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甘肃“尘中村”:百家污染窑 10年关不掉
2008-04-01

    来源:人民网—新华网

 10余公里长的一条沟,100多家石灰窑;公路上能见度不足百米,炉窑口浓烟直排天空;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的烧窑工,烟雾弥漫中生活的村民们。

    在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100多家小石灰窑排出的滚滚黄烟将周围20余公里笼罩在烟尘中,严重影响了周边近万群众的生活。这些已经存在了10余年之久的小石灰窑已经成为当地严重的污染源。

    每天早晨,平凉市崆峒区的小石灰窑就开始烧石灰了,大量的二氧化硫烟尘直排天空,滚滚浓烟遮天蔽日(2008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摄)

    一个小窑就是一个大烟囱 直径3米的烟囱100多个

  出平凉市沿312国道东行到十里铺村,向南就进入了平凉至华亭公路(简称平华路),也就进入了峡门乡所在的峡门沟,100多家小石灰窑就分布在山沟两侧。

  3月16日上午,记者路过这里,刚进入沟口,就看到覆盖在沟上空厚厚的黄烟层,闻到呛人的二氧化硫味。顺着平华路南行,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峡门沟东侧有80多个小石灰窑,西侧有20多个。这些小窑沿山坡一字排开,就像陕北的窑洞,在公路上就能看到熊熊的炉火。由于没有任何环保除尘设施,每个窑口都冒着滚滚浓烟,峡门沟就出现了东西两排烟囱林。

    记者看到,有不少小石灰窑还建在沟东西两侧的小山沟里,整个窑群就排列成“非”字状,出现了大沟小沟、沟沟冒烟的“盛况”,100多个烟囱同时冒烟,整条沟充斥着令人窒息的二氧化硫气味。


    滚滚浓烟中,太阳就是这个样子(2008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摄)

    记者了解到,峡门沟的100多个小石灰窑主要集中分布在白坡、唐庄和贤太三个村子。白坡村一位姓拜的村民告诉记者,峡门沟的小石灰窑早在1997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由于当地出产石灰石,不少村民看到有利可图,开始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的小石灰窑,导致石灰窑遍地开花。当时是建在平华路边的山崖上,依崖而建,紧贴公路,窑口就在路边。

    唐庄村一位姓冯的窑主介绍,小石灰窑深10余米,全部用砖头垒起,窑口直径有3米多,投资6、7万元就能建成。石灰烧制工艺简单,仅仅需要一口窑,再用煤炭将运来的石灰石烧制即可,是当地村民简单易行的致富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石灰的需求量大增,价格也一路上涨,市场收入很可观。记者了解到,目前一吨石灰的价格为140元左右。姓冯的窑主说,随着施工季节的开始,价格还会上涨的。

烧窑工在滚滚浓烟中作业(2008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摄)

  沟内数千村民与烟为伴 平凉东部城区受到污染

  由于所有的小石灰窑就建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峡门沟内的村民一年四季就生活在浓浓的烟雾中。

  据了解,峡门沟里有十里铺、白坡、唐庄和贤太等村庄,有四千多村民。

  在唐庄村,自称尕拜的村民告诉记者,十里铺村的小石灰窑由于太靠近312国道了,这几年都搬到了唐庄和贤太,这两个村子小石灰窑就最多。

  正在铺地膜的尕拜说,石灰窑对庄稼害处很大,玉米叶上老是积有厚厚的粉尘,我们最怕的是下雨,只要一下雨,不仅玉米叶烂了,连树叶都会烂的。

  记者看到,白坡和唐庄两村的小石灰窑产生的烟尘随风向南飘走,将南面的贤太村整个吞没,公路上几乎看不见村庄,加上贤太村自有的小石灰窑,贤太村成了沟里污染最严重的村子。

  贤太村周围有20多家小石灰窑,整个村子被烧窑包围着。3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贤太村,正是早上烧窑的时候,所有的石灰窑都开始生产,村里尘土飞扬,呛得人难以喘气。

    记者看到,烧窑工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窑口周围忙碌着,填加矿石和煤炭,一个个都灰头土脸,窑口冒出的黑、白、黄等颜色的浓烟交织在一起,直窜天空。由于烧窑连在一起,排向天空的浓烟如同一堵绵延数百米的烟墙,汹涌而上,遮天蔽日。村民反映,这些小窑很危险,前不久村民马某就掉进窑口被烧死了。

烟雾笼罩的村庄(2008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摄)

    经营小卖部的村民马成(化名)说,贤太人一年四季就生活在这种烟雾中,家里不敢开窗户,村民得病最多的就是肺炎。峡门乡一卫生所的医生告诉记者,肺炎已经成为这一带村民最多的常见病,占村民日常疾病的90%。

    记者在贤太村巨星春蕾小学看到,整个学校被烟雾笼罩着。校长告诉记者,污染太重,学校不敢开展过多的室外活动,学生反映,教室里都有烟味。贤太村村干部郝广玉对记者说,对小石灰窑的污染,村上也没有办法。

  滚滚烟尘对平华路行车也造成重大影响。每天往返于平凉和华亭拉煤的司机韩红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是在浓烟中行车的,有时能见度不足百米,几乎看不见路,司机们都提心吊胆。

  由于峡门沟与平凉市区仅隔一座小山,沟里的烟雾也时常“光临”平凉市区。3月16日上午,记者看到,平凉城区宝塔巷以东被烟雾笼罩。在宝塔公园晨炼的马立平老人说,这是峡门沟的烟飘过来了。

    记者沿312国道东行,一直到平凉市四十里铺镇,都可见到自峡门沟飘散而来的烟雾,烟尘至少污染了周边20公里的范围。

    这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小石灰窑的污染情形(2008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摄)

    村民的“钱罐罐” 政府的“难肠事”

  烧制石灰是峡门沟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们告诉记者,只要有钱,他们首选的就是建石灰窑,因而这里不少农户都有石灰窑,有的人家甚至有三、四个。据了解,崆峒区年石灰产量在1万吨以上,主要销往平凉、庆阳、宁夏固原、陕西宝鸡等周边地区,市场销售良好。一个石灰窑年收入超过1万元,是当地村民的“钱罐罐”,村民马成说,这一带房屋盖得阔气的人家肯定有石灰窑。

  记者了解到,村民的“钱罐罐”却成了当地政府的“难肠事”。崆峒区环保局副局长赵大为说,小石灰窑对环境的污染确实存在,政府也多次进行过关停,但经常反弹。

    据了解,早在2003年11月,崆峒区政府就发布了关停拆迁公告,但收效甚微。2005年9月,崆峒区政府再次进行关停,但是最终只是把位于公路边影响交通的小石灰窑迁到了沟两边的山坡,数量反而增加了。赵大为说,现在的数量肯定比2005年的97户多。

      这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小石灰窑的污染情形(2008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摄)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石灰窑,当地政府也在想办法解决。但是在国家积极实施节能减排的情况下,为什么就屡禁不止?

    崆峒区环保局局长张金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短期内无法关停主要还是考虑到小石灰窑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下子关停肯定影响一些村民的生活。

    解决小石灰窑的污染问题,关键要改变目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对其产生的烟尘进行相应处理,做到达标排放。(记者 连振祥 )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