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15年未回家供儿子考上学
2009-10-21

打工父母为省路费15年未回老家供儿子考上大学
2009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昨日,江北,在某建材市场做物管工作的杨远林正在跟儿子杨小强联系本报记者 石涛 摄


  “我珍惜身边每一个机会,哪怕别人认为是一棵稻草,我会把它当做一棵树去把握。”

  ——杨小强

  本报讯(记者 蒋林)早上6点半起床,打着火把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小学;懂事后用做家务和看书来排遣孤独;高中住校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是30元……4岁就成为留守儿童的杨小强,以超乎同龄人的坚强从山沟里走进四川大学,成为家族五代人中的第一个大学生。他的父亲杨远林称,这一切得益于“吃苦教育法”。

  入学一年拿了国家级奖学金

  “爸爸妈妈,我们离别很多年了,你们为了让我读书出去挣钱受苦了……虽然我的内心时常很孤独,但是我很支持你们。”儿子小强的一封感恩信让今年53岁的杨远林泪流满面。

  昨天,小强把自己刚刚获得5000元国家级励志奖学金的消息告诉了爸爸,此前他还获得了5000元其他的奖学金。小强说,他通过选拔考试,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入读双语教学班的资格。第一学年,小强的专业成绩在学院排名第四,还入了党。今年暑假,他带领31名大学生到安岳县参加社会实践获得好评,现在是学院权益维护部部长。

  为省路费父母15年没回老家

  老家在四川资阳市安岳县的一个小乡村的老杨,经济条件很不好。1993年,老杨的大儿子中专毕业参加了工作。在二儿子小强4岁的时候,他便与妻子到贵阳打工,做服务员、下苦力、在厨房帮工……夫妻俩走遍了贵阳、新疆和沿海城市,最后来到重庆江北区打工,一晃就是15年。

  由于夫妻俩一个月只有1000多的收入,为了省下车票钱,过去的15年里,他们从没回过家。去年,19岁的儿子以文科630分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国际经济与外贸专业后,老杨夫妇才因小强的爷爷奶奶生病回到老家。

  小学时每天打火把走7里山路

  “孩子过得很苦。”说到儿子,老杨的眼圈红了。他说,小强念书的小学离家有7里山路。7岁大的孩子每天6点就起床,打着火把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初中时到学校有公交车了,但为了节约钱,他还是走路。高中时,离家太远必须住校,小强总是吃最便宜的饭菜,每个月的生活费才30元。

  小强从小就很独立、坚强、懂事。老杨离家的时候对他说,“不管家里多穷,只要你自己能读书,借多少钱我都供你。”这句话一直鼓励着小强。从小学开始,小强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家里墙壁上贴了26张奖状。

  在小强上高一那年,小强的妈妈由于腰部骨质增生做手术,家里借了5000元,爷爷奶奶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知道村子里有很多和小强年龄相仿的孩子都辍学打工,老杨还安慰儿子,“能读就好好读,爸爸支持你!”爸爸的话让小强吃了定心丸。他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他就帮助爷爷做家务,经常看书到夜里11点才休息。

  父亲:吃苦有益但我自责

  儿子:想用奖学金做投资

  “让孩子吃苦是为了他好,只有经历了艰辛他才会去奋斗。”老杨说,但让孩子吃这么多苦他还是很自责。

  “曾经的困苦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小强笑道,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一点不觉得有什么抱怨。如果给他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他依然愿意走同样的路。现在他一年的生活费已经不用父母操心,小强还准备拿出一点奖学金的钱来做投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在实际生活中。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