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的消逝
2006-03-20
北京现已留存不多的古城,肇始于13世纪横跨欧亚大陆之蒙古帝国的大汗忽必烈,为其东部子国元王朝营造的都城——元大都。这个城市经过统一的规划从平地上建起,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

元大都的设计,遵循了中国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广为流传的城市建设经典《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皇宫坐北朝南,位于城市之中;皇宫之前为朝见皇帝的场所,皇宫之后为商贾云集之地;皇宫的左侧安排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皇宫的右侧安排皇帝祭祀社稷的神坛;整个城市以方型的城墙环绕。

都城的选址以一片天然湖泊为基点,在湖泊的东岸南北划出一条城市中轴线,依次排列包括皇宫在内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以东西对称的布局进行建设;开凿运河与湖泊相连,经过城区通往中国富饶的南方,使这个紧临草原的北方城市,保持着充足的粮食供应。

城市的街道以方格网公布,11个城门向城市内部通出东西向或南北向的大街,切割出一个个方型的街坊,街坊之内又以东西向的小路(胡同)横贯。胡同南北相隔70余米一条,供居住之用;胡同两侧的南北向街道相隔六七百米一条,供商业之用。胡同内的土地被分成一块块方形用地,供居民建造四合院住宅,各种寺庙分布其间,它们是社区的精神象征和居民交流的场所。

这样的街巷安排与以往中国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盛极一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虽也是以方格网道路布局,但每个街坊均以坊墙围合,步入城市看到的是一堵堵坊墙,商业只允许在城市东西两个同样以坊墙围合的市场内进行,整个城市沿街不许设商肆。唐代之后宋代,对城市进行了改造,拆除了坊墙,允许沿街兴办商业。宋代之后的元代,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从平地上规划建设了一个没有坊墙的都城,它就是元大都。

元代之后的明代,对元大都进行了改建。公元15世纪拆除重建了皇宫,将北城墙南移,16世纪又扩建南城,增设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皇帝祭拜天地日月的神坛,分列城市的南北东西,环绕皇宫,以显示皇帝的天子之尊;城市的中轴线被延长至7.8公里,元大都的街巷胡同得以沿用。这样的城市面貌持续到20世纪中叶,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登上位于北京古城中部的景山俯瞰全城,可以清晰地看见北京古城之内的四合院民居青砖灰瓦,绿枝出墙,连成一片绿海;城市中央的南北中轴线,纵贯正阳门、天安门、紫禁城、鼓楼、钟楼等大型建筑,以金、红二色为主调,与绿荫之下灰色的四合院,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予人极具震撼的审美感受。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在1943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中,称赞北京是“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可7年之后,因为这个城市,他成了一名悲剧人物——他和另一位中国学者陈占祥,向政府提出了一个完整保护北京古城的计划,建议将新的建设放在古城之外进行,这遭到了拒绝。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制定了一个改造古城的城市规划。从此,一个著名的东方古都开始从地球上消逝。

作为一名在北京工作的记者,我用了十年时间完成《城记》一书,试图还原北京古城消逝的历史。我着手这个计划的起因,是在1991年我突然得知,在我已生活了4年的北京,著名的二环路是1960年代末拆除北京古城墙修建起来的。在这之前,我和这个城市大多数的新移民一样,对此一无所知。于是,我决心把拆城墙的事情调查清楚,范围越来越广,涉及整个古城的改建史。我先后采访了50多位当事人,查阅了大量档案史料,于2001年完成书稿,2003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印刷出版。

《城记》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也颇为关注。对此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威尼斯要是哪一天从地球上消失了,全世界都会震惊,北京也不例外。

方圆62.5平方公里的北京古城,仅占目前北京市1085平方公里规划市区面积的5.76%,目前它保留较完整的历史风貌空间,包括公园和水面在内,已不足15平方公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对北京古城的拆除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第二个阶段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拆除了近40公里长的北京城墙、几乎所有的街道牌楼和一些重要的文物建筑,在第二个阶段则成片大规模拆除了由胡同、四合院组成的历史街区。

1978年之前的拆除活动,更多的是出自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1953年北京市出台《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认为北京古城“反映了封建时代低下的生产力和封建的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它是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当初建设的方针完全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意旨的。它的重要建筑物是皇宫和寺庙,而以皇宫为中心,外边加上一层层的城墙,这充分表现了封建帝王惟我独尊和维护封建统治、防御农民‘造反’的思想”。

1978年之后的拆除活动,则是政府面对古城房屋年久失修、人口拥挤的状况,发动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予以拆除重建,最终演变为追逐暴利的商业行动。这样的拆除活动,通常被正面肯定为将北京建设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举措。

《城记》从当前对北京古城的改造入手,以近50多年来北京建设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试图廓清北京城市规划的形成过程,以及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整风鸣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这本书讲述了一台由政治家、规划师、建筑师充任主角的城市戏剧,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揭示了两次对北京古城大规模拆除的因果关系——正是1950年代形成的在老城之上建新城的城市规划被奉行至今,导致城市的行政、商业、交通等主要功能持续拥挤在空间有限的古城之中,终在改革开放之后,引来如洪水猛兽般的房地产资本,完成对古城的致命一击。

虽然北京市已于2004年修编了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力图将新城与老城分开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这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北京古城内的推土机,在短见与资本的驱使之下,今天仍保持着巨大动力。

一个优美、宜居,有着动人传说和伟大建筑遗产的东方古都,被重建为由立交桥、高速路和摩天楼拼凑而成的乏味都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城市病”相继而来,沉疴难愈,构成对北京在2008年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挑战。

作为一名热爱北京的市民,我不幸写出了《城记》一书。我的不幸是因为我是那么希望北京永远不会发生《城记》叙述的那些事情,永远不会有像《城记》这样的书。可是,这一切终还是发生了,且并未结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