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 有种美丽叫震撼
2010-01-05
秦岭 有种美丽叫震撼
稿件时间: 2010-01-05
 

2010年元旦,《大秦岭》大热。
这部由“中国纪录片第一人”康建宁执导,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陕西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受到媒体和观众的极力追捧,片子的解说词、主题曲等都随之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
在读者的热邀下,我们今天将视线集中在秦岭深处,这里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共荣共生,令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恋于斯的人们,一次次为这里所展现的美丽而感到震撼。

农家乐成为致富之路

因为背靠秦岭,西安人已经习惯了到山里休闲度假,而这种简单的休闲生活,也恰恰为很多山里人创造了致富商机。秦岭山下上王村的滑计鑫几十年的致富经历印证了这一变化。
走进上王村,近200家农家乐确实让人应接不暇。道路两旁停满的小轿车,使这个小山村完全没有一丝“土家人”的气息。上王村朝凤楼农家乐的老板滑计鑫说,村里人之所以能有今天,全靠“点子”抓得好。城里人休闲度假的消费,承载了整个村的经济来源。
滑计鑫说,干农家乐以前他养过猪、种过地还做过小生意,但比较下来,还是在自家开展农家乐来钱最快。随着进山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开农家乐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秦岭里面的旅游景点以及沣峪口风景区的开发和秦岭野生动物园的建立,农家乐这个以吸引城里人为致富之路的创业项目,也越来越被人重视。
滑计鑫除了平时的经营之外,还用自己农家乐的有力条件,为下岗职工以及大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对此,他只是笑着说,国家为自己创造了挣钱的机会,他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大秦岭》高收视带动文化效应

八集纪录片《大秦岭》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消息被各大媒体披露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观众认为,陕西得地利之眷顾,坐拥秦岭大部,此次将秦岭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推出,蕴含了陕西对整合大秦岭生态旅游资源,打破地域和管辖限制,统一向外推介的殷切期许。现在,纪录片刚一播出,由《大秦岭》引发的一些经济现象已开始露头。
位于秦岭北麓的翠华山景区每年冬天都要搞滑雪节,可2009年的滑雪节比往年提早了10天举行,景区的工作人员说,早在去年夏天他们就听说陕西电视台正在拍摄《大秦岭》的消息,得知今年1月1日要在央视播出,所以在搞旅游活动时就把这个因素考虑了进去。翠华山滑雪场负责人张铁军说,纪录片《大秦岭》的播出,一定会吸引许多不了解秦岭的海内外游客萌发前来观光旅游的念头,我们也考虑如何抓好这一难得的旅游商机。
除了旅游景区抓住《大秦岭》想打旅游牌外,这两天许多网站也把《大秦岭》作为增加点击率的一个卖点,一些网站还专门开设了纪录片《大秦岭》的专版。
网友“行侠仗义”激动地连说“喜欢,像个老农民看着满地成熟的庄稼一样满足!小时候钻秦岭山是为了打猪草,如今爬秦岭是为了休闲运动,什么时候它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陕西文化打响新年第一炮

太白山的皑皑积雪,秦岭南北流淌的河流,有密林深处的熊猫,汉中洋县的朱鹮……
这些天来,央视热播的八集纪录片《大秦岭》里,将我们身边的这座高山变成了精美绝伦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讲述,苍翠的秦岭、富饶的土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秦人,也形成秦人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的传统,率先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化,20多年后,大秦帝国的实力就傲视群雄。秦始皇嬴政继位后,以先进的农业经济为保障?熏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以农为本”的基础。网友“西北偏北”认为,“秦岭是关中文化的根脉所在,文化传承的意义大于其他任何叙述”。
网友“粉饰忧伤”说,“陕西在尊重秦岭的环境和历史的基础上依托大秦岭打造大文化、大文明,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希望能进一步围绕秦岭丰富的内涵,进一步开发秦岭的潜力。”
还有观众表示,继《舞动陕西》《望长安》《大秦帝国》之后,央视又开始热播《大秦岭》,作为2010年陕西文化宣传的第一炮,《大秦岭》打得很成功,让大家都快成“秦痴”了。希望这样的作品多多出现,为陕西增光。

秦岭是中华文化中心坐标

著名作家陈忠实就非常感慨他生存的这块土地:“应该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一块土地,不然蓝田猿人不会选择公亡岭、灞河边,半坡母系氏族社会也不会选择浐河边,起码那时的人凭自己的感觉就认为这里最适宜人类生存,他们才在这里生存,你想想,这块土地多好啊!”
肖云儒说自己依着秦岭生活了48年,基本上隔一段时候就要‘悠然见南山’,“在我的心目中,我在秦岭脚下生活了近50年,我跟它可以说是耳鬓厮磨,在我生命历程中,秦岭给我的印象,有的时候是很难说的,但是要说的话我想说,秦岭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而且是一座文化之山,秦岭不仅有自然美的魅力,而且有文化美的魅力,甚至于文化美的魅力更勾引我们的魂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秦岭是中华大地的中心坐标,因为它位处中国的中心;秦岭又是中华文化的中心坐标,它应该是和长城、黄河、长江一样,作为中国这块土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主要标志物存在着”。 本报记者 夏明勤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