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与文明相伴
4月3日,记者在西宁市殡仪馆和各家公墓看到,在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已故之人思念之情时,绝大多数市民都能做到文明祭奠,恰如其分地寄托哀思,但仍然有少数人大肆铺张,随地乱扔垃圾、焚烧大件纸品……成了清明祭扫的不和谐音符。
这些天来,带着鲜花、果品前往省城各公墓扫墓的人络绎不绝。记者在一家公墓内看到,为了预防火灾,公墓内专门设置了焚烧区,但不少市民仍然在墓碑前烧纸。值得提倡的是,许多市民都是手捧鲜花前来祭扫。但也有一些市民在祭扫完毕之后,把塑料瓶、鲜花包装纸、废纸等随意丢弃在墓区主干道上。在墓区各支道的树丛中,时不时可见市民祭扫后留下的垃圾。
“垃圾丢在墓区,还算好的,最怕的是市民祭扫、安葬时燃放鞭炮及露天焚烧冥币,尤其是大件的纸制品。”记者从一些墓园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一些市民受传统祭扫习俗影响,依然会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点燃鞭炮,弄得现场烟雾缭绕,也影响其他市民祭扫。
家住小桥大街的陈女士上周末与父母前往西山为外婆扫墓,旁边正在举行落葬仪式,还郑重其事地准备了一大堆纸扎品,有“别墅”“汽车”“手提电脑”,令人咋舌。
归根结底,观念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正如“西安最美女孩”熊宁离开时,众多人通过网络表达对熊宁的思念,年轻人正通过全新的方式表达着同样的思念主题。一些老人选择“树葬”“家庭追思会”等形式,也并没有让清明节“跑题”,反而让这种思念有了更多的生命力。清明节是我们追忆逝去亲人的节日,它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应是和谐文明的一种载体。
审视生命 换一种方式过清明
当清明节第一次成为公众假日,如何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成为老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其实,除了传统的祭祀外,走访纪念馆、观看革命影片等形式纷纷出现在校园里。
“……鲜艳的红领巾,是您的鲜血染成。它时刻提醒我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洁白的朵朵小花,寄托我们的哀思:烈士,您安息吧,我们决不辜负您的期望!”4月1日,省城城西区五四小学的学生互相交流收集来的纪念烈士的小诗和故事。这是五四小学在清明节期间组织的几项活动之一。当天,学校还组织同学们观看了革命影片《闪闪的红星》。每个班级里,同学们都在认真观看。一名二年级的学生看完影片后说:“以前没有看过这部影片,挺好看的,主人公真勇敢,我也要像他一样。”
副校长唐玉华说,往年学校都是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但每年只能去一个年级,今年在校内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他们认识到,清明节其实是一个意义丰富的节日,除了缅怀先辈和烈士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弄清楚生与死的关系,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比如为故去的亲人扫墓,一家人一起回忆祖辈的往事,这种浓浓的亲情中包含着对生命的珍爱,能让孩子更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道理。
祭奠方式需强化设施建设
*集中祭祀路难行
为保护城市环境,城管部门专门在省城四区设置了四处祭祀点,供市民烧纸、祭祖,但情况不尽如人意。4月3日9时许,记者来到城西区的祭祀点(二砖厂金珠藏药巷内空地处),顶着尘土,沿着巷子开车找寻了多时,才在墙上发现了“焚烧冥币处”的字条。找到空地后,砖厂的郑姓守门人却告诉我们:“什么?这里能烧纸吗?没有人通知我。”除了西宁市殡仪馆西侧的场地因常年供人们祭祀,市民较集中外,其余两个点也是少有人前往祭祀。
*植树祭祀暂时无法实现
“我们也认为植树这种方式能更好地祭祀先人,但我们联系了好多地方,人家都不接受这种方式的植树。”对于许多想上个“环保坟”的市民来说,植树仍是一个愿望,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记者在与一些单位联系后,对方也表明,这是一件好事,但暂时没有相关的渠道来实现。因为在城市公园、荒山等处植树,一般都是某个单位的集体活动,不接受个人植树。
*网上祭祀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在如今这个现代文明的社会中,与那种“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相比,人们更愿意选择一种绿色环保的方式祭奠已故的亲人。网络祭奠的出现,则将这个传统“网络化”了。如今人们只要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就能够在虚拟的世界里,以虚拟的香炉、供果、鲜花向亲人、祖先、先烈呈上哀思。令人遗憾的是,我省的几大公墓都没有专门的网站供市民建立网页来祭祀亲人。
祭祀新方式
*郑州:举行树葬,倡议文明祭扫。树葬过程中不立墓碑、不留坟头、不焚香放炮,旨在破除传统丧葬中的陈规陋习,树立丧葬文明的新风尚。
二百三十多位市民将112位亲人的骨灰埋入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下,用绿色、文明的方式送别逝者。
*北京:市、区两级75处主要经营性公墓存放的近52万份骨灰中,选择树葬、草坪葬、鲜花葬等无传统墓碑殡葬方式的已接近十万份。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认可和选择绿色殡葬。
*湖南:一家公墓管理部门推出“代为祭扫”服务。如果你工作太忙,可以委托陵园管理单位代为祭扫。作者: 张雅宁 王复莲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