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行动,我们今年继续
2010-01-04
2010/01/04 03:42:23 来源:南方网 作者:黎诚 童思娜 陈养凯 评论 0条[查看评论]手机看新闻

圆梦,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让父母健康,好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平安,能快乐地成长每一天。而生活出现不幸时,父母和孩子们都是不愿意放弃希望和梦想的。

2010年开始的几天,我们的新年圆梦仍在继续。丹灶的单亲妈妈侯桂秀,独自抚养两个儿子,每年过年,他们一家人都穿别人捐送的旧衣服。今年,侯桂秀希望,能为儿子添件新衣。这个愿望,让桂城的黄女士母子很感动。“儿子说那位妈妈很伟大,希望能帮助他们圆梦。”。黄女士听了儿子的想法,同样深受感动,“我们在感动别人,也在感动自己”。

重症女孩阿丽身患重症,希望得到大家的关心,但又担心公司知道情况后,将她开除。她的新年愿望,是能得到大家的一句问候。阿丽的心愿,也牵动了不少热心人士的心,他们纷纷送上问候,并表示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元旦后的日子,新年圆梦的每个主角,或多或少生活都充满了悲情,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在南海大沥福利厂工作的残疾人夫妇杨益启和吕秀仪,其身体残疾没让他们消极面对生活。如今,他们的女儿在学电脑,杨益启对女儿说:“家里没有电脑,我们在学校就要更认真听课。”丹灶八旬老夫妻,妻子瘫痪在床,丈夫被儿女送到养老院,女儿们希望能给八旬母亲多加点尿片,“她最爱干净了”;丹灶61岁的郑寿长,儿子和妻子突患精神病,为了省钱,他按照医生开的处方,自己买中药给妻儿熬治,他现在希望有人能为家里添置一些中药材,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多年来,禅城的低保户唐姨和丈夫都只能睡在1张用了二十多年的破旧床垫上,今年,他们的新年愿望就是能有一张新的床垫。

每一份爱都会让人感动,不仅仅是家人之爱,更有社会互助之爱。爱心热线82283718、15099881111为你架设桥梁,你的一句问候,会帮他们圆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梦。圆梦不仅仅感动他人,也让自己收获2010年的第一次感动。

残疾父母

想为女儿添置电脑

许愿人:杨益启,39岁,患有小儿麻痹症

杨益启和吕秀仪是一对残疾夫妇,他们在南海大沥福利厂工作。每天,吕秀仪都会微笑地坐在大门口,为来往人员登记开门,杨益启则在厂内做打扫,身体残疾没让他们消极面对生活,反让他们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如今,他们的女儿在学电脑,杨益启对女儿说:“家里没有电脑,我们在学校就要更认真听课。”

希望女儿回报社会

今年39岁的杨益启,因为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畸形无法行走,只能以手代步。1987年,他被安排到南海大沥福利厂工作,结识了同厂女工吕秀仪。吕秀仪也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无法行走,后来更因患脑膜炎,使双手无法灵活活动。

相同的经历让两人决定结为夫妻,但女儿的来临却是意料之外的事。“我本来不想要孩子的,害怕自己没能力抚养,但女儿出生竟让我有了重生的感觉。”杨益启说,女儿出生后,夫妻俩几乎不买衣服和其他杂物,为了女儿生活一切从简。“希望将钱都留给她读书,我们对社会没有贡献,希望将来她能代替我们投入社会、回报社会。”

教女儿不要埋怨生活

杨益启说,自己很喜欢读书,小时候为了上学,每天以手代步爬着去上学。因为自卑和家庭条件贫困,杨益启读完小学后就休学了,因此他将“读书梦”都寄托在女儿身上。

在福利厂工作,杨益启每月只有300元工资,妻子吕秀仪看门的工资有六七十元,另外还有每月200元的低保金。而13岁女儿上小学每学期300元的杂费及70元的托管费已是家中的大笔支出。“遇上女儿感冒发烧,一次要近百元的医药费,为了省钱我都嘱咐家人要好好照顾身体。”杨益启说。

生活虽然节省,但是杨益启对女儿是从不吝啬的,只是有些要求确实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在学校上电脑课后,女儿一直说想家里有一部电脑。”杨益启说,“我和女儿说,爸爸妈妈工资低买不起,但我们不能因此埋怨生活,家里没有电脑,我们在学校就要更认真听课。”

2010年新年来临,杨益启希望有心人能为女儿添置一部电脑,让他们离心中的期盼更近些。

瘫痪老人

需要一些纸尿片

许愿人:杨妹,52岁,母亲瘫痪在床,父亲不得已被送到养老院

在南海丹灶南沙的一处老屋里,52岁的杨妹从三水赶来,探望自己87岁瘫痪在床的老母。“之前妈妈身体好的时候,还可以照顾88岁的老父亲。”半个月前,老母亲生病住院,杨妹很担心,“只好把父亲送去老人院,再请保姆来照顾母亲。”快新年了,杨妹希望给生病的老母亲多添几张尿片,“她是一个爱干净的人,所以现在生病,我们也想让她干干净净的。”

相亲相爱 老人是子女的榜样

88岁的丹灶老人杨飞元,身体一直不好,但他有一位相濡以沫的妻子,每天都能得到细心的照顾。

丹灶南沙的一处老屋,门口贴着红色的对联,屋里一室一厅,空间不大,但被布置得井井有条。“这个房子,至少有五十年历史了。”杨飞元的女儿杨妹回忆起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日子,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父母都是种田为生,虽然收入不多,但一家人认为,平平安安就知足了。”

父母的感情,一直是杨妹自己学习的榜样。“父母很少拌嘴,”在本报新年圆梦发起的时候,杨飞元还许了愿,希望为比自己小一岁的妻子黎应才添一个小冰箱。“我们每次回来,有吃剩下的东西,老人们都舍不得扔掉。”杨妹说。

母亲瘫痪 父亲被送去养老院

杨飞元没有想到,自己的心愿还没有实现,老伴就在半个月前,生病住了院。“出院以后,已经是瘫痪了。”杨妹解释,老人年纪也大了,每次小病小痛,都不容易好,这次更是大小便都没办法自理了。

杨妹不在南沙村,每次从三水回家看父母,路上都很麻烦。“父亲本来身体就不好,现在妈妈也瘫痪了。”杨妹没有办法,和妹妹商量后,决定将父亲送去位于狮山小塘的养老院,让他能得到照顾,然后给妈妈单独请一个保姆。

杨飞元原本想送给妻子一个小冰箱,杨妹坦言老屋的电线也有点老化,怕经不起大功率的电器。母亲现在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更需要纸尿片。

慈爱父亲

想要药材为妻儿治病

许愿人:郑寿长,61岁,儿子和妻子都患有精神病

家住南海大沥的郑寿长,14年来独自照顾患有精神病的儿子和妻子。因为家境贫困,无法承担昂贵的医药费,郑寿长只能每天亲自为妻儿熬制中药,希望能稳定妻儿的病情。新年来临,郑寿长希望有人能为家里添置一些中药材,“为他们熬制中药已成为我最后的生活寄托”。

儿子患精神病14年

在郑寿长的记忆中,1994年是他们一家四口最幸福的一年。那一年,郑寿长的儿子考上了无锡轻工大学。夫妻俩亲自送儿子前往无锡升学,心中满载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但让郑寿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送去一个健康聪明的儿子,一年后接回来的竟已是神志不清的儿子。“可能是不适应大学生活,他突然就患精神病了,到现在已经14年,再也没有好过。”郑寿长无奈地说。

郑寿长称,当年夫妻俩将儿子从无锡接回来,心底也曾怀有痊愈的希望。“我们带儿子看了很多医生,几乎耗尽家中所有的积蓄。”让郑寿长更痛心的是,半年后妻子因为不能接受儿子患病的事实,精神也出现了问题。

自配中药为家人调理

从南海大沥微生物厂下岗后,郑寿长没有工资,全家每月的收入只能靠妻子1000元的退休金和500元的低保金。微薄的收入,要支撑一家四口吃住、女儿的学费、妻子和儿子的医药费。“精神病是慢性病,医病没有尽头,家里又没钱,所以我才学着为他们烹调中药。”

在郑寿长家中的厨房,煤炉上烟火袅袅,轻烟从中药煲嘴中轻轻转出,又苦又涩的中药味弥漫整间房子。“家中有三个药煲,一个是儿子的,一个是妻子的,一个是我的。”郑寿长蹲在煤炉边扇炉火,说道:“儿子今年已经33岁,却连衣服都不会洗,性格暴躁,很容易就发脾气,现在我还能为他熬药,但我担心等我老了谁来照顾他。”

14年来,生活的不幸让郑寿长变得很沉默,不断的打击让他对生活不再抱有美好的期望。“我不需要钱或其他。”过了许久,郑寿长才说,“可以给我些中药材吗?我每天都要为他们煎药。”

低保家庭

想要一张新床垫

许愿人:唐姨,42岁,惠景城低保户

在禅城区惠景社区的低保户唐姨家里,有一张用了20多年的旧床垫。多年来,唐姨和丈夫都只能睡在这张破旧且躺着难受的床垫上,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夜。今年,他们的新年愿望就是能有一张新的床垫,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破床垫睡了20年

惠景城的一处廉租房里,近50平方米的房子空空荡荡,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42岁的唐姨走进卧室,指着一张颜色斑驳的双人床垫,表情无奈地说道“这张床垫已经用了二十多年了。”

这张床的右半部分已裂开了一个大洞,露出了锈迹斑斑的弹簧,夹杂着一堆棉花絮。因为这床垫睡着硌得难受,有时她丈夫只好在客厅沙发上,铺上毯子凑和着睡。

“不是我们不想买,实在是买不起。”唐姨苦笑道。自从她纺织厂下岗后,就一直靠摆地摊为生,以前卖过玩具、内衣裤,现在则和丈夫一起,在高基灯光市场卖毛巾。她丈夫现年48岁,患有二级听力残疾,耳朵经常流脓,需要长期服药。

两人月收入约350元,低保收入每月470元,可是光丈夫的药费,每个月就要花掉近450元,除去日常开销,所剩无几。他们的房租约每月60元,“我们已经三年没交了,实在是交不起。”唐姨一边说着,一边拭着泪水。

为省钱买收市菜

女儿小莫今年复读,唐姨家又增添了一大笔开销。“以前可以免学杂费,现在是复读,又要另交钱,一年大概要一万多,都是问亲戚借的。”

说起女儿,唐姨又骄傲又心疼。小莫成绩挺好,能在班上排前十,语文、英语都考过班里第一。去年高考,小莫已上了本科线,因为志愿填报问题,她名落孙山,只能选择今年复读。

懂事的小莫从来没问家里要过一分零花钱,她现在住校,每周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回家,唐姨都会买上7、8元的猪肉,给她煮点汤。平时,夫妇二人吃菜都很省,每顿饭就是青菜加一点猪肉打发。他们都是趁下午5、6点菜市场快收市的时候,跑去买第二天的菜,“因为那时的菜便宜。”

唐姨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女儿能考上好学校,“哪怕自己多捱一点苦,都是值得的”。目前,她则盼着能有一张新床垫。

爱心追踪

漫画书已有着落

尿毒症单亲妈妈梁素婵想送漫画书给儿子的愿望经报道后,不少热心市民给本报打来热线,帮她圆梦。梁素婵懂事而爱好画画的儿子,将很快就有喜爱的漫画书看。

市民吴小姐表示,虽然自己经济也不是很好,但她很想去探望一下梁素婵母子,略表一点心意;而同为母亲的市民梁女士表示,自己的儿子跟梁素婵的儿子差不多大,能理解梁素婵的辛苦,“我儿子看过的漫画书都送人了,我想买些新的漫画书送给她儿子”。市民邓小姐是一位老师,她表示想送些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漫画给梁素婵儿子,“梁素婵家里是单亲,她小孩马上就要进入青春期了,可能会欠缺些青春期知识。我上次在书店看到有青春期知识的漫画书卖,觉得挺好的,又能学知识又不会枯燥,所以想送给他。”

电动轮椅差一点

44岁的黄耀宝,因为一次车祸,丧失掉自己的双腿,但他依然坚持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他的新年愿望,是希望有一部电动轮椅,陪母亲到处走走。

元旦期间,一位热心人士希望帮助黄耀宝圆梦,但听说地点在大沥,就推说“不是在禅城,就再考虑一下。”我们没有抱怨这位爱心人士,只是希望市民的热心最快地到达。如果市民希望帮某位许愿人圆梦,可以根据我们的提示,直接与许愿人联系,协调具体的圆梦方式;也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把圆梦的礼物送到南方都市报佛山新闻部,我们将与义工一起把爱心送到热心市民指定的许愿人身边。

爱心没有距离,圆梦也不在远近,不要让地域成为爱心传递的障碍。

圆梦在行动

许愿人提前圆梦

南都爱心圆梦,挂在禅城明珠百货与桂城嘉信茂圣诞树上的50个爱心卡,以及300个圣诞老人送出的爱心卡片,已陆续得到回应。关于一些许愿和梦想的报道还没有出街,热心人士就已经将它们圆了。

桂城的黎女士,希望给丹灶的杨铨英老人送去一个收音机,“老人平时会很孤单,简单的圆梦或许就可以让他快乐起来。”禅城的潘女士,从圣诞老人手里拿到爱心卡,第一时间就买了热水器,已经通过我们的爱心记者,送到丹灶许愿人家里。

热心人打包送礼

桂城嘉信茂的一会员单位,了解到南都新年圆梦后,集体捐赠一批物资,希望送给有需要的许愿人。爱心物资包括服装、家电用品等。本报将与社会义工人士一起,将这批礼物送达许愿人。

征集令

如果你需要帮助,或者愿意伸出援手;如果你收到,本报爱心大使———300多个圣诞老人派出的爱心卡片,许愿或者圆梦;都可以拨打南都爱心热线;82283718、15099881111;也可以寄到爱心邮箱:ndfsxw @ 126.com < m ailto:ndfsxw @126.com > ;爱心Q Q平台也在等着你;8000075711;

互动平台:南都网www.nddaily.com;飞鸿网http://fs.oeeee.com/channel/3288.html

 

编辑:李啸啸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