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十年来坚持训练耳聋女儿
2009-10-19

母亲十年来坚持训练耳聋女儿(图)
2009年10月19日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廖琪用唇语教病床上的女儿说话。


  12岁少女的梦想是“长大后念牛津大
学”

  佳佳先天性耳聋,在母亲廖琪十来年的坚持训练下,现在她能缓慢地表达意思,还进入普通学校念书。近日,佳佳到成都军区总医院接受了耳蜗安装手术。12岁的她人小鬼大,梦想是长大后读牛津大学。

  孩子先天聋哑父母借钱医治

  “阿姨!”昨日,病床上的佳佳紧盯廖琪的嘴唇后,费力地招呼着记者。廖琪教她的原话是“阿姨好”,她刚做完手术,一点听力都没有,全凭母亲的唇语来理解。她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读牛津大学。”

  一岁半时,佳佳对父母的呼唤毫无感觉。“孩子的听力是不是有问题?”廖琪把孩子带到医院。医生背对着佳佳,用力拍打着桌子。对于震耳的声音,佳佳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孩子耳朵出了大问题!”

  在成都一家医院检查后,权威专家得出了“聋哑症”的结论。面对这个结果,廖琪和丈夫哭了。两天后,医生打来电话,说可以通过助听器改善听力。听说孩子有救,夫妻俩找亲友借了2000元奔赴医院。

  训练说“飞”字花了1年时间

  “我以为装了助听器,她就会变得跟正常人一样。”廖琪说,3岁了,孩子还不会叫妈妈,就连哭的声音都变调了。医生告诉她,戴了助听器后还得跟上语训。为了节约开支,廖琪通过语训学校和书籍学方法,再在女儿身上实践。半年后,佳佳学会叫爸爸为“巴巴”。

  有些发音,对于佳佳来说特别难。训练女儿叫“婆婆”,廖琪从吹蜡烛开始,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桌子上,她一遍又一遍教女儿吹气。“那年夏天特别热,每训练一次,女儿的衣服全都被汗水打湿了。”坚持5个月后,佳佳吐出不太清晰的“婆婆”时,廖琪已泪如雨下。

  女儿学会说“飞”,廖琪花了1年时间,折了300多只纸飞机。为了让女儿更形象地感受到飞,每天廖琪都要折一架飞机。她站在这头,女儿站在那头。她奋力一甩,飞机朝女儿方向飞去,她沿着纸飞机的路线不断叫喊“飞飞飞……”

  顺利升入初中 20万元安耳蜗

  5岁时,佳佳能认识1000个字,还会做20以内加减法。“我想她像个正常孩子那样学习。”每次,遇到使用手语的聋哑人,廖琪的心就像被针扎了难受。内江市东兴区外国语小学叶校长被她感动了,答应收下佳佳,并安排她坐在第一排。

  老师的话她听不到,口型她看不懂。廖琪捡起书本,课后辅导女儿。五年级以后,课程越来越难,只有初中文化的廖琪就向老师请教,弄明白了再教女儿。去年11月,廖琪的丈夫骑着摩托车为女儿买新衣途中,不幸被一辆大货车撞倒后抢救无效死亡。

  今年9月,佳佳顺利升入内江东兴区初级中学。“佳佳爱亲近老师。”班主任张建平说,她经常帮着关窗户和擦黑板。她曾在作业本上写道:“爸爸走了,我很痛苦。但还得遵守纪律,不能与别的同学不一样。”前不久,她还画了一幅《大自然的女儿》,碧绿的草坪上,一名少女仰望着蓝天。“这幅图仿佛在表达她的某种渴望。”

  两只耳朵做手术,需要20万元。为了帮助佳佳,学校募捐了近1万元,家人还在四处募集手术费。医生说,安装耳蜗后,佳佳还得面临重新语训的挑战。“不管多难,我都要让女儿进入有声世界。”廖琪说。(田华 记者 席秦岭 摄影 刘陈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