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给咱们的地球降降温
“只要全体社会都动员起来,我们就还有时间扭转变化的趋势。”一年前,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论及气候变化时,信心满怀。
一年后,严酷的现实令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忧心忡忡:“形势非常严峻,任何拖延都可能使我们越过气候变化的临界点。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在生态经济和人类方面所付出的代价将大幅增加。”
然而,付出代价的速度远远超出人类的预期,地处中东的巴格达竟然遭遇了百年以来的第一场雪,素以见雪为稀奇的中国南方也饱受了暴雪的威力。
也许有些人会心存疑虑:持续的暴雪与全球变暖有没有关系?但近些年肆虐全球的洪灾、热浪、暴风雨等反常天气,南北极冰川融化的加剧向我们提供了全球变暖有力的证据。是该人类冷静思考的时候了:应对危机,人类何为?
政府减排各有招
总部位于苏格兰的纽卡斯尔啤酒公司是全球最大的6家啤酒企业之一,享有欧洲10大啤酒品牌中的3个品牌。虽然啤酒并不是高耗能产业,但是该公司还是把气候变化作为战略性问题来看待。
在他们看来,气候变化不仅会改变农业生长模式,进而改变公司的原材料供给,还会改变消费者的行为,因为气温高于33℃时,人们常以水来代替啤酒。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能源小组,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把酒糟用于燃料,进行废热回收、酒瓶回收等,来应对政府的低碳政策。
纽卡斯尔公司的做法只是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缩影。去年,英国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并向全世界公布了今后5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承诺: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26%至32%,到2050年则减至60%。
为了减少排放,英国对所有商业用电单位都征收“气候变化税”,但是英国政府会对企业实行低碳激励措施,类似纽卡斯尔这样的公司,政府会和它签订减排协议,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减排目标,气候变化税就会减征80%。企业不仅获得了实利,而且在决策思维方式上已超出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开始形成气候变化意识。
目前,政府发起的“CQ2行动”已经席卷全国。政府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气候变化竞赛,还组成了碳中性足球队、碳健身房,把节能减排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政府还专门针对14—16岁的青少年制作了“气候变化控制游戏”。
欧盟其他国家也在减排上大做文章。德国的一些大城市新年伊始就通过法案,禁止尾气严重超标的汽车在市内行驶。意大利的米兰更甚,向汽车征收“尾气污染费”。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芬兰各种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已占整个能源消耗量的1/4。德国的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从1991年的0.02%猛增到2005年的4.3%,均居世界前列。
美国虽是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在现有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方面仍具有领先优势。近年来,美国政府致力于发展清洁燃煤、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仅在近6年内,美国就投资了25亿美元研究和开发清洁煤技术。
2001年至今,美国风力发电量增加300%,同时降低了太阳能发电成本。在交通减排方面,美国致力于生产乙醇和生物柴油,同时研发出混合动力汽车。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2007年6月,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承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从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入手,科学发展观被明确提了出来,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中国民众的共识。
公民社会亦积极
政府有高招,公民社会也有对策。各个非政府组织费尽心思,为应对全球变暖而努力。
目前,中国的老百姓正为网上一幅特殊的“地图”显示的内容所震惊不已。公众只要点击数字地图,全国15个南方省级行政区和超过150个地市级行政区的空气质量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火电厂信息都能一目了然,而且还能知道自己城市空气质量的排名。
这幅“中国空气污染地图”的制作者是“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尽管才成立一年左右,但是其知名度却已很高。除了空气质量排名,这个“地图”网站还重点关注了4000多家超标排放的污染企业,给政府决策以及企业施加了舆论压力。
不过,有的时候,公民社会的做法也很激进。2007年8月18日,绿色和平组织的近600名志愿者在瑞士南部阿尔卑斯山最大的阿莱奇冰川上冒着严寒参与了由著名“裸体”摄影师斯潘赛·图尼克进行的集体裸照拍摄,以唤起公众及政府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同时呼吁决策者立即采取行动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
绿色和平瑞士项目总监马库斯·阿利曼表示:“人体与消融中的冰川同样脆弱。这些裸体者今天勇于挑战严寒,因为他们希望决策者们觉醒起来,立即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来保护气候。我们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
根据《国际组织年鉴》统计,全球类似绿色和平和“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这样的非政府组织数量从1956年的985个增加到1985年的1.4万个,进而到2003年的2.1万个。它们在宣传环保理念,推动政府实现减排目标方面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2008年3月29日,芝加哥、哥本哈根、马尼拉等世界主要城市都将会熄灯1小时,以表达他们寻求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决心。作为行动的组织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已于2007年3月发起了第一次“地球一小时”活动。
澳大利亚悉尼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如悉尼歌剧院、海港大桥等,熄灯1小时。220多万人参与了当时的活动,共约减少10%的能源使用,是预期数值的两倍。
非政府组织也日益成为政府的决策参考机构。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减排目标是以1990年的排放为基准,2020年减排26%-32%,2050年减排60%。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地球之友(FOE)在促使法案进一步落实的同时,推动政府接受更高的减排目标(WWF的要求是至少达到80%),在FOE的压力下,英国政府同意引入这个法案,并将出台完整的法案进入立法审批程序。巴西的气候变化论坛(FBMC)的主张也逐步得到政府的认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常会考虑他们的意见。
人类合作为良策
在广袤的南太平洋上,有众多风光旖旎的小岛国,它们风情迷人。然而,随着气候变暖的加速,灭顶之灾正逐步临近。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的小岛国图瓦卢,最高海拔不到4.5米。
有报告说,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图瓦卢可能成为地球上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国家。基里巴斯的情况更糟糕,由于海水入侵内陆,淡水水库被废弃,这个岛国的10万人口中,越来越多的人只能靠雨水维持日常饮用。
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是要减少人为温室气体过排,但这事关各国利益。从1991年联合国启动气候公约谈判开始,国与国之间就在全球变暖的应对方面展开博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所承担的减排责任问题上观点对立,迟迟未能达成共识。
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已经10年,《京都议定书》也于2005年生效,但主要发达国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绩效不能令人满意,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薄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和明显的改观。
目前,国际社会的一些迹象表明形势正在好转。2007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与中东问题一道成为年会的核心议题。
2月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全球最大的科学会议)将年会主题定为“为可持续生存服务的科学和技术”,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气候变化和相关解决办法等。
在3月举行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气候变化不仅成为主要议题,而且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6月,在德国举行的八国峰会,气候变化仍是主要议题之一。
在国际问题上,各国之间的争议是不可避免的,但相互之间的合作才是最重要的,必要时,牺牲一些利益是值得的。针对一些国家对其在减排问题上的质疑,中国领导人在多种外交场合做出节能减排的承诺。
2007年12月3日至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但在最后时刻,某些国家在一些问题上的纠缠造成会议的僵局,这时,中国做出了具体的减排承诺,打消了某些顾虑,使最终协议达成,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其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将迄今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美国纳入进来,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可以预料,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虽不会一帆风顺,但终将取得成果,因为人类毕竟是在“同一个战壕里”。
影音·文字·思考
生活在当今的世界,你有多种方式可以感受全球变暖给你的冲击。如果你稍微注意,你会发现,艺术家正在用他们敏锐的触觉来向你展示一个世界,表达他们对全球变暖的焦虑与反思。
电影
好莱坞的导演永远不会放弃科幻的主题,尤其是科幻片中展现的灾难,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会对人类造成不小的冲击。
《后天》的场景就是以全球变暖为依据,向人类展示了一出末日悲剧。气候学家警告,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但为时已晚。
这时候灾难从纽约开始,曼哈顿摩天大楼遭到强烈旋风的袭击,大部分被摧毁。突然间,地铁隧道里涌出狂暴不止的汹涌洪水。美国、欧洲在洪水之下不复存在。此后,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期时代开始了。
《水世界》也描述了一个由于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雪融化,全球海面升高,最后全球陷入一片汪洋之中的未来水世界。在这个后灾难世界中,人类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人类文明和科技,重新落入到技术蛮荒时代,只是依靠大洪水前文明世界的遗物,才能在一些简陋粗糙的人工岛上苟延残喘。
文学——《水世界》海报
其实,文学中对灾难的描写早于电影,许多电影的素材取材于科幻文学。英国作家布里安·奥尔迪斯早在1962年发表的小说《温室》里创造的特殊场景就暗合当代电影对人类末世的描写,他用奇伟的想象力构造了智能植物称霸地球的“后地球时代”。
那时的地球已是一个巨大的温室,停止了自传与月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形形色色的奇异动、植物生长其间,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特殊争斗中勉强生存。他们结成部落,以应付外来的袭击。
英国另一位作家J·D·巴拉德的小说《沉没的世界》也描述了两极地区冰消雪融,世界各地水位上升,淹没了许多城市。主人公站在衰落的土地和退化的城市中,极力反思,寻问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最后,他穿上潜水服,回到水下城市的天文馆中,在那个圆屋顶下找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而拯救了世界。
歌曲——《改变自己》封面
除了文学和电影的描述,音乐界也开始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了反思。著名歌手王力宏的歌曲《改变自己》就不乏警醒之句:“今早起床,觉得头有点痛,可能是二氧化碳太多,氧气不足,一点点改变,有很大的差别,你我的热情,也能改变世界”。
“1983组合”的《同在蓝天下》的歌词中对大自然的现实深感忧伤,“如果不再拥有绿色的波澜/如果不再拥有小鸟的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多么孤单/谁愿看到洪水淹没家园/谁愿看到沙漠一望无边/谁愿看到大海不再蔚蓝/谁愿这世界寒冷没有温暖”,但是歌手并未对人类合作的前景丧失希望,因为“我们同住一个家我们同在蓝天下”只要“伸出你的手我的手”,就会“把所有美丽还给自然”。
网友热评
lj250052:
这次大雪让世界好多国家和地区都受了灾,给全球带来不小的损失。这些年来,气候越来越变化无常,春夏秋冬四季都不分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抗议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子孙后代,任何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珍爱我们自己的地球!
John·nara:
其实,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家庭能源的消耗。比如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不是开车,旅行时选择火车而不搭乘飞机,随手从插座上拔掉充电器,不使用电脑时,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每天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
风云:
既然全球变暖是人为造成的,那么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自己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环保,这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瓠子:
全球变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方向是不可逆转的,人类能做的只是延缓变暖的速度。社会不能不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最好的选择。
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处理工厂企业废气,控制汽车尤其是大排量汽车的数量,倡导环保型交通工具,以步代车,能骑车不开车,都是可以考虑的。
“小余”:
目前,一项被称为“碳中和”的环保行动在西方走红: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竹语悠然:
我首先能够做到的就是,从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我随身携带自备餐具。并且我周围很多人已经开始携带自备餐具!这是我目前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建议大家从自身做起,以感染周围的人群!
游楚:
全球变暖,据说很多沿海城市终将被淹没,虽然我不怕被淹,但是,我仍然希望对于我们亲爱的地球母亲,我们不要让她太劳累,不要让她伤痕累累。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我觉得应该从自我做起,至少我可以问心无愧。
握手·合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5月9日,各国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起生效。该公约为国际社会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制订了一个总体框架,声明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是对《公约》的实质性扩充。它从法律上为工业化国家设定了减排目标,并制订了创新机制来协助这些国家实现目标。
“巴厘岛路线图”
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启动至关重要的有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路线图”强调了国际合作,依照《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以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
奇思妙想
俄罗斯:高空喷雾
早在1974年,俄罗斯科学家就发现,火山爆发喷出的微粒漂浮在10公里到16公里的高空中,能够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根据俄罗斯科学家初步计算表明,在高空喷洒100万吨这种颗粒可以使气温下降0.5摄氏度左右。这个方法比《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一些方法有效得多,仅需几年时间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过有专家指出,由于颗粒在两到三年后就会降落到地面上,因此要定期对这些微粒进行补充。经过俄罗斯科学家计算,这些微粒落在地上的浓度比工业生产排放的微粒浓度要小得多,因此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英国:给云撒盐
英国科学家目前正在通过计算机仿真科技,验证海盐注入云层能否用来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以降低全球变暖的速度。
这个主张是曼彻斯特大学退休教授约翰·兰塞姆博士率先提出的。他认为,云层被注入海盐后,如果能向太空反射更多的太阳光,那么云层就可以作为天然的阻热屏障。
科学家进行的模拟实验已经显示,人工将海盐注入云层,不仅会增加反射到太空中的热量,造成冷效应,还能抑制细雨的形成。为了把海盐送达云层,目前实验用的方法是用游艇上高频率的发电机,转化海水变成盐颗粒的雾状,使其上升并进入云层中。
德国:止牛打嗝
根据一份科学评估报告显示,牛打嗝呼出的甲烷气体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为此德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止牛打嗝的药丸。这个拳头大小的植物大药丸,必须配合特殊的食物并控制严格的给食时间,才能起到减少牛呼出甲烷气体的功效。
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认为,牛在消化草的过程中,胃里发酵产物的甲烷气体是通过牛打嗝释放出来,而这种药丸可以帮助牛的消化系统控制住甲烷气体的能量,从而将甲烷气体转变为葡萄糖,而不是以气体形式从体内释放出来。
美国:地球工程学
地球工程学所研究的是对地球环境进行大规模的人为干预,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美国大气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拉尔夫·奇切罗内在《气候变暖》杂志上条分缕析了自己的见解,以具体行动支持对地球工程学的研究。
不久前,受奇切罗内邀请,亚利桑那大学著名天文学家罗杰·安杰尔阐述了一项在地球轨道上安装透镜的计划,以从地球轨道上反射阳光。
据他测算,恐怕需要安装数万亿个镜片才能奏效,每个透镜直径60厘米,镜片很厚,但重量很轻,和一只蝴蝶的体重相去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