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称美式高消耗生活是环保一大威胁
2006-03-21
“现在几乎谁都不能否认以汽车为标志的美国文化正在渗入和统治我们的生活。”廖晓义说,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美国是一个人口只有中国1/5、人均资源5倍于中国的国家,是一个靠各种手段来获取世界有限资源的国家

    1月28日,中国农历除夕。北京地球村(下称“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一早就带着她17岁的女儿王胜寒来到数百年来皇家祭祖的地方――太庙。

    这不是一次游玩。这一天,廖晓义要让已在家休学一年的女儿正式拜儒学大师邢启林为师。

    作为母亲和一个执著的环保人士,廖晓义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环境问题的价值根源;作为女儿,王胜寒也要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去发现人格与天道对于生命的意义。

    “我们在拥抱现代化的同时,把这种传统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是完全可能的。”廖晓义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将它的文化资本、自然资源、国民健康与它的GDP看得同样神圣的时候,这个国家才是有生命力的。

    环保让我选择了回国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廖晓义作为中国7位民间环保人士代表之一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同年,廖晓义填了一张《志愿放弃绿卡登记表》,在理由一栏里写的是:留在中国搞环保。

    “并不是我回国后才选择了环保,而是环保让我选择了回国。”廖晓义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上世纪90年代初,她出国前就已经开始做环保工作了,只不过,当时是作为一个环境保护的学者,从事环保事业,在中央电视台做一个环保宣传栏目的独立制片人。

    出国后,廖晓义接触了许多不同的民间组织,认为民间组织在教育大众、监督执法、推动环保政策方面能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廖晓义觉得,中国太需要本土的、草根的、土生土长的环保组织了。

    但这样的“草根”,生存下来十分不易。“在这10年中,我们经常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没有钱,很微薄的薪水都发不出来。”廖晓义说,在地球村发展的前六七年里都是那样的,日子真正好起来也就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开始有了稳定的项目,也有了去融资和运作项目的经验。

    “最大的困难还是人吧。”廖晓义说,当然,要活下来是最大的困难,但这个问题又是和人相关的。愿意在这个组织工作的人很少。“这种‘清水衙门’的事,人们偶尔会愿意来,但来了之后,那点微薄的收入能做什么呢?”

    “生存的问题当然要考虑的。但那种环保的信念也是一种信心,如果完全没有信念,那就死去吧。”廖晓义说。

    为了将生活环保和社区环保带进农村,1999年地球村在延庆县井庄镇碓臼石村,租了2800亩山林作为环境教育基地。农户实行垃圾分类,使用太阳能灯,种植无公害食品。城里人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接受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又给贫困的村民带来了收入。这片有着山地、林地、湿地、荒野及山泉小溪和40多户农户的小山村,已发展成集农户环保、绿色旅游和环境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生态区。

    2001年,北京市奥申委采纳了地球村提出的绿色社区推广策划方案,使其成为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内容之一。

    2004年夏季,地球村与众多草根组织共同发起的“26℃空调节能行动”和与奥组委合作的“酒店空调节能“活动,以及在社区推动的”绿色照明“活动,让适度能源消费的观念走进大众生活。去年11月,廖晓义又建议,“如果有可能,冬天把空调调到18℃”。

    由于在环保方面的突出贡献,廖晓义先后获得了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澳大利亚“班克西亚国际奖”,并成为“2001年《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和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的得主。

    民间环保组织的“冬天”

    “对于民间环保组织来说,目前还谈不上春天。”廖晓义对记者说,“民间环保组织目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一个例子是,在倡导“26℃空调节能行动”和“今天不开车”等环保节能行动时,她自然而然地也成为某些人不愿看到的人物,因为这些行动毕竟影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在人才方面,地球村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一是企业界高薪聘请;二是国际民间环保组织,他们的薪水高。”廖晓义说,“我们除非有极大的凝聚力和逐渐改善的条件。形势也逼着我们一定要改善我们的条件,一定要留住人才,一定要和国际组织竞争。我的原则是员工的收入保持在同等职业的中等水平。我个人的薪水也一直在2000多元,去年才调到3000多元。”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对我们来讲,只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看过程不问结果。不管结果是不是理想的,我们肯定是要埋着头做,这是第一个基本前提。”廖晓义说,“第二个前提是,做我们能做的,而不是做我们想做的。我们想做的事多了,哪些事是我们能做的,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包括‘26℃’,都是我们能做的。”

    不过,廖晓义还是感觉到,民间环保组织的“春天”不远了。

    去年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停建金沙江奚洛渡水电站等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并表示“鼓励公众参与环评”。这一天,廖晓义兴奋异常。“这也给民间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她对记者说,民间组织如何能够成为政府的专业伙伴,如何熟悉环评的过程,掌握环评的规则,切实的参与环评,这都有待于我们能力建设的提高。此外,民间组织还应该加强倡导可持续消费,让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消费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相配合。

    “我觉得,眼下还是有很多事是我们所能做的。这里有一个大机会,就是和政府行为的结合。”廖晓义说,过去环保没有和政绩挂钩,但当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时候,政府部门也要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绩了。“我们就可以用一种合作伙伴的方式,加入进去,得到政府的支持,共同推进某些环保工作的开展。”她透露,地球村已经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合作,从生态规划介入,帮助政府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这种服务是有偿的,也增强了民间环保组织的造血功能。

    让节约成为时尚

    去年底,廖晓义当选为“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节约成为时尚,让公益成为风尚。”

    “我觉得,节约与公益是支撑我们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生生不息的基石,也是支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她说,中国的人口密度这么大,人均资源这么少,如果不节约,大家都按美国那种生活方式消费,无疑是把自己的根基毁了。如果大家没有公益的心,都是利己主义、人害人,在这个社会生活又有什么意义,这个社会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公益应当是民族良心的一种表达。

    “现在几乎谁都不能否认以汽车为标志的美国文化正在渗入和统治我们的生活:私车、私房梦,美国式的空调病,广告,美国式的娱乐和奢华消费……”廖晓义说,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美国是一个人口只有中国1/5、人均资源5倍于中国的国家,是一个靠各种手段来获取世界有限资源的国家,是一个温室气体排放排名世界第一,而不愿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国家。

    她认为,现在威胁中国未来文化和生态最大的危险除了低效率和高耗能的生产方式外,就是美国的高消耗生活方式。

    廖晓义认为,绿色生活是一种绿色时尚,其核心是适度消费,尽量缩小自己的生态脚印,减少环境代价。

    廖晓义从来不吃野生动物,不用野生动物制作的用品。有一次,药店工作人员向她推荐含麝香的一种药,据说很有效。但是,考虑到环保,她选择了一种不含麝香作用稍差的药。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廖晓义说。

(第一财经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