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时评:雪灾敲响环保警钟
http://finance.ce.cn/macro/gdxw/200802/17/t20080217_12832587.shtml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2月17日 09:31
刘绍楹
春节前南方大面积的雪灾,考验了各级政府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为什么本该少雪的南方暴雪成灾,而本该降雪的北方却成了“无雪的冬天”?这样的
反常不是老天爷开玩笑,也不是纯粹的偶然现象,而是自然生态遭到无情破坏以后实施的报复。如果人们为自身利益而置自然环境于不顾,不但人与自然的和谐难以持久,还要付
出惨重的代价。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向自然界索取,科技进步也可以说是索取手段的改进,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索取不能肆意而为,没有限度。说到底,
人类与自然界是“皮”与“毛”的关系,如果破坏了二者的和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灾害频频,甚至连起码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还谈什么建设
发展?
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但现实中人们的一些所作所为,看似与“灵”字沾上了边,结果却是与“蠢”字划上了等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好收成,却造成了地力的严重退化
;急功近利的小厂挣到一点小钱,却给土地、河流、大气造成了难以治愈的污染;滥砍滥伐得到了一时的利益、滥捕滥猎满足了人的口福,却导致了许多珍稀物种的灭绝;一次性
筷子给人们方便,其代价是大面积的森林被毁;塑料购物袋成了谁也离不开的便捷袋,同时也带来预料不到的“白色污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人们逞一时之威,陶醉于
对自然界的胜利时,自然界的报复不久就会接踵而来。专家指出,这次我国南方的大面积雪灾,与造成世界许多地方气候异常的“拉尼娜现象”有关,如去年日本的异常高温、西
非的洪灾、秘鲁海滩大量死鸟的出现等。如再进一步探讨,细查“拉尼娜现象”以及前些年人们闻之色变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根子都出在对自然环境的无情破坏上。
随着春暖花开,南方雪灾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但对于这场灾难的反思不应该停止,特别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着手去
做。建设和谐社会,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自然环境,治愈曾经造成的创伤,悉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村”,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只要我们每
个人都拿出实际行动,做出应有的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突发性灾害就会越来越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健康、有力。(作者系长征出版社副总编辑)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雪灾给世界敲响警钟
http://www.qsepe.com/xinjiang3/bencandy.php?id=5141
[ 录入者:lsqs | 时间:2008-02-19 00:53:20 | 作者:赵永新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上一篇] [下一篇]
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特大雪灾,再次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值得全世界反思。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表的新闻公报表明,这场特大异常雪灾,同此前发生的伊拉克暴雪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一样,其“幕后黑手”是去年秋天生成、影响渐强的拉尼娜现象。
换言之,突降中国的雪灾,仅仅是世界气候异常的后果之一,并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
这场雪灾的最大特点,不仅仅在于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更在于它的极端异常——它不是降在中国本应下雪的北方,而是发生在冬天罕见雪花的江南亚热带地区。由于猝
不及防,雪灾造成的损失就格外巨大。仅据不完全统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上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
包括中国雪灾在内的系列气候异常事件提醒世人:应对天气变化已经不是什么未雨绸缪的长远话题,而是兵临城下的当务之急。如果人们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将饱
尝“不预则废”的恶果。
应对气候变化,当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世界各国加强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提高监测、预测水平,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建立全球联动预警机制;二是改革现
有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更加绿色、环保和节俭,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干扰,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
在防灾减灾方面,发展中国家尤其要提高警惕、优先考虑。发生在中国的特大雪灾告诉世人,在异常天气面前,监测能力越是薄弱,基础设施越是落后,生活物资、医疗设备
和能源储备越是不足,其抗灾能力就越差,而遭受的损失就越大。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改善民生的同时,不应忘了防灾抗灾能力的建设。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达国家责无旁贷,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其首要责任。从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上看,数百年前就开始工业化,并凭借掠夺全球资源、能源而率先富
裕起来的发达国家,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异的“贡献率”最大;从对全球物质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均量最高;从遏制气候异常的能力上来讲,技术领
先、设备先进、信息发达、资金雄厚的发达国家行动力最强。因此,发达国家如果再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推三阻四,再在技术、资源援助等关键性问题上斤斤计较,将义理难容。
联合国救灾机构“国际减灾战略”发出警告,所谓的“怪天气”正变得越来越普通,越来越多的异常天气将成为“正常”现象。因此,全球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更加紧迫
。去年12月巴厘岛会议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仅仅是一个起点,为了在未来两年内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安排达成协议,国际社会仍需进行大量实质性的磋商和谈
判。发展中国家能否有效参与这一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达国家是否在资金和技术援助方面采取实质性行动。
雪灾再次敲响环保的警钟
http://cafe.pconline.com.cn/topic.jsp?tid=8185578&pageNo=1
2月2日,3900多万贵州人在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未曾经历过的最寒冷的一个月后,终天看见了一缕微弱的阳光。他们相信,一场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终于要结束了,然而这场还未完
全结束的冰冻灾难,让很多人不能不反思:气候到底怎么了,地球到底怎么了?
据《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我国多位气象专家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这场南方雪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南方的雪灾,还有近年来严重的干旱、严重的洪
涝,还有美国的风暴,东南亚的破坏性台风……极端天气正在席卷全球,人类正在越来越难于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
我们相信科学家的解释:全球气候变暖总会在某一个时候在某一个地方以极端寒冷的形式表现。而人类在工业文明的车轮下经历的飞速发展,所牺牲的环境的代价正是气候变
暖的根本原因。自然界永远遵守的是它守恒的定律,这个守恒被破坏后,人类就要吞下自然界反常表现的苦果。
还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正在醒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警惕的问题。中国也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变革: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的国
家: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整个社会形态也正在从工业文明的发展形态向生态文明的发展形态转变。
经济发展不是唯一的发展形态,更不是最终的发展形态,增长方式也不在是以GDP的数字增长为根本方向。发展应该是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下,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环保是我们发展的首要前提。
可是,我们还不能相信,我们所有的地方官员和干部,或者是说大多数都已经树立了这样的发展理念。我们还不能相信,我们大多数地方官员和干部都已经正确理解了党的十
七大确立的发展方向。把十七大的精神真正宣传入各级党政干部的心与行,还有长远的道路要走。
我们扛起“环保”、“和谐”的大旗,义不容辞!
<后天>是一部科幻电影,讲的是极端恶劣的气候几乎灭亡这个星球的故事.不过人们正以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在实现着它的到来!
反正每个人都在为这灾难性的一天的到来,做最大的贡献.而愿意为减少它而做每一件事,哪怕比如少用一二个塑料袋,少开一二天车...这类事,也是有无数的理由与原因说不.反正就
是不愿意,还好像别人要害他们似的.从现在起,其实就正在倒数计时了,每天,每个人,要再制造多少这样的小灾难,老天不是不报,老虎不发威不要以为他老人家是病猫!看看这次南方
大雪,只不过是老天觉得人还有点可怜,给一个小小的提醒.如果再不听,那就不客气了!
劝每个人都从自己最小的一件事做起,少破坏环境哪怕一点点,就多一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