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一路驶来 大爱流溢人间
|
来源: 双鸭山新闻网 2010-01-07 11:20:05
|
桑妈妈签下委托书 送到眼库 取出眼体 移植手术 拆掉纱布 两名失明女患者重见光明后相拥而泣 爱心捐助 桑贺梅--永恒
2010年1月1日,凌晨4时。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双鸭山日报帮办记者吗?我是桑贺梅的姐姐,妹妹已经4天没有进食,全身浮肿,呼吸极度困难,就要不行了,请你们马上联系捐献眼角膜的医院吧!” “好的,我们一定竭尽全力!” 正值元旦假期,联系工作颇费周折。 10时40分。 一切就绪,双鸭山日报帮办记者电话通知贺梅姐姐:“哈医大眼科医院已做好接收移植准备,受捐者已在医院等候,宝清县已安排120急救车去接你了,双鸭山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正在准备医疗器械……” 听到这,贺梅含笑而去。 “一切就绪”为了这句话,贺梅苦苦等了十多年! 最真的心传递光明 11时30分。 双鸭山日报帮办记者、曾在报社工作过的志愿者和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刘书南、刘贵江出发了。 一路上,雪虐风饕,只有排排挺拔而俊朗的白桦树在眼前呼啸而过,曾经熟悉的镜头也随之一幕幕铺展开来。 那是2007年10月24日,时任报社总编的张海燕带领帮办记者驱车300余里,走进贺梅的家。 那是一个极度贫困又极为不幸的家,低矮的茅草屋里除了一台旧电视,再没有任何值钱的家什。贺梅说,母亲几年前做了乳腺癌手术;父亲得脑出血去世;年仅14岁的弟弟因病早夭…… 当年33岁的贺梅因患重症肌无力已卧床15年。那是一个聪明的、善解人意的女孩儿,那双大眼睛乌黑发亮、清澈透明,看不到一丝游移、无奈和痛苦。自知病重的她说:想在走后无偿捐献眼角膜,帮助那些最需要光明的人,这也是我唯一能回报社会的。可惜,我一个穷人家孩子,根本够不上省里的大医院,只好求助你们……” 与贺梅交流,有一种如噎在喉的感觉,帮办记者几乎听得到呼吸减弱、心儿衰竭的声音,她在顽强地抗争、跋涉,在一条满是荆棘的路上。 我们甚至想,假如贺梅是一个健康的人,那将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大眼睛姑娘!难道上帝让贺梅来这尘世走一回,就是为了让她留下这双美丽的眼睛? 最亮的眼留在人间 13时10分。 出租车驶入宝清县人民医院,此时,贺梅已经“到”了医院。县卫生局及医院正在准备手术事宜,县委宣传部和民政部门的同志也已在医院等候。 “大娘,我们来晚了。” 桑妈妈枯枝般的手紧紧地抓着记者,泪光闪闪,声音哽咽。“贺梅临终前一直念叨着,要是能见到你们就好了,她一直担心捐不成,听到你已经帮她联系好时,贺梅是笑着走的。而且她还说,不要提任何要求,不要给任何人添麻烦。”“大娘,您老放心,我们的承诺一定兑现!” 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显得那么的苍白。帮办记者默默走到贺梅的遗体前,深深地三鞠躬,感谢贺梅的伟大善举,愿贺梅一路走好。 14时。 医护人员走出手术室。医生感慨地说:“贺梅走得很安详,所以她的眼角膜才会如此纯净、透明,像水晶一样。” 人纯粹了,才有如此明亮的眼睛! 桑妈妈从包里取出一块红布,用颤抖的手将装有眼体的冰壶包裹起来。她对记者说:“全托付给你们了,路远不好走,多注意安全,谢谢你们……” 县民政局的同志表示:“请你们放心,殡葬事宜就交给我们。” 一个美丽的灵魂远去了,为了让那双明亮的眼睛继续看世界,帮办记者不远千里,踏上了护送爱心之路。 最急的事争分夺秒 14时10分。 出租车从宝清县人民医院出发,飞奔省城哈尔滨。 车外,罕见的大烟炮儿似乎更猛烈了,寒风夹着雪花贴着高速路面飘飞而去,四野白雾蒙蒙。令人惊奇的是,前方不时有喜鹊飞起,在车前盘旋,这也许是贺梅在引领我们走向光明之旅吧。 近8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怀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高尚情操的敬仰,一直小心翼翼地抱着装贺梅角膜的冰壶。我们知道,这里面承载的更多的是信任、责任和希望。 16时。 天已擦黑儿。承载着光明的护送车驶过集贤收费站,奔驰在哈同公路上。 风越来越烈,烟炮儿迷漫,能见度仅十余米。我们的车常常被吹得左右摇摆,而我们的心却一直悬着,就怕大雪封路。不知什么时候,车顶灯被寒风刮坏了,车内的空调也不好使,异常的冷,但记者始终没放下手中的冰壶。 佳木斯、依兰、方正、宾县……路标接踵闪过。担心、关心的声音也纷至沓来。 双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海燕发来短信:“刚看到信息,心情沉重,头脑中又出现了那双大眼睛。在新年的第一天,当我们又有一个新的开始时,贺梅的时间却永远停留在这里,但她以她的渺小与伟大,以她那清澈如心灵的眼睛,为别人带来光明。感动于她的作为,感动于你们的作为,你们与贺梅对于需要光明的人何等有意义,这种坚持,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深深的敬意!天冷路滑,注意安全。” 随着路程的缩短,记者焦躁的心也逐渐平静下来。终于,我们眼前一亮,哈尔滨到了! 最后的爱完美绽放 21时10分。 车驶入目的地——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 医护人员和省新闻界的同仁,已经在此等候多时。 院长刘平、护士长岳超英小心地接过装有贺梅眼体的器皿,查验后,振奋人心的声音传来:“眼体保存完好,是最佳移植时间,马上手术!” 22时,绥化市兰西县的受捐者张霞女士走进手术室,第一例手术正式开始。 23时,哈尔滨受捐者刘淑珍女士走进手术室。 23时50分,刘平教授与助手走出手术室宣布:“由于贺梅走得非常安祥,其眼体非常清澈,手术非常成功!” 三个“非常”再次引来欢笑、泪水和掌声,瞬间沸腾了午夜。 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我们方才感到饥肠辘辘,发觉自己已经一天没吃饭了。 走出医院,天放晴了,一颗流星划过天际,那是贺梅美丽的眼睛,是贺梅留给人间最珍贵的新年礼物! 最浓的情化作永恒 1月2日,两名接受桑贺梅眼角膜移植的患者重见光明。这一天,因为桑贺梅,他们继续温暖感知世界的爱与缤纷。 11时30分。 当医生小心翼翼地为张霞和刘淑珍摘下纱布时,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已经失明几年的两位患者重见光明,她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悦的泪水肆意流淌。术后,她们的视力已经分别恢复到0.2和0.4! 人间大爱无别离,人间大爱无生死。 贺梅无私的大爱,不仅为两名患者带来了光明,更引起了人们的和谐共振、薪火相传! 刘淑珍激动地对记者说:“等眼睛好了,一定去看望贺梅的家人!” 张霞的丈夫王景双激动地说:“妻子5年前失去光明,一直苦苦等待供体,是贺梅的无偿捐献,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们也要像贺梅一样,把光明留在人间。” 感动于贺梅的义举,刘平教授和眼库医护人员为桑妈妈捐款1070元。 闻讯赶来的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都市发现栏目记者潘德林、许健、王莹,以及与帮办记者同行的宝清县电视台记者尤柏川 在哈医大一院眼库现场签订了《无偿捐献眼角膜协议书》……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像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我不禁抬起头看着你,而你并不露痕迹。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 桑贺梅,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在与病魔顽强搏斗20年后,以朴实而博大的爱,使两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她以有限的生命,架起无疆大爱的彩虹桥。 |
作者: 来源: 双鸭山新闻网 编辑: 书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