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鲸豚保育史
2008-06-10

周莲香(左)在台大的鲸豚研究室,与标本师李宗翰(右)讨论制作标本过程的发现。无法救活的搁浅鲸豚,制成标本之后,还是很有助于海洋哺乳动物的学术研究。摄影/陈正兴、中华鲸豚协会

捕鲸打牙祭 鲜血染红海水

每到春来,澎湖沙港村就有大批海豚洄游,渔民出动数十艘船围捕来的海豚转卖发笔小财,或者宰杀分食。染红的海水与码头,原是当地习以为常的场景,残忍画面却于一九九○年被国际保育组织“信任地球”(Earth Trust)传送到美国,引来国际挞伐。

台大生命科学系教授周莲香不忍台湾人背负鲸豚屠杀者的污名,开始投入台湾鲸豚保育,力推鲸豚应列为保育类野生动物。几个月后,她做到了。

数百名志工 投入搁浅救援

“鲸豚妈妈”周莲香一九九四年就出版台湾第一本鲸类图鉴,一九九八年成立“中华鲸豚协会”,协会至今训练过数百名志工参与鲸豚搁浅救援、推广鲸豚保育教育。周莲香跑在救援最前线,也投入鲸豚研究建立学术后盾,十八年的学术生涯,等于写了一部台湾鲸豚的保育史。

最近,周莲香关注中华白海豚,常奔波台中到嘉义间、出海调查。周莲香指出,中华白海豚栖地在水深不到二十公尺的浅水区,特别容易受到海岸开发的影响。西部海域可能只剩不到两百只,台湾应该更重视沿海开发计画带来的环境影响。

三年生一胎 怎堪环境磨难

“鲸豚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周莲香指出保护鲸豚的理由,而且它们生殖率特低,两、三年甚至八年才生一胎,一辈子顶多只有十个孩子。而后天生存环境的磨难,更加速鲸豚濒临灭绝。

台湾很幸运,全球八十五种鲸豚,三分之一都可在台湾周边海域看得到,但海里却危机处处,流刺网、不当开发、还有各式污染,都是死亡陷阱。岛内曾调查东部两处渔港,每年的鲸豚误捕量约两千多只;一分美国研究报告更曾估算,全球每天死于网中的鲸豚多达三十万余只。

中华白海豚 难容台湾海域

生活在陆地,我们很难感觉到海洋哺乳动物消失。中华白海豚濒临绝种危机的问题,近年才渐受注意;传说就是“美人鱼”的“儒艮”,已经许久未曾出现在台湾海域,周莲香所知的儒艮标本,都是几十年前的历史。

周莲香刚开始投入鲸豚研究和保育时,几乎没什么人相信台湾有鲸豚。多年后,海豚“阿通伯”在苗栗通霄海滩搁浅事件,为台湾上了鲸豚保育重要的一课。

拯救阿通伯 编进小学课本

属于“瑞氏海豚”的阿通伯在二○○○年落难,被救起后复健六十四天回到海洋,创下亚洲成功野放海豚的首例,这件事还被写进小学教科书里。

“那一刻,我等了十年。”在阿通伯成功野放之前,周莲香处理过两百九十个鲸豚搁浅个案,有十八次搁浅时还活着,却还是回天乏术,“当年四十几岁的阿通伯给我很大的鼓舞。”她笑着说。

救援搁浅鲸豚,必须动员大批人员,当时日夜轮班照顾阿通伯的志工,就有一百三十多人。他们平均年龄才二十岁,当起鲸豚保母令人动容,除了二十四小时排班泡在水池抱着它,给它温暖和安全感,还帮它排便、清理水池、采血、打针、灌食,简直像照顾亲人一样。

第三次野放 它才安全到家

恢复健康的阿通伯回到大海时,周莲香合掌祈祷:“拜托拜托,千万不要回来!”盼它尽快适应大海,但阿通伯没多久就回来了。

“阿通伯太老了,回大海等于送死。”当时许多人主张留下阿通伯,担心它无法再适应大海。阿通伯两度折返、搁浅在它最早被发现的地方,折腾到第三次远放到基隆外海,才成功回归大海。十多天后,有人在冲绳附近发现它的行踪,证实它已安全回家。

80多种鲸豚 医疗需求不同

至今台湾成功救活的搁浅鲸豚只有五只,难度高,是因各方面条件都不足。周莲香指出,鲸豚兽医学几乎是“实验性的医学”。人不论肤色、种族,身体结构与器官并无二致;鲸目有八十多种鲸豚,习性出入很大,救援、医疗的需求更是不同。

周莲香一直梦想台湾能有设备完善的“鲸豚保育研究中心”,长期推动鲸豚保育和研究。台湾当前也还不像先进国家和地区,为鲸豚画设“海洋保护区”,更缺乏一部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周莲香没放弃当推手,继续催生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想让鲸豚都有免于生存恐惧的自由。

来源:华夏经纬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