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一名防疫人员在都江堰地震灾区喷药消毒。都江堰灾区在抗震救灾的同时积极做好防疫工作,防疫人员已开始在灾区进行消毒。
同样是在夏季,同样是7.8级,同样是地震防疫,32年前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应对措施也成为这次汶川地震救援的宝贵借鉴经验,国家疾控中心特意邀请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灾区防疫队队长岳麟讲述地震防疫应对策略。
现年79岁的岳麟介绍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建筑物大面积倒塌、集中式供水中断、供水设施遭受严重破坏。人们不得不就近取各种不卫生的水饮用,包括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的水,甚至是工业废水等,从而造成居民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1976年7月底至8月底,当地菌痢发病率为9.72%~18.6%。而1975年同期的发病率仅为0.13%~11%。
第一时间监测水质
当时岳麟组织人员以最快速度对10多个重点给水水源进行了40余次的水质检测。
“尽快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等,无疑是震后早期的应急之需。同时,还要大力开展饮用水消毒与广泛的水质卫生监督工作,才能有效地降低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当时采取的应急措施包括对集中式给水水源周围进行彻底的卫生清理,除紧急修复部分自来水管线外,震后初期立即采取了3种临时的供水措施,有水车送水、分散取水和消防水龙带输水等方式。对临时性供水的消毒,集中式供水网管修复后的供水。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