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出生“金”的土地
2008-06-06
  绿色是绿,绿地却是“金”,向林地要效益,盘活全市650万亩林地,让靠林吃林的农民们走上致富增收的“绿色之路”!依托我市目前林业产业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笋用竹、材用竹基地;三木药材基地建设,全市11个区(市)县,正蓄势待发,让绿地生金。这些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通过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与股份制经营、协商转让、承包经营等林地流转形式,推进基地建设向规模经营集中,让这片绿色土地“动”起来。

  锁定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

      小苗苗一年长3米高  摇身一变成“摇钱树”

  大邑出阝江镇高坝村属于典型的人少地多的山区村,种植玉米是主要收入来源,“种了几十年玉米,只是勉强够吃。”村主任高天文对以前土地带给村民的收益非常不满。据了解,当地很多农民干脆放弃种地微薄的收入,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也不利于生态建设。”大邑县相关部门负责人遗憾地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但是,这一令人遗憾的状况随着退耕还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改变。

  “去年还是小苗子,今年就是3米高的树了。太神奇了!”大邑出阝江镇高坝村的村民,对此感慨尤多。“当了一辈子农民,没见过长这么快的树子。”村民们回忆起自己的“没见识”笑着说。据了解,发给农民的树苗都是采用无性系培育的巨桉,年初栽种时只有15厘米,到年末就能长成3米高的大树。“目前,我们看到长得最快的,是去年8月种下去的,到现在已经长到了6米多高,胸径也有7厘米左右了。这些桉树,因为生长快,5年即可砍伐利用。现在主要是用于工业原料林。”

  而这样的“甜头”,在我市的其他区(市)县,也“遍地开花”……

  邛崃市茶园乡箭道村,被农民们称为“摇钱树”的巨桉去年4月栽下后,一年时间就已经三米多高了;前年种的巨桉,已高约7米,树干粗壮双手方能合围,树高林密宛若一块翠玉耸立于山坡上。 “这个树长得快,平时很少管理,三年就可以卖一次,很快就会变成现钱!”一户拥有六七亩巨桉林的村民,激动地对笔者说道。

    绿色“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

  政府补贴,企业主导工业原料基地建设——我市走出了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探索之路”。据介绍,我市制定了发展林业产业的补贴政策,工业原料林每亩补贴40元到企业,由企业委托林业科技部门向农民培训栽植技术要求,然后企业统一从苗木培育机构购进树苗,待农民按照技术要求施工验收合格后,免费发放树苗给农民栽种。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用材企业建基地用,每年有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到基地务工获得工资收入,林木成材后,企业收购还有最低保护价。“这些林木管护劳动量相对较低,所以一些年轻壮劳力还可以外出务工挣钱。”

  我市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林木产品,从而造成成都很多林木用材企业的原料缺口较大,企业建设速生用材基地是势在必行的事。而对于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模式,我市也有自己的一套“打法”——企业出钱、政府补贴、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坚持“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走“用林、造林、营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而且,也让企业保证了原材料的需求。

  相关负责人给笔者算了一笔农民土地加入基地后的收入明细账。“以前农民一亩地年产值400—600元,现在巨桉种植经济效益可以管15年,只是第一、二年投入,后面13年都不用再投入。5年第一轮采伐,每亩就能达到2500—2800元的产值。这些还不算外出务工收入。”巨桉的价值高,大大地刺激了农民种植巨桉的积极性,蒲江有两兄弟将20亩荒地全部种植巨桉,已经卖了17万元。在邛崃,种植上百亩巨桉的农民大有人在。

    林业部门搭建平台,引导用材企业在具备条件的山区建设用材基地,林木生产对接了市场,农民不仅看见了造林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而且还实现了劳动力从土地上的解放。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不愿离家的也实现了农民向林业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锁定

  三木药材基地建设

    三木药材不再“原生态”    “规范化“种出效益

  “三木”药材是木本中药产业发展的源头,林地是药材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三木药材的生产基本上处于一种依靠自然生长和农民自发种植的状态,存在着很多弊端。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扶持中药材种植业。据调查,目前我国已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品种基地;18个省(区、市)规范化种植面积已达1424.4万亩。从全省种植的情况来看,我省规范化种植三木药材的面积达3.2万亩,辐射面积94万亩。

  与此同时,在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过程中,中药工商企业已经开始到中药材产地建立药源基地,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纷纷深入农村开展科学研究,一些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开始对中药材生产进行投入。林区林农纷纷将自己所承包的林地作价入股或租赁给种植大户,进行规范化种植,促进了中药产业形成、保障了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以“经合组织+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中,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培训了一批农民,从而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我市的三木药材发展之路,也正是在合理利用林地流转中,探索出一条林地劳动力入股,合作社搭建产销渠道的“致富之路”。

    故事:从前的小煤窑 现在的绿色之乡

  大邑县出阝江镇华山村,2000年以前采煤是主要经济支柱。“煤窑对林木的需求,造成村民大量采伐林木资源,周边生态环境被破坏了。2003年,国家关闭小煤窑后,村民们看着荒山荒地都不知该咋办。”村民袁明全谈起过去很感慨。

  “财路”断了,村上经济如何发展?村民如何致富?在华山村支部书记罗绍林的带动下,分析该村的自然条件,一是林地面积大,二是荒山、疏林地多。怎样合理利用林地,提高林地利用率,村上因地制宜,把林农林地集中起来作价入股,或租给林药场,大力发展适合该区域生长的三木药材,走出了种植三木药材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

  变化要从2001年说起。当年,支部书记罗绍林和村上的6社、4 社自发组成经济合作组织,分别把自己的林地作价入股,以股份制的形式,开始营造三木药材基地,就近老百姓在林地里打工了。山区老百姓回归到自然,在林地里找到了新的出路,当年营造1000亩。于是老百姓纷纷把自己的林地参股,现全村参股农户覆盖6个社,80户,380人,每年以新造1000亩的速度发展,一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三木药材发展模式形成了,至2006年,基地已发展到5000亩。到2010年,拟发展到1万亩。

  “目前老百姓在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收入达85万元。”负责人脸上流露的微笑,有自豪,有欣喜,更多的还是感动。据介绍,该县“三木”药材基地初具规模,现有成林“三木”药材面积5万余亩。

  从以前的小煤窑的地域摇身变成了“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绿色之乡”。

    效果:农民致富增收  连锁效益解决当地就业

  林地劳动力入股,合作社搭建产销渠道。 “加强土地流转,鼓励业主租地、联营、合作造林,村组和农户以林地入股、劳动力入股,以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户增收,创造条件吸引民营资本壮大本地竹产业建设”成为我市三木药材基地建设的“绿色”思路。“合作社的成立,起到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作用。”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合作社对内要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对外要跑市场建立销售渠道,提供“一条龙”服务。据了解,三木药材的一体化产业运行模式,实行技术、品牌、质量、价格、共担市场风险的“五统一”运行办法,来发展壮大。林药场在规范化种植后,解决了林农一家一户种植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规范化种植(GMP)论证后,保证了药材的品质;集约化经营后,有机地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依托企业,实现中药材深加工,提升药材附加值,确保了老百姓致富增收。

  而在种植的方式上,主要采用三木药材与黄莲间作的方式,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林地的抚育成本,还提高了林地的附加值。相关负责人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间种黄莲的林地每年每亩的净利润可达1660元。不仅如此,其连锁反应带来的社会附加值也不可估量。据测算,每年林药场用工量达10万个工日,解决1000多人的务工,大大地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就近就业,带动当地200多户致富增收。促进当地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锁定

  笋用竹、材用竹基地

  竹子,这样一种被我们熟知的物种,在成都山区继续演绎了怎样的致富传奇和幸福神话?“没想到,有一天可以靠竹吃饭!”农民的切身感受,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镜头一:崇州市三郎镇红纸村

  本地竹品“变身” 重新包装“上市”

  在崇州三郎镇红纸村,海拔1000米左右,正是龙尾竹生长最合适的高度。 “我们这里的龙尾竹,是本地竹品种的一种演变,因为竹子的样子貌似牛尾巴,因此又被老百姓叫做牛尾竹。”相关负责人给笔者介绍说,一般的笋子四、五、六月上市,而龙尾竹要到八月中下旬和九月中旬上市,是名副其实的反季节笋,市场需求很大。“在崇州本地几乎都吃不到龙尾竹,一般商贩就直接到山民家门口来收购,拿到成都市场上都是一抢而光!”

      据了解,我市的一家林业公司,也是看准了商机,在崇州三郎镇的高山上,流转了2500亩山地,种上了牛尾竹。“别看这个牛尾竹不起眼,批发价都是5.6元/公斤。”负责人告诉笔者,这里的村民种牛尾竹,光是去年收入就是好几万元,最多五年,崇州种植牛尾竹的山民家家都会有十几二十万的收入。据了解,目前崇州的三郎、万家、苟家这几个镇乡都栽种有反季节的牛尾竹,整个崇州的牛尾竹面积已经达到了2万余亩,直接带动了8000多农民致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调整该山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展旅游、餐饮等服务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年均净增2000元以上。”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镜头二:都江堰蒲阳镇金凤村

  森林蔬菜 味道好效益更好

  在都江堰蒲阳镇金凤村,这样的“版本”也演绎着“绿色传奇”。

  “一家三口,种三亩竹,收益三年,盖三层楼。”这是在金凤村村民耳熟能详的话语。2000年前,都江堰蒲阳镇金凤村在铜马沟有近3000亩的低产耕地和闲置荒山。在传统耕作和粗放经营下,当地群众仅从地里每年获取玉米25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十分低下。而且由于过度采伐林木,造成土地贫瘠、干旱、雨季常发生泥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经常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而如今的铜马沟,再也看不见一片荒地,成片的竹林随风摇曳,郁郁葱葱。长河村的谭绍全说起过去家乡的落后面貌就摇头,现在的他是铜马沟出了名的经纪人。“土地流转作竹林基地后,确实一下子大家的收入来源多了起来。我不仅有土地租金收入,而且还卖苗子、笋子,有时还当当劳动力经纪人。”谭绍全觉得竹笋这个“森林蔬菜”的效益太好了。

      镜头三:大邑县青霞镇仙合村

  用“先天优势”  小镇变“绿色银行”

  竹资源,是仙合村最大的资源,全村有慈竹面积2500多亩,平均每户人家拥有竹林面积都有8亩多。而由于信息不畅,运输距离远,通常以0.16-0.24元/千克廉价出卖原料竹,收益低廉,成为全镇最为落后的村。而如何运用好“先天优势”,让仙合村成为 “绿色银行”?

  成功源于创新!因地制宜提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竹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农增收”的发展思路,让仙合村这一绿色银行,真正的成为了农民的“绿色提款机”!

  面对竹资源这一大资源优势仙合村,引入股份制元素,以“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依托蜀星竹制板龙头企业,走竹业经济专合组织的路子,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样一来,作为龙头企业,解决了原材料供应的问题,形成原材料的循环再生基地;作为村集体,一是通过参与公司经营,得到分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好地能为该村群众做更多的公益事业,解决了“公益事业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二是残联的股份按照动态式管理(每年作一调整),将其分配给以仙合村残疾人为主的残疾人,让接受股份的残疾人按照所分配的股份参与分红,从而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保障;作为农户,除了从务工中得到收益,竹原料就地变卖,减少了运输成本,而且每年入股农户还能在每次分红中得到分红,增加了家庭收入。

  采访手记

  兴林富民促发展  镶“金”绿色画卷跃然眼前

  山林树木,是农民的绿色银行,科学合理的管护砍伐,不仅使山区生态永葆青春,而且使农户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经济效益。从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到一般工作人员,从林业企业老总到林业产业工人,从林业合作社社员到山区林农,方式不同,却都殊途同归地直指一个真理——科学发展林业,是有效益的;保护生态,是可以增收致富的。

  成都林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得益于这种共识。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看似是一对矛盾“共同体”,但实则这一“共同体”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生态体系,充分发挥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满足社会和人们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形成丰富的森林和足够的资源,林业产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同时只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满足社会和人们对林产品的需求,积累充足的资金,生态建设才有坚实的资金保障和发展动力。

  近年来,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在重拳出击之下已初具规模,初步实现了“林农得实惠,地方得发展,山川得秀美”的多赢局面。而展望未来,我们不难看见,一幅镶满“金边”的“绿色画卷”,正逐渐的跃然眼前。

来源:四川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