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世界雪灾连连 我们的地球到底怎么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席卷神州大地。数十万人被大雪所困而无法返回家园,数万电缆被压断而无法供电,数千道路被冰雪淤塞而交通中断。五十年不遇——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因为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东至日本列岛,西至北美洲,全球其他地方也都经历了多年罕见的暴风雪。
而这一系列极端天气的出现,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体现。
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山融解速度加快。图为南极洲正在融化的冰山一隅。
春节前后,一场近50年来罕见的暴雪突袭神州大地,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铁路受阻,公路不通,电网中断,水管冻坏,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近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表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11亿元。
“与平常情况相比,今年这场暴雪的最大特点就是雨雪天气之间的间隔短。”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介绍说:“三九天雨雪天气频发并不少见,但是今年15天之内发生了三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降雪,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今年我国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将其归因于“拉尼娜”现象和大气环流异常。他表示,环流异常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随着全球进一步变暖,暴雪这样的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将明显增加。
雨雪灾害 全球正在遭遇
我国发生的雪灾是寒流和雨雪天气肆虐北半球的缩影。去年底到今年初,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接连遭遇了多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雨雪灾害,雪虐风肆突如其来,给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
从去年12月初以来,北美就屡屡遭到雨雪天气的“光顾”。美国北部地区和加拿大东部地区数万家庭供电中断,交通瘫痪,数百航班延误,多所学校停课,更有数人在雪灾中丧生,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冰雪、大风这些恶劣天气“搅黄”了很多美国中西部居民的圣诞度假计划。
1月,漫卷北美的大雪毫无减轻之意,北美很多地区变为冰天雪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两天的降雪量就超过了去年全年总和,许多峡谷一夜积雪就达到了两米多深。2月初,加拿大北部一些地区的最低气温甚至降至零下60℃。
欧洲在这次席卷北半球的暴雪中也未能“幸免”。去年12月中旬,暴雪从西班牙“登陆”欧洲,大量的积雪导致巴塞罗那到马德里之间的高速公路一度被关闭。
今年1月以来,暴雪开始向欧洲的多个国家蔓延。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积雪厚达50厘米,其东南部交通严重瘫痪;同属东欧的保加利亚,380多个城镇断水断电,一些地区一度进入紧急状态;亚欧交界的土耳其,国内的强降雪天气引发了多处雪崩,造成一些地区道路堵塞,交通瘫痪。
西欧,西班牙罕见的大雪导致路面交通堵塞、海上交通中断;英国全国风雪大作,至少有3艘船只在海上遇险;北欧,受暴雪影响,挪威有数千乘客滞留机场;瑞典发生了多起恶性交通事故。
多为沙漠、鲜见水汽的中东地区也遭遇了暴风雪的“突击”。新年伊始,伊朗经历了10年来最严重的暴雪天气。许多地区普降大雪,甚至据说在东南部的沙漠地区也看到了飘雪。11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居民迎来了一场百年一遇的降雪。
1月中、下旬以来,中东地区再次遭遇寒流袭击,雨雪天气有增无减。中东气温降至历史最低,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的积雪厚达半米,沙特北部也罕见地出现雨雪天气。
极度寒冷造成许多户外工人被冻伤,当地医院人满为患,在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谷等地区还出现了电力短缺的情况,居民取暖成为难题。与此同时,亚洲的日本、韩国、阿富汗等国也遭到了暴雪的袭击。
在北半球肆虐的寒冷天气还蔓延到了低纬度的墨西哥一带。其国内一些地区甚至下起了10年不遇的大雪,另一些地区则是气温骤降,打破了该地区温度的历史最低纪录。纬度与我国海南相同的墨西哥城,气温一度降至接近0℃。
气候灾难 世界正在承受
据相关专家分析,岁末年初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雨雪天气作为极端气候的表现之一是在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
去年7月,互联网上流行着一个戏谑的“段子”:“重庆处处都是海景房,遍地都是游泳池。”那时重庆已被大雨“浇透”,降水量突破了1892年以来日降雨量极值。同样在7月,泉城济南也遭到了突发暴雨的袭击,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整个“泉城”汪洋一片。
除此之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也有一个洪水滔天的“记忆”。年初,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地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
在西南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还产生了3天连续降水3929毫米新的全球降水纪录。夏季的欧洲,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两个地区,降水量打破了1789年以来的同期降水纪录。
7月,非洲迎来雨季,东非和西非多国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大批难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而南亚一些地区更是被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所浸泡,沦为汪洋泽国。
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去年,美国共追平打破了263项温度纪录。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不仅使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年水位创下历史新低,更助长了去年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有史以来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山林大火,22人不幸罹难,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6月初,高温袭击了南亚一些地区,巴基斯坦南部甚至出现了51.6℃的极端天气。7月,东、南欧的罗马尼亚等国气温一直高居40℃以上。8月,日本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极端最高温度达40.9℃,创下了日本最高气温纪录。
相关分析指出,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过去一年中,“古努”、“锡德”、“罗莎”、“利奇马”等系列台风陆续登场,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海面上的渔船被打得七零八落,路边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急驶而过的火车都被掀翻在地。
2月28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遭遇最大风力14级的大风,致使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一列旅客列车车窗被飞沙打碎,车厢被吹翻,4人不幸罹难。
冰川融化 人类正在经历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灭顶之灾”离我们并不遥远。据统计,去年海平面上涨幅度远高于20世纪每年平均上涨1.7毫米的水平。全球海面平均高度比1870年高出20厘米。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冰川融化的结果。
近几十年来,全球冰川正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率在融化。去年9月,北极冰层面积创下了1979年开展卫星探测以来的最小纪录。据2006年8月数据,自2004年以来,地球上第二大冰雪陆地格陵兰岛冰盖正在以3倍于5年前的速度消融。
南极也在发生着同样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南极大陆2002到2006年融化的冰雪导致世界海平面每年上升0.4毫米。考虑到冰雪融化成水后颜色更深,更容易吸收阳光中热量,从而引起更多的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冰雪融化的场景不仅仅在两极出现,全球各大山脉“头上”的晶莹冰冠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消逝。有科学家表示,2015年左右,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顶上的冰雪将完全融化,从此,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赤道雪峰”的景观出现。
冰川融化使北极熊们开始失去食物和家园。据2006年美联社报道,美加边界波弗特海中的北极熊在饥饿的驱使下,开始食用自己的同类。与北极熊遭遇的情况类似,全球变暖使得海冰的数量越来越少,帝企鹅们丧失了海冰这个“猎食平台”。
持续上升的海水给大洋上的小岛国拉响了警报。去年召开的“巴厘岛会议”上,南太平洋岛国纽埃总理维维安无奈地表示,如果海平面按当前速度一直上升,一些南太平洋的岛国居民将在约半个世纪内成为“海洋难民”,被迫迁往其他国家。其实,迁居计划已经正在进行。
2002年,最高海拔不到4.5米的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就开始有计划地向邻国新西兰迁移国民。有分析指出,如海平面持续上升,它将成为地球上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国家。
冰川融化,大部分以冰川径流作为供水源的地区将面临着缺水危机。而且,随着冰川融化,埋藏在冰盖中几百年甚至几万年的微生物将会暴露出来。
此外,冰川还“封存”着上个世纪人类使用的有机农药残余物。他们将对冰川周围的生态坏境以及人类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
也许,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据专家估计,如温度再升4.5华氏度,全球30%的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到那时,陪伴着人类的也许就剩下无边的寂寞了。进一步想,若人类是这消逝的30%物种之一呢?(郑兴 罗川宗)
极端天气大事记
|
世界各地遭遇暴风雪袭击 2007年12月以来,位于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频繁遭遇暴风雪的袭击。 12月中下旬,西班牙的多个地区也普降大雪。由于大量积雪,马德里至巴塞罗那等多条高速公路瘫痪。 2008年1月,雪灾开始在世界其他地区蔓延。1月2日至3日,大雪“光顾”了欧洲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 1月5日,大雪罕见登陆中东,袭击了伊朗的多个城市和地区,21人在雪灾中丧生。 1月10日,50年来罕见的暴雪冻雨天气突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 1月11日,伊拉克的多个地区更是遭遇百年罕见的大雪袭击。 1月底2月初,暴风雪突袭了美国、日本、韩国、阿富汗等国,多人在雪灾中受伤甚至失去生命。 |
强热带风暴“锡德”横扫孟加拉国 2007年11月中上旬,气旋风暴“锡德”于孟加拉湾中部海面生成,随后加强为特强气旋,一路偏北,向孟加拉国南部沿海靠近,台风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高达17级以上。 15日夜间,“锡德”登陆孟加拉国南部海岸,沿海风速高达每小时220至240公里,与1991年另一场造成14.3万人死亡的强热带风暴相当。 在风暴中,孟加拉国南部沿海城市博杜阿卡利、巴尔古纳和贾拉卡提三个城镇被飓风带来的洪水所淹没。 据相关机构报道,超过100万户家庭、多达850万人受到了飓风的影响。 飓风中,大约有56.4万座房屋被彻底摧毁,另有88.5万所房屋,近万所学校校舍以及约10万公里道路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5000至1万人在该次强热带风暴中罹难。 |
|
![]() |
美国加州地区屡次出现罕见山火 2007年10月下旬,在强风“圣安娜”的推动之下,从好莱坞至墨西哥边界,美国加州南部多个地区相继发生了14起特大山火。 据相关数据显示,此次大火共造成至少14人死亡,近90人受伤,2767栋建筑被毁,约100万居民被迫疏散,约3000栋房屋和建筑被夷为平地,20万公顷的山林化为灰烬。11月末,山林大火再次席卷了该州南部马利布地区。 据相关媒体数据,这次大火共造成49间房屋彻底烧毁,27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上千英亩土地沦为焦土,上万居民被迫离开家园,太平洋沿岸公路多处路段被迫关闭,多个地区交通彻底瘫痪。 |
夏季暴雨洪灾席卷全球各地 2007年5月下旬至7月底,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多个地区连降大雨,三个月内降雨量突破387毫米,创下了这些地区自1766年有气象记载以来的新纪录。 6月至8月,同在欧洲的保加利亚,多个城市也经历了豪雨,10个城市宣布进入了紧急状态。而此时,亚洲等地暴雨如潮,山洪泛滥,遭遇了百年罕见的严重洪灾。 印度,至少1258人失去生命,3100多万人失去家园。孟加拉国,近一半国土被淹,约2000人在洪灾中丧生,2000万人沦为灾民。 越南,300多栋房屋倒塌,近5万户民房进水,多处道路、桥梁和堤坝被冲毁。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也遭遇今年罕见的大雨袭击。 非洲,7月至9月,苏丹、埃塞俄比亚、东非和西非多国也爆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50多万人受灾,至少270人死亡。 |
|
|
世界各地遭遇高温热浪冲击 2007年,全世界普遍遭遇高温天气。其中北半球平均地表温度是历史上第二高温,比1961年至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0.63℃;南半球地表温度也高出同期指标0.2℃,是1850年以来的第9高温。 2007年初,热浪袭击了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部地区,两地主要农业区极度缺水,致使农业大幅减产。 美国,据气象部门统计,各地在2007年共打破或追平263项温度纪录。 同时,欧洲中南部和东南部也遭到热浪和干旱的袭击,600人死亡,其中,意大利的最高气温竟高达45℃,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出现了创纪录的42℃。 保加利亚一些地区,气温甚至飙升至54℃。8月,旱魔降临亚洲多个国家地区。 日本,一些地区的极端最高温度高达40.9℃,创下了新的最高气温纪录。连绵的热浪造成13人不幸罹难。 |
媒体观点
美联社:
全球变暖带来的干旱、歉收和热带疫病可能使亚洲、拉美、特别是非洲已经不稳定的政府更加不稳。
全球变暖是个多元问题,它主要是由消耗矿物燃料造成的,是能源问题;因为能源推动全球经济,全球变暖也就成了经济问题;由于它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还是社会问题;另外,全球变暖还是外交问题,因为“减排”需要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
法新社:
全球变暖将改变北美大陆的生态系统。据对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州的相关调查,研究人员发现全球变暖正在影响着北美生态系统,导致蝴蝶、狐狸等习性的改变,以及某些鸟类哺育期的提早、植物花期的提前。
植物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花期比60年前提早了15至18天。其中部分原因是与60年前同期相比,春季平均提前7天到来。
共同社:
去年8月,日本各地出现纪录性高温天气。截至8月16日晚,东京等五个都府县共有11人死亡。当日,岐阜县多治见市、琦玉县熊谷市分别观测到40.9℃的高温,时隔74年刷新了日本的最高气温纪录。
而据东京消防厅透露,当日,东京有120多人因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暑症状被送往医院,连日酷暑使崎玉县的电车轨道弯曲变形。
英国《新科学家》:
据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大学研究报告,全球变暖不仅导致洪水和干旱,使农作物减产,还会使幸存农作物产生出更少的蛋白质。
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近20年来的40多项相关研究后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小麦、大麦、稻米和土豆的蛋白质含量平均降低15%。
英国《泰晤士报》:
正在消失的“白色圣诞”使孩子们关于圣诞老人的幻想濒临破灭。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圣诞老人的家乡拉普兰。
拉普兰地区的首府罗瓦涅米位于北极圈内。前年,罗瓦涅米没有下过一次雪,去年,冬天温度高得连毛线帽子都不用戴了。很多游客带着孩子们来到拉普兰,想满足他们对圣诞老人的幻想。(郑 兴 罗川宗)
人类环保新词汇
据去年美联社报道,在最新改版后的《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有关全球变暖的词汇引人注目。
碳足迹
“人过留痕”,我们在世界上正在留下自己的痕迹,但有些痕迹本不应该留下。
碳足迹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它标示着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新指标。
“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诺亚规则
诺亚的衔着橄榄枝的鸽子代表着和平,诺亚方舟代表着大洪水,那么诺亚规则代表着……
《圣经》中,在人类即将遭受灭顶之灾前,上帝曾告诉诺亚修建一艘方舟来躲避这场灾难。虽然只是传说,但对解决当今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是一个启示。
为此,诺亚规则应运而生,指的是在灾害来临前,做到未雨绸缪,共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该规则形成于2006年赫尔辛基的第四届亚欧议会伙伴会议。
乐活族
今天,你“乐活”了吗?
乐活族又称乐活生活、洛哈思主义、乐活,是一个西方传来的新兴生活形态族群,由音译LOHAS而来,意为健康、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
乐活族关心自己的健康,也关心地球的“健康”。他们乐观、包容,他们吃健康的食品与有机野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居用品,骑自行车或步行,练瑜伽健身,听心灵音乐。
碳中和
酸碱可以中和,我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呢?
碳中和这个词是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以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该词获选《新牛津字典》2006年年度字汇。它作为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不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些政府所重视的实际绿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