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明活在江州,一个虚拟的城市,但凡看过此剧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在写上海,城市地标,居民生活的集体特征,语言风貌无不有暗示。当蔡志强落马时,很多人甚至一度以为,宋的原型就是蔡志强,并感叹编剧有未卜先知的本领。而在此之前,大家还在说宋的原型是社保窝案中的另一官员。“因为贪官的故事总是相似的”( 2010年01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
诚然,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就是以现实社会中的事件、人物为原型创作的。如果说,单从类似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能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能够对号入座的话,似乎并不值得在此一提。
比如,曾在罗湖区公安分局工作的一干警,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随风飘荡》(作家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其中《午夜咖啡》一文中的主人公刘丽萍,被公认是影射安惠君的成长历程和糜烂私生活。又如,著名反腐作家陆天明的长篇小说《大雪无痕》中的腐败分子、副市长周密,据说也是以田凤山为原型的。
但是,如果通过一个影视作品里的一个腐败分子形象,可以让观众联想到生活中众多的腐败现象存在的时候,并由此而发出“贪官的故事总是相似的”感慨的话,这种现象就另当别论了。
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在此套用一下:“清廉的干部是相似的,腐败的官员各有各的问题。”这应该是一个和谐社会应该具备的常态。可是,现在的问题却是,一些贪官各自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因何肆无忌惮地演义着相似的腐败故事?
比如,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业已成为腐败的高发领域,部分主管领导抵御不住开发商们无孔不入的金钱攻势而纷纷落马,被称为“城建副市长腐败铁律”,这可谓是“城建副市长腐败的故事总是相似的”。
又如,在新形势下95%的贪官都有情人,而且贪官的情人大都在贪官腐败演变过程中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且一些贪官腐败行为又因情人的告发而败露的,这可谓是“贪官情人的故事总是相似的”。
再就是,近年来的县委书记被称之为腐败的高危群体,而且县委书记的腐败大都于买官卖官有关。在安徽仅以阜阳为中心的皖北地区,就先后有18名现任和原任县委书记因为卖官买官被查处,这可谓是“县委书记卖官买官的故事总是相似的”。
由此,可以看出,当一个社会的众多权力领域内,共同存在着如此相似的贪官腐败的故事,这足以说明,我们国家在制约权力运作上,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的“短板”。当一个权力领域里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并反复出现时,怎能不给人们留下“贪官的故事总是相似的”印象。正因如此,当蔡志强落马时,很多人才以为,文学作品里的宋思明的原型就是蔡志强。而在此之前,大家还在说宋思明的原型是社保窝案中的另一官员。
责编:赵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