的1/6左右。生铁产量一度居全省第一。赫章因此成为全省乡镇企业的明星县。
县环保局副局长付再光告诉记者,一座土法炼锌的六角炉,从进料到出炉粗锌,要排放1.2吨煤渣、2.5吨矿渣、1.75吨粉尘、310公斤烟尘、80公斤二氧化硫气体,以及铅、镉等有毒的重金属,会造成空气和水污染,对当地的植被、土壤造成破坏。在妈姑镇的大树脚、黑泥寨、水塘乡的草籽坪等炼锌区,草都不长,水是黑的,空气是混浊刺鼻的。
妈姑有“土法炼锌第一镇”之称。作为赫章县土法炼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2000年以前,全镇1400多个土法炼锌炉沿着326国道连绵扎寨,浓烟滚滚。当时有一个传说,烟尘引起了西方某国的侦察卫星关注,以为这里发生了大面积的森林火灾。
“在妈姑,过去没人穿白衬衣。否则,在室外转上1个小时,白衣服上就会粘上一层黑色的粉末。”妈姑镇党委书记罗刚说:“1986年至1996年,妈姑镇没有一个合格兵员,应征青年的血液里,铅、镉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妈姑,彝语是“吉祥”的意思。土法炼锌、土法炼铁曾给贫困的妈姑镇带来了一时的“吉祥”:鼎盛时期,人口不到4万人的小镇,年产粗锌1.8万吨,产值高达4亿多元。2006年,该镇有炼铁企业13家,小炼铁炉18座,年产值9600万元。全镇涌现出数十家炼锌、炼铁的百万富翁。
但是,好景不长。与炼锌相关的职业病接踵而至。由于锌矿中含铅,土法炼锌过程中排出的气体、废渣等都有大量铅积存,而铅中毒则直接危害人的神经、血液、肝、肾等。省职业病医院曾到赫章县进行铅中毒普查,发现妈姑、何家冲等小炼锌集中的地方,铅中毒人群约占该地人群的30%以上,与此相伴随的,是癌症与矽肺病发病非常普遍。
由于在山上乱开乱采,乱砍乱伐,致使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河道堵塞,山洪暴发。1997年7月该地发生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12条人命。
更严重的是,炼锌产生大量废渣,在雨水的浸刷下有毒物质流入河流,污染了地下水和土壤。妈姑河至今可见矿渣堆积的黑色河床。
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镇上不少办小炼锌率先富裕起来的人纷纷到赫章、毕节、六盘水等地买房,彻底离开了这个曾经“吉祥”的地方。
据省环保部门测算,要彻底治理妈姑的环境污染,需要3至7亿元巨资。而此前50年中,妈姑镇炼锌上交的税收,总共不到1亿元。
妈姑仅仅是赫章县“两土”污染的重灾区之一。
两年前,珠市、白果、雉街、兴发等乡镇有小炼铁炉80多座,多数炼铁炉只有13.5立方米以下,其工艺为国家明令禁止的土法烧结工艺,露天排放烟尘,污染极大。这些设备是2003至2004年落户赫章的,系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小铁厂淘汰的设备。
“两土”取缔之难赫章县从1996年开始取缔“两土”。然而,受利益驱使,经历了年复一年、长达十年的“死灰复燃”。2003年,受国内外锌、铁价格大幅上扬的影响,全县马槽炉、焙烧炉、六角炉等炼锌炉迅速恢复到3000多支。
“一支六角炉每天一火,入炉品位在40%的锌矿,每天可生产粗锌0.8吨,2004年至2005年能卖2.5万元,每月出炉20窑,利润可达30万元,除去投资成本,一年就能成为百万富翁。”县环保局副局长付再光和环境监察大队长陈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高额利润使许多人铤而走险,偷采、偷炼、偷运、偷卖锌矿和铁矿者不断。就在4月18日记者到妈姑采访的当天,该镇综合执法大队就抓到一户偷选铅锌矿的农民。据介绍,当天凌晨,该镇大树角组一对夫妇顶着打击“两土”的高压态势,深夜利用暗藏的摇床水选铅锌矿,导致河流大面积污染。如果偷选成功,两夫妇当晚生产5小时就可获利数千元。没想到,凌晨3时许就被综合执法大队逮个正着。等待他们的将是严厉的经济处罚。
由此可见赫章取缔“两土”之难。
2006年,赫章县成立了阵容强大的取缔“两土”领导小组,由县四大班子一把手挂帅,县环保、公安、国土、供电、财政、经贸、乡企等20多个职能部门一把手参与,拉开了取缔“两土”的攻坚战。当年,全县取缔死灰复燃的土法炼锌炉589节、土焦炉78支、锌罐厂65家。
财政损失之痛
2007年,是赫章经济转型的关键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刀阔斧整治矿业秩序,深入彻底取缔“两土”。
“赫章作为资源大县,炼锌炼铁历史悠久,但始终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既损耗资源,又污染环境,与国家环保和产业政策冲突甚大。”县委书记范元平告诉记者,为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将2007年列为“矿业秩序整治年”。县政府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签订了“两土”取缔目标责任书;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加强责任追究,遏制“两土”反弹的决定》规定:凡完不成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乡镇,对党政一把手就地免职。
按照“护我生态、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百姓”的原则,去年,赫章县以铁的手段彻底炸封非法矿井2000余口,淘汰小炼铁炉58支,改良焦4家,土法炼锌炉1487节,整合煤井32口。
面对不断说情的小铁厂老板,妈姑镇党委书记罗刚说得直截了当:“你的铁厂不取缔,我的乌纱帽就要被取缔。”妈姑11家小铁厂关闭得最彻底:2007年8月29日,全部炉子被切割、肢解,停止供电、供水。曾辉煌一时的1100支“两土”,如今已销声匿迹。
有“贵州第一铁矿”之称的珠市乡,取缔“两土”103家,炸封非法矿井95座。乡党委书记陈跃东向记者讲述关闭矿井之彻底:先将矿井炸垮,再用水泥封洞,还要树一块写有6名责任人的封矿碑。在珠市,写有他名字的封矿碑就有35口。
然而,“两土”取缔给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赫章带来巨大的“短痛”。范元平说,直接税收损失达1.45亿元,各单位的财政预算支出减少,农民工收入减少,还有数万农民工失业。一时间,不但群众不理解,不少干部也怨声载道。
但是,这是暂时的,短痛之后,必然是长快!
循环经济之喜
在取缔“两土”的同时,赫章县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想方设法培植财源,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把锌、铁、锗等优势矿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使之成为环保型、效益型的产业,是赫章经济转型的新谋略。
于是,妈姑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南部钢铁工业园区、北部煤及煤化工工业园区、中部医药食品加工工业园区、东部水电梯级开发体系等新的规划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于是,西部矿业集团、深圳华能集团、中国长城电器集团、上海亚龙集团、广弘集团等强势企业落户赫章。
赫章启动了2个10万吨电解锌厂、1支2×500立方米炼铁高炉、3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厂和古达、野马川、麻布块大型煤矿建设项目。深圳能源集团4×60千瓦煤电一体化节能环保项目的预可研报告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深圳华能集团拟在“贵州屋脊”韭菜坪建10万千瓦风能发电场。目前,赫章县在建的2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0多亿元。
对原有规模企业则实行整顿、改造,使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62家规模工业企业目前已有15家通过环保验收合格。全县24家地方国有企业全部实行改制、重组、破产,处理不良贷款1.2亿元,安置职工1500多人。
在珠市乡记者看到,大山深处的广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厂房正在建设中。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总投资1亿元。据介绍,该企业是典型资源节约型环保企业,原材料就是土法炼锌废弃的矿渣,通过旋转窑烘干、破碎、磨粉后,制成金属球,能提高锌矿的品位20%—30%,从而变废为宝。粉尘通过先进的环保设施回收,水循环利用,可实现零排放。
位于珠市乡的黔腾铁厂,过去直接向空中排放的烟尘、粉尘,如今通过新建的重力储存、布袋收尘、旋风储存、沉淀池等环保设备全部回收。董事长陶张标介绍,每天可回收含量高达60%的铁粉2吨,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纯利润100万元以上。
位于妈姑镇水塘村的七星公司以生产次氧化锌粉为主,项目总投资1.13亿元。企业以追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为目标,最终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原料采用新开采的富矿与当地堆积如山的废弃贫矿渣搭配,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每天入炉混合原料300吨,生产锌粉12吨;排出的200吨废渣进行二次提炼后可产生铁50吨,产值3.5万元;所剩的150吨废渣可按30元/吨的价格出售给砖厂作原料,产值为0.45万元;为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企业采用高价位的低硫煤作为生产配料;水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两土”取缔后,赫章经济呈现良性发展的新格局。绿色GDP大幅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增加:2005年1.51亿元,增长42.18%;2006年2.02亿元,增长33.78%;2007年2.51亿元,增长24.03%。
在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赫章着力医治“两土”创伤。
省环保局对口帮扶赫章。投资40万元炼锌区生态恢复项目在妈姑镇新厂村大树脚组实施。过去满目疮痍的炼锌区已被郁郁葱葱的柳杉、木姜、白杨等植被覆盖。新恢复的耕地里,玉米秆粗叶茂。
村民赵英福指着门前的小河说:“以前只要下雨,河里全是罐片和炉渣,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如今水变清了,洗衣服在自己家门口就行了。”村民陈秀说:“以前天空中是灰尘和呛人的烟气,吃饭也要把门关好,人整天都是灰头土脸的。现在好了,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