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所以实行“休渔”政策,就是因为捕捞过度,海洋鱼类的生长赶不上人类嘴巴的欲望,不得不“休”。如果我们再不“嘴下留情”,许多动物就会灭绝。中国人多,只要大家都“忌”他几天,或“忌”他几样,效果比“放生”会好得多。
近日,首开全国先河的2008广东“休渔放生节”主题活动主会场活动在惠州市区东江公园举行,1000万尾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种类鱼苗被参加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放流东江。为配合这次活动,我市十届人大通过了《关于将每年六月定为东江放生月的建议》,这是我省“休渔放生节”和我市“东江放生月”的首次活动。
“休渔”早几年就开始了,今年在“休渔”的同时增加了“放生”的活动,把“休渔”和“放生”结合起来,而且把它作为一年一度的“节日”,我市也把六月定为放生月,这是一个创新。我相信,这一活动的开展,正如省、市领导所指出的,对于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生态建设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增强社会公众保护江河海洋、关爱环境的意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惠州和谐社会建设,建设“惠民之州”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对这一有各级政府官员和“广大群众”参加的活动,依鄙人之见,把“放生”改为“放流”更合适一些。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放生”,是把捉住的小动物放掉,特指信佛的人把别人捉住的鱼鸟等买来放掉。从这次活动来看,一者,参加活动的人未必都信佛,有些人即使偶尔到庙里烧过香,也未必就说他信佛。二者,农民把鱼苗放到鱼塘是“放养”(到时还会抓来吃掉),政府有关部门把鱼苗放到江河海洋是“放流”,目的是保护资源。搞活动的鱼苗都是有关单位繁育或采购来的,既不是我们捉到,也不是别人捉到,我们从他们手上买过来放掉的,显然不是本来意义的“放生”。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放生”,对生态建设有作用但也有限。正如“封山育林”和“种树”的关系一样,只要你不砍它就会长起来。这点有些古人就很明白。明朝郑仲夔在《耳新》中说过:“放生”一说,不独禅家,儒家也同样提倡。大禹的放生,是开三面之网;成汤的放生,是钓不纲、弋不宿,等等。就是不要滥捕乱杀。相传北朝使者李谐到南朝见梁武帝,极端信佛的梁武帝兴致勃勃地带他到处游历,自然也带他去看放生处吹嘘自己的“功德”,并问北朝那边有没有放生。李谐答:“不取亦不放。”一句话把梁武帝说得脸都红了。现实生活中,有人“放生”,就有人去捕鱼抓鸟。可事实上,不捕不杀或少捕少杀不就是最好的放生么?
由此使我很自然想到“忌口”。因为有病不能吃这个那个是忌口,因民族、宗教、个人口味等原因不吃某类食物也是忌口。比如当和尚,五戒之一是戒杀生,他们就忌吃肉食荤腥。许多信佛的人也一样。对他们来说,“放生”(不杀生)与“忌口”是一致的。我不是佛教徒,也不主张人们都去吃斋,但是,人们在吃各种动物,特别是吃受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的问题上,如能“忌口”的话,比什么“放生”的功德都要大得多。这些年,国家之所以实行“休渔”政策,就是因为捕捞过度,海洋鱼类的生长赶不上人类嘴巴的欲望,不得不“休”。据说,我们某些酒店偷卖的保护动物,都不是本地生长的了,早已吃到外省甚至吃到国外去了。如果我们再不“嘴下留情”,许多动物就会灭绝。或许有人会说,“放生”几只(条)顶什么用?我们可以将“放生”与减少汽车尾气类比。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的污染,有的城市主张开展“无车日”之类活动。别以为一日半日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我国人多车多,如果大家都能很好实行,确能减少许多污染的。吃动物“忌口”也一样,中国人多嘴多,只要大家都“忌”他几天,或“忌”他几样,效果比“放生”会好得多。
来源:惠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