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建设中,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这样一点:唐山是灾区,对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用来支援唐山建设的钱,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决不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我们一方面发动广大职工努力增产,多为国家创造和积累财富,以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原材料供应等各个环节上,采取节约措施,千方百计节省投资,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全市每年的复建任务大体都在二百五十万平方米左右,需要投资三、四亿元以上。这么大的工作量,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很大浪费。因此,我们从加强基础管理入手,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设计审查小组和投资包干办公室,分别对工程设计和工程预决算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先后审查了八百万平方米的设计施工图,及时发现调整和修改了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消减不合理投资七千一百零五万元。
为了节省投资,还参照震前建筑规模,重新核定了各系统的投资指标,分别下达到基层单位,实行层层包干,一次包死,超支不补,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各单位的积极性,不仅加强了工程管理,同时对资金的不足部分也主动想办法多渠道进行筹措。
适应大规模施工的需要,我市改革了物资供应体制,将过去那种“千家备料一家施工”改变为“一家备料千家使用”。对地方材料的采购、订货、供应、运输、结算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对国拨“三材”,按施工预算统一供应。这不仅有效地控制和稳定了工程造价,而且避免了在工程决算时因材料调价而扯皮的现象。
重建后的新唐山,城区街道宽阔平坦,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东西向为道,南北向为路。新华道是最宽最长的一条道,从东到西达十八华里。以它为中心,平行建成七条主要街道,南北向以建设路为中心,平行建九条干道。全市共有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五十多条,全长一百五十公里。为保持市容美观和安全,主要街道的通电系统、供电系统全部安装在地下。
重建后的唐山市不仅市内交通方便,而且通往周围城市和县区的交通也很发达。京山铁路、通坨铁路、唐遵铁路以及唐古、唐丰、丰古等公路互相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还开辟了空中运输。
地震前的唐山市是“黑的多、白的少,火车头满街跑”的一个城市。空气混浊,“三废”污染严重;全市年排尘量二十六万多吨,废水一千多万吨,废渣一千多万吨,是全国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重建唐山的过程中,治理污染是基本目标之一。通过采取绿化市容、处理“三废”、改革城市燃料结构等措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重建后的唐山市市区平均每人有五至六平方米的绿地。部分小区的楼与楼之间,现在已经铺有草坪,栽有花草树木。原有的几个大型公园震后逐步得到了恢复。公园、绿地与林荫道配合起来,形成城市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美化了市容,调节了气候。
来源:国土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