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笔者走进江西省鄱阳县珠湖乡荣七村,这是一个渔村,只见红墙碧瓦的小洋楼高高矗立,平整干净的水泥路曲径通幽,各种漂亮的景观植物生机盎然,排列整齐的猪牛“宿舍”粉刷一新……以前那种污水横流,烂砖破瓦遍村,猪粪牛屎遍地的景象荡然无存。
“以前啊,我们村污水横流,村间路上不是烂泥就是猪粪牛屎,那叫一个臭啊,走路也要小心翼翼,时不时还得找块石头垫脚。你看看现在,这里多舒服啊。”荣七村村民李春风绘声绘色地介绍:“我还是村里的污水处理场长呢,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村的污水处理场。”说着带着大家就往村后走。
指着村后一片长满茂盛植物的低洼地,李春风说,从这里一直往下1000多米都是污水处理场。我们很奇怪,为什么没有厂房和污水处理设施。李春风继续介绍道:“我们这个是县里引进的最新的厌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你看见没有,每家每户的污水都汇集到这第一个池子,在这儿水最肥,可以种莲藕,污水在这儿先沉淀发酵,然后通过管道流往第二个池子,池子种了莴苣,然后水再往下面进一个池子,那个池子种满了各种水草,最后是个大草地,水从那个上面漫过去就是清水了。”大家不由一阵赞叹。
据该县环保部门介绍:这种厌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不需要投入其他化学药物,可以处理全村1000多户的生活污水,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入湖。每年还能产莲藕等经济作物。另外经过发酵的塘泥是绝佳的农家肥,每年可以取塘泥25吨左右。自从该县积极落实“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以来,该县首批确定了13个紧靠鄱阳湖的渔村作为生态渔村的建设试点,有效地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这些渔村进一步美化环境,修建了统一圈养场和沼气池,全村的牲畜进场统一圈养,避免了血吸虫通过粪便的交叉感染,还能产生洁净的生物能;修建了垃圾集中填埋场,解决了垃圾滋生细菌污染环境和水源;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鄱阳县不断探索解决农村粪便、垃圾、污水的难题,下一步,该县将在已经建成的荣七村、内青村等生态渔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力争在三年之内建成300个生态渔村,在让渔民得到切实好处的基础上,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鄱阳湖。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村民们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些生态渔村山青水秀,渔俗独特,是个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前不久联合国有关官员到我们这里来考察民俗,对此赞不绝口,因此今年的生态渔村也是我们打造的旅游景点之一。”该县旅游局局长胡凌锋充满信心地说。
彰显生态特色,开拓创新而不拘一格,始终把保护生态摆在第一位,推动旅游发展,把生态渔村建设与发展旅游等生态产业结合起来,通过相关产业的及时跟进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该县近年以来的工作重点。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的战略决策,提升和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从今年开始,鄱阳将用5年的时间,对沿鄱阳湖2公里以内300个自然村,进行“生态渔村”建设,发展当地渔村旅游和其他生态产业,使之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群众富裕安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为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今年鄱阳将选择50个富有水乡特色、生态环境较好、群众积极性高、有产业基础的自然村进行试点,并在支持措施上给予倾斜。今年50个试点村必须完成沼气池建设,每户绿化任务要确保植树三棵。
建成后的“生态渔村”将实现生态、经济、社会3大目标。水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好保护,绿化率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农业有较大程度发展,渔村民俗旅游有起步。产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商品化、无害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从生态农业中获得的收入逐年递增。生态能源模式得到拓展,逐步建立“猪———沼———稻(菜、果、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初步实现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化,农业发展产业化。渔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提高,技术素质和生态环境意识普遍增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利用。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