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之水
2008-06-05

水管员李师傅给专家介绍山上水源分布情况

专家们进行水质初检

专家们讨论施工方案

专家为给村民们化验水质,让他们放心

    中国水利网站讯  5月31日晚9点,供水保障组接到阿坝州水利局的求助电话,希望派专家帮助阿坝州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新址寻找水源,解决指挥部近200办公人员用水问题。


    阿坝州是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21个受灾重点县该州就占6个,抗震救灾任务异常繁重。阿坝州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现设在马尔康,而马尔康通往成都交通要道——213国道汶川段仍没打通,必须绕道雅安走近千公里的山路抵达成都,每次往返需四五天时间,极为不便。因此,州政府决定将抗震救灾指挥部迁至离成都只有100公里的漩口镇。寻找生命之水,便成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搬迁的关键。


    了解情况后,供水保障组立即决定,派供水专家水科院刘文朝等人第二天一早前往支援。

    穿越死亡之谷


    漩口镇,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与龙门山脉地槽南延部分的过渡带上,是进出阿坝州的咽喉要地。被誉为“死亡之谷”的213国道都江堰至映秀段公路是专家们此行的唯一通道。


    6月1日上午,专家们收拾简单行装,带着检测装备、应急设施,做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8点,与阿坝州水利局局长俄基甲的电话联系突然中断,专家们不得不原地待命。


    “不会又这段路出什么问题了吧?”


    “昨天听广播说,前天这段公路塌方,道路闭封,也不知抢通了没有。”大家不禁为即将开拔的专家们捏把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焦急地等待。四川省农水局副局长张磊已按捺不住不安的心情,掏出名片递给随行记者:“唐记者,老刘人比较‘轴’,遇事不灵活,路上你一定要多加留意,如有情况,一定要立即掉头回来,一定要给我打电话。”记者小心收好名片,名片的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下午1点,阿坝州水利局局长俄基甲终于打来电话,说他现在已213国道的友谊隧洞出口1公里处等候专家。专家们立即背上行囊,乘车向漩口镇进发。

 

    汽车穿过一片狼藉的都江堰城区,经紫坪铺水库到达213国道。右侧是湍流不息的岷江,左侧是陡峭的山崖,路面上散落着大量碎石。据司机陶师傅介绍,近些天来,这段公路一直滑坡滚石不断,昨天就发生了一次大的山体滑坡,这公路是被刚刚被抢通的。一辆大型卡车歪倒在路边,一块巨石将其拦腰斩断,驾驶室也已变形;不远处,又有一辆面包车,车身被砸得像一块铁板,早已没了车的模样……。


    路况复杂,时间紧迫。过于狭窄的路面,两边车辆必须交错单行通过,行进速度十分缓慢,原本最多1个小时的路途,变得异常漫长。但这一切并没让专家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他们知道肩上承担着寻找生命之水的责任;他们也不可能停下脚步,因为“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已经深深的植入了每一个水利人的心底。

    龙门山找水

    下午3点半,专家组终于到达指定地点——友谊隧洞,与阿坝州水利局局长俄基甲会合立即赶往目的地——漩口镇水田坪村。213国道道路状况复杂,晚上开车危险性更大,再加上漩口镇是重灾镇,根本没有住宿条件,因此,天黑前必须返回成都。也就意味着专家们必须在3个小时内完成实地查勘、取样化验、初步设计等任务。


    “州政府要求我们20天完成指挥部新址应急供水设施建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专家的支持根本不可能。” 俄基甲站介绍说,“指挥部搬迁是州里的一件大事,关系着州里下一步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我深感责任重大。”


    其实接到州政府的命令后,俄基甲曾两次上山进行现场查勘,但都没有结果。


    “从以往经验看,在龙门山上找水应该比较容易,关键是要找到安全的饮用水。”专家刘文朝边说边指着山上的一所学校说,“由于时间不多,我们必须找个熟悉情况的人带路,我们上去问问。”


    说来也巧,学校的水管员李师傅正是这带小有名气的“水利专家”,对这山上泉水的分部及脉络十分清楚,听说是水利部的专家为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找水,自愿当起了向导。


    据李师傅介绍,山上有四五处较近的水源,水还都不错,一年四季都有水。


    首先来到了学校饮用水的取水点。一个小坑塘里,鹅卵石围成个小小蓄水池中一股溪水划过池边,流入蓄水池。


    “上面还有人居住没有?”专家问。


    “有一个村”李师傅答到。


    “这可不行,上面的生活污水很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你们要对水进行处理后再给孩子们喝。”专家说。


    专家们沿山路继续前行。右侧草丛中传出了哗哗的流水声,拨开草丛,原是几股山溪水汇流到此形成的水声。山溪水水量虽大,但每到汛期,水中含砂量大,而且存在山洪安全隐患。专家们果断的排除这种水源。


    “上面有山泉水吗?”


    “有,两个。” 李师傅用手比划着说。


    在李师傅引导下,专家们到达核桃坪村,该村已成一片废墟,只见断木和瓦砾,全村300多人现都在半山腰处的集中安置点。走到一个小河沟旁,看见小沟深处一个较大泉眼正在“汩汩”的冒着泉水。专家们踩着沟槽边向深处走,“这水是从山体直接流出的,上面又没有人居住,也没人种田;给200人供水,水量应该没问题。”专家们高兴地点点头,“这里距指挥部新址只有3公里,高差在150米左右,无论从设计难度,还是施工难度都相对较小。”


    “下面还有一个。”李师傅指着山下20米的地方。

 

    下面泉眼与上面的泉眼出水量差不多。但从安全角度考虑,这个泉眼比居住房屋低,与上面的泉眼相比,水质条件可能会差些。因此,水源选定为上面的泉眼。


    随即专家们开始了对水源的水质检测,浊度合格,pH值弱碱性,溶解性总固体只有60,初检结果令专家们相当满意。为了确保安全,专家们又采集了泉水的水样,准备带回去作进一步的分析化检。再看表,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半小时。


    “这里水质条件好,设计砂滤池、消毒间、清水箱等设施足以。”

    “还是加个反渗透好,供水比较安全,好控制。”
 

    当下,专家们便对供水工程净化工艺方案进行了讨论,并告诉俄局长,从现场勘查情况看,明天就可将设计方案和预算表拿出来,后天就可安排进场施工建设。

    情系民生
 

    下午6点半,太阳慢慢落山,专家们正要下山,核桃坪村村长、村支书听说有水利专家来,匆匆忙忙赶来,希望帮他们看看村里的水,因为地震发生后村民们一直担心水质有变化。

    专家们立即取来水样,拿出检测仪器量测。测量期间,不时与村民们攀谈,了解村里受灾情况,安置情况及安置点供水设施建设情况,并提醒村民一定要加强饮水卫生意识,水一定要消毒,一定要烧开后喝。检测结果出来,“放心吧,水好着呢,比我们在城里喝的水还好。”专家的话让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告别核桃坪村村民。

    回去的路上,俄局长对专家们说:“还是做400人的供水方案吧,让孩子们喝上干净、卫生的水。”

    专家刘文朝说:“好,我们真是想到一块去了!学校在指挥部的正上方,解决学校饮用水十分方便。”

    俄局长对李师傅说:“今天谢谢你,回去你跟校长说,学校饮水问题州政府包了。”

    李师傅说:“感谢政府、感谢党,水厂建了后我一定坚守在这里。”

    后记

 

    6月1日晚近8点,专家们顺利返回成都。6月3日,专家们冒着余震威胁再度穿越213国道,到达指挥部新址,对施工队伍进行现场指导。

 

来源:中国水利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