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铁山, 因为鸟,曾经让张家村有着辉煌的过去,远近的人们都羡慕他们有捕鸟为生的“铁饭碗”;同样也是因为老铁山,也因为鸟,让现在的张家村陷入了困境,因为他们必须放弃这一祖传的谋生方式。
(毁掉捕鸟工具)
在加强环境保护的今天,张家村过去的“铁饭碗”——捕鸟为生已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让村民放下祖传的“铁饭碗”是多么的艰难,好在他们现在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有很多人主动加入到保护鸟类的队伍当中,尽管这一步来得稍微晚了些,但是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鸟儿不再继续哭泣的可能。
背靠“鸟栈”老铁山
张家村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街道最南端,面临黄海和渤海,背靠在世界上十分盛名的老铁山,而老铁山素有“鸟栈”之称,是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和生活的乐园。老铁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成为东北亚大陆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从这里通过。
老铁山地区鸟类繁多,数量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记录的鸟类有18目45科299种,现有鸟类占全国鸟类种数的五分之一,占东北鸟类种数的二分之一,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鸟类9种,二级保护动物的鸟类45种,其中猛禽45种,中国和日本候鸟保护协定所列的227种鸟类中,在老铁山就有167种,“鸟栈”老铁山可谓名不虚传。
正是因为这些独有的资源,自古以来,张家村都是十分骄傲的,因为这不仅在名誉上能够比其它的村庄叫得响,更让他们珍惜的是丰富的资源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为,捕鸟谋生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铁饭碗”。
好猎手年赚数万元
近日,在张家村采访期间,提起鸟来,村里的人们都十分避讳这一问题,但也有对此十分怀念的。
“以前的时候,每到候鸟迁徙的季节里,上山捕鸟的人就多了,那时候鸟也多,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好的猎手,一年下来收入几万元稀松平常,即使技术不好的,也能赚数千元。”在村子的半山坡上,村民张民(化名)这样向我们描述着当时的情况,“捕鸟已经是张家村的一个传统了,养成了习惯,而且先人就以鸟谋生。”
张民自诩是一个好的猎手,在捕鸟上有独到之处,而且也确实因为鸟而改变了生活。他说:“以前的时候,家里都不是很富裕,虽然靠山又临海,但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为了生存,为了捕到更多的鸟,我曾经绞尽脑汁,发明了一种又一种的捕鸟方法。”
据他讲,捕鸟的手段很多,有用墙网、扣网、城网、叉网、吊网、丢荡网、卡网和抬网网鸟的,最小的网距只有几厘米左右,网的材料多是尼龙,这种材料质地结实,鸟一旦撞上就无法挣脱;有用训鹰捕鸟的;有用猎枪、虎夹、弩打鸟的,有的人还用手电照黄懒子。由于这种鸟晚上落在哪里就在哪里过夜,晚上的时候用强光手电一照,再用扣网或者笼子一扣,鸟就被捉到了,十分容易,每天晚上捕捉的数量就可想而知了。
他告诉我们,每到春秋候鸟迁徙频繁的季节,都会有大批捕鸟者上山捕鸟,既有本村的,也有附近慕名而来的狩猎人,带这各种捕鸟工具上山,最多的时候山上的网都连成一片,每走几步都会碰到鸟网。捕鸟者多是在下午或夜间把网架上,次日一早来抓捕被网住的鸟。被捕到的鸟有苍鹰、松雀鹰、雀鹰、金雕、猫头鹰、鹌鹑、斑鸠等。
鸟类的哀鸣让人警醒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行走在老铁山的山梁中,到处可见村民布下的鸟网,一些鸟类的羽毛、尸体随处可见。有的鸟头还挂在网上,而身子早已没有了踪影;有的鸟摘下来十分不便,猎人就硬生生地将其撕下,有的当场将其掐死并摘毛。在狩猎者开发的网地附近,都有满地的鸟毛和头颅,充斥着刺鼻的气味,其状况令人瞠目结舌。有时候一只鸟被网住,其它的同伴就会发出哀鸣。
这种捕鸟、吃鸟的传统习俗一直由张家村的父辈们流传下来,并延伸到附近的村子。多年来,由于没有正规的管理渠道,狩猎者处于各种目的,大量捕杀候鸟,直接威胁鸟类的迁徙。十年浩劫时期,这种现象越演越烈,近乎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这种现象,虽然给张家村的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如果不加以保护,老铁山的候鸟就有灭绝的危险。
在此基础上,为了保护候鸟的迁徙和鸟类物种的多样性,1980年8月,包括蛇岛和老铁山在内1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属于野生动物类型,是国家环保系统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此,上百万只过往候鸟有了护身符。
祖传“铁饭碗”被砸碎
老铁山保护区的建立, 对于张家村的村民来说不啻于一声惊雷,因为该村正好处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最近又在村子里面建立了鸟类保护站。保护区的建立,意味着村民再也不能捕鸟了,同时村民引以自豪的“铁饭碗”也随着保护区的建立而破碎,对于老祖宗留给张家村的“铁饭碗”瞬间被打碎,村民一百个不乐意,村民的情绪都很大,而且还不理解,为什么要建立保护区呢?村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感觉到天都塌了,不让捕鸟了,我们的生活怎么办啊!”在张家村一位村民这样说,“我当时虽然称不上什么好猎手,但是凭着抓点鸟也能过得不错,鸟不让抓了,觉得什么都没了。”因为当时的鸟类都十分值钱。
现在的鸟类市场上,鹌鹑已经达到了8元一只,斑鸠近40元一只,而雀鹰和松雀鹰更是价格昂贵,即使这样鸟类市场仍然供不应求,求购者络绎不决。在顾客“宁吃飞禽半两,不吃走兽一斤”的感召下,许多饭店更是纷纷抢购。据了解,当时和上述那位村民抱有同样心情的不再少数。
放下鸟铳村民何去何从
不捕鸟,意味着从此就得过贫穷的日子,这让过贯了宽松生活的张家村村民一时适应不过来;但捕鸟就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在富有与贫穷的十字路口,张家村是继续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富有生活,还是打破传统过一段暂时困难的日子,这是摆在张家村所有村民面前的两种选择。
“现在村民已经不象外人想象的那样‘野蛮’了,也不再是人们痛恨的鸟贩子了。”张家村的张书记这样表示,“村子里的空气含氧量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让城市人到这里来吸氧,赚氧气钱已经成为现实。”日前,在张家村采访的时候,我们听到了一个这样惊人的消息。鸟不让捕了,村民都想赚钱的出路,但是一个个赚钱的渠道都被环保部门卡死了,村民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有的还对着干。
(驻军官兵在摘树上的鸟网)
如今,随着广大群众爱鸟护鸟意识的增强,改变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思想,大多人在政策的感召下,自愿交出了枪支,放下鸟铳等捕鸟工具。还有的村民主动加入到护鸟的行列中来,看到山上有鸟网,村民就将其摘下,平时遇到受伤的鸟或者幼鸟,村民也将它们送到保护区设在村里的救助站里。走在村子里的各个小山坳中,虽然不是候鸟迁徙的季节,但随时都能够听到鸟的鸣叫,树枝上的鸟窝随处可见。
保护鸟之路任重道远
尽管人们爱鸟护鸟的意识在不断加强,但是仍然有一些人执迷不悟,铤而走险,受暴力的诱惑,他们这些人更加变本加厉,每天专门和执法者打游击。网收缴了,他们再放,一张网的价格只需要两三只鸟就可以弥补上,狩猎者正是抱着这种侥幸心理与保护区人员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通过蹲坑、放哨、设置路障等方式来观察和干扰保护区人员的工作,甚至通过提供假情报来误导保护区的工作。
“由于狩猎者对地形相当熟悉,又是在黑夜行动,当他们跳入悬崖逃跑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却经常滑入深沟中。”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王黎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同时,我们的工作人员还时常受到狩猎分子的威胁和反击,有的还被他们推到深沟里,难度太大了。”
据了解,在近10年的护鸟工作中,保护区管理处共收缴各种网具达33254块,灯具1986盏,抓获违法捕猎者达1992余人,拘留24人,被判刑1人,查处饭店36家。截止,今年初,保护处再次收缴网具1887块,放飞被捕的鸟类376只。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严重干扰了候鸟的正常迁徙,并导致候鸟的数量大大减少,而人类也反过来会因自己的行为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再过一段时间,又该到了候鸟迁徙的高峰期,大批的候鸟将再一次飞到老铁山,飞到曾经给它们带来噩梦的张家村,而张家村如今已经变成了“天然氧吧”,正在张开双臂等待这些老朋友的到来。
《迁徙的鸟》的导演雅克·贝汉曾意味深长地说,“期待有一天,人们能够明白地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家园,那时人们一定能像鸟儿一样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