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动员全世界帮扶麻栗坡
2009-08-24

外交部:动员全世界帮扶麻栗坡

2009年08月03日  中国企业报

  2003年,时任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深入麻栗坡一线调研

  西班牙儿童保护协会捐资13万元,实施猛硐大塘子村饮水工程,修建两个水池共110立方米,架设管道5000米,解决该村26户120人和该村小学40余名师生的饮水问题;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捐资15万元,实施八布乡哪湾村饮水工程,修建两个水池55立方米,架设管道9000米,解决了该村46户200人的饮水难题;意大利驻华使馆捐资84350元、外交部筹措10万元,实施大坪镇慢嘎饮水工程,修建水池104立方米,架设管道1.15万米,解决了两个村小组64户260人的饮水难题。

  以上3个事例,是记者从麻栗坡县2008年外援项目统计表中随机摘录的,正是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点的实施,外交部动员全世界爱心力量帮扶麻栗坡。

  外交部从1992年开始,帮扶麻栗坡已有17年的历史,他们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先后派出了10位驻县扶贫代表到麻栗坡主抓外援扶贫工作,到任后每位驻县代表都以满腔的热诚,真心诚意为当地人民群众谋利益,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以创新的工作思路为全县的发展出谋划策,为麻栗坡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7年来,外交部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突破1亿元,共实施 “温饱工程”、“卫生工程”、“希望工程”、“培训工程”等4类工程457个项目。

  温饱工程方面:投入资金2042多万元,实施灌溉沟渠、人畜饮水、小水窖(池)、高稳产农田等项目115个,解决了11个乡镇130余个村民小组4.4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的困难问题。

  卫生工程方面:投入资金1724多万元,实施项目56个。建成大坪、猛硐、杨万等7个乡镇卫生院及龙林、马达、盘龙等39个村卫生室。先后选送164名医务人员到上海、昆明、文山等地参加中、长期进修学习培训,在县内培训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农村妇女4000余人(次);援助购置眼科显微镜、呼吸机、B超机、急救车等价值6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联系外国友人资助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90例。

  希望工程方面: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实施项目215个。实施校舍建设项目122个,排除校舍危房约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8万多平方米,使2.5万余名中小学生告别了危房。同时,设立助奖学基金150余万元,奖励优秀师生3311余人 (次),救助贫困学生 5000余人(次);捐赠 “一助一”救助资金170万元,救助贫困学生7800余人 (次)。

  培训工程方面:共投入各类培训资金659万元,先后举办农、林、牧等专业技术培训以及法律知识、家庭保健知识等各类培训 500余期 2.37万余人(次)。其中,到先进发达地区培训500余人 (次),同时还有3名到外交学院进修学习。

  小额信贷及其他项目方面:共投入资金1886万元,其中小额信贷无偿援助有偿使用项目700万元,通电、通路等帮扶资金1186万元。

  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对外筹资的难度很大,但是外交部对麻栗坡县的扶贫工作仍然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目前,外交部已安排9个团组到麻栗坡考察外援扶贫工作,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

  今年1月,李辉副部长亲临麻栗坡指导工作,安排今年第一批扶贫资金300万元;今年4月,乐爱妹参赞率团来麻栗坡县考察,落实资金280万元;还有不少团组的项目和资金正在落实之中。最近,意大利驻华使馆表示将再次提供210万元资金,通过外交部投入到麻栗坡县用于饮水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落实项目22个,到位资金450万元。

  在外交部的关心下,2009年,是麻栗坡县重点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也是争取部委资金项目最多的一年。在相关领导的亲自关心下,平远街———天保口岸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文山———天保口岸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将于今年10月份实施,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在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外交部帮扶麻栗坡时间的推进,扶贫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扶贫工作由点到面、由点带面全面推进;由实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向实施产业扶贫方式转变;由 “输血式”扶贫向 “造血式”扶贫转变,增强项目区群众的造血功能,为可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交部持续17年,动员全世界爱心力量帮扶麻栗坡,直接投入资金突破亿元。这些资金,似一粒粒种子,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麻栗坡,使久居深山的贫苦群众看到了希望,点燃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一批批师生告别了危房,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一个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点燃起人生的希望,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一个个村寨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改善了他们生活的品质;一户户农户掌握了致富的信息和技术,让他们迅速成为当地致富路上带头人;一个个乡村卫生院的建设和医疗器械的配备,给当地群众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真正的贫困让人无法不感动

  提起麻栗坡,不熟悉地理的人很少知道,可是提起老山,几乎很少有中国人不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这块土地的人民为守土卫国,付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孕育出中国人民的 “老山精神”,当时的 “老山精神”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实,老山是麻栗坡县境内的一座山。这里,居住着汉、壮、苗、彝、蒙古、仡佬等8种主要民族,总人口27万人,总面积2395平方公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山区,山区面积占99.9%。

  1992年,麻栗坡全县财政收入只有7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 226元,有22万人生活在温饱线下,80%以上的群众缺水、缺粮、缺钱,生产、生活相当艰难。

  当时,很多农户的家庭家徒四壁,仅有一口铁锅和几个土碗,破破烂烂的茅草房难以遮风避雨,粮食种一年只够吃半年。全县中小学校舍,危房占了一半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仅有80%,辍学率高达33%。农村基本上没有卫生室,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更难。人们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及 “种地石缝找,人多耕地少,饮水贵如油,耕地是个宝”。来形容麻栗坡人民当时生活的境况。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务院确定外交部挂钩帮扶麻栗坡,帮助麻栗坡恢复建设和发展经济。1992年5月20日,外交部机关纪委书记陈忠诚率外交部扶贫考察组来到麻栗坡,走边关、进村寨、到农家,访贫问苦,了解民生民情,酝酿帮扶计划和措施,奏响了外交部挂钩帮扶麻栗坡的序曲。

  只要走进地处深山里的农家,由于种种原因,客观的自然环境,加之各种因素,你不得不为人们生活的艰辛所震撼。不是他们的主观不努力,而是他们几乎在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下生存。这种背景下,他们急需外力帮助。通过外力的帮助,他们不仅具备生存条件,而且相对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

  “一位日本友人,通过外交部联系在麻栗坡建了一所希望小学,通过希望小学的建设,他被这里贫困深深地感动,希望小学建成后,他把自己的土地卖掉了,又在麻栗坡县援建了另外两所希望小学,在建学校时他亲自动手搬砖、拌沙,在工地参与劳动一个星期。”这样的故事麻栗坡县涉足扶贫的干部每人都能给你讲上几个。

  出生于美国纽约的白乐丽小姐,1997年7月,赴云南省麻栗坡县担任中德合作扶贫项目协调员。一次,她来到一个叫三家寨的苗寨,50多个穿戴不一的苗族小学生正坐在一间破旧房子里上课,她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随后求助于父母及好友,凑足了3万元,捐建了新的校舍,新校建成之际,她又花了1万多元给学生买了学习用具。可是,谁会想到她读大学时,个人所借的6万美元银行贷款还没有还清呢?

  在外交部的努力下,一批批国内外企业家、文娱界名流、国内外慈善机构、爱国华人纷纷加入到帮扶麻栗坡的行列中。

  外交部争取到的每一笔资金,都在麻栗坡用出了效益,每个捐赠人对这种高效的工作、百分之百的资金投入到项目上的做法都感到满意,境外捐赠者对地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只有接触,方有感知。当你深入麻栗坡大山之中,那里人们生活的真正贫困,让你无法不感动。

  激情书记点题外交部扶贫

  首次聚焦地方,我们选择了麻栗坡。如何报道麻栗坡的精彩之处呢?中共麻栗坡县委书记彭辉说,值得报道的地方有一些,但最值得报道的应该说是外交部持续17年帮扶麻栗坡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外援扶贫的新模式、新机制,动员全世界人民帮扶麻栗坡过亿元,由此引发麻栗坡县人民物质层面的改善、精神力量的提升,为麻栗坡人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彭辉,一位务实型领导,所做的工作务实、认真,对麻栗坡的发展、对扶贫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调任麻栗坡后,他深感责任重大,这块曾经为中国人民孕育出 “老山精神”的热土,如今更需要张扬这种 “老山精神”。

  2007年7月,外交部帮扶麻栗坡县15周年之际,时任中共麻栗坡县委副书记、县长的彭辉激情题词答谢 “十五载帮扶倾注满腔真情,三千里济困彰显一种精神”。

  “今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前来参加外交部帮扶麻栗坡、金平两县15周年纪念活动,心情十分高兴和激动。”那一年的7月11日,彭辉做了一篇 《真情洒向帮扶路,同心绘就新篇章》3000多字的发言。当时,彭辉如数家珍地讲述外交部帮扶事迹:

  ———15年帮困,外交部的同志们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实在,15年扶贫硕果累累。一批批来自京城的领导干部们,将麻栗坡的扶贫开发作为己任,将全县各族同胞视为兄弟姐妹,倾心扶贫,忘我工作,将党的温暖化作春风细雨,滋润了27万各族同胞久旱的心。

  ———15年来,外交部共在麻栗坡实施项目400多个,使麻栗坡这块经过长期战火洗礼和蹂躏的土地沸腾起来了,一个个项目的建成,一项项产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记载,大大加快了麻栗坡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同时涌现出许许多多外交官真心解困和真情奉献的可歌可泣的扶贫壮举。

  ———我有幸拜读原部长李肇星的诗集,其中到老山看望战士的一首诗中,有一个句子:“战士的丰碑总是沉默,心底的忠诚从不张扬”,外交部15年的帮扶所倾注的真情,也体现了对同胞的忠诚,对人民的爱。这种精神,麻栗坡也在传唱,无论是壮乡苗岭,还是汉寨傣庄,都常听到一些老百姓说:“我们知道北京有个外交部,这几年外交部在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我们深感穷在深山有远亲啊”。

  ———唐家璇、李肇星、吕新华等部领导身先士卒,先后亲自到麻栗坡考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现任的部领导,杨部长和各位领导都对麻栗坡的情况十分熟悉,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一有机会就会筹集善款亲自做工作;部办公厅、历任扶贫办主任多次带领部扶贫办干部和国内外各界友人深入麻栗坡贫困山区实地考察并指导外援扶贫项目的实施;先后派出高振东等8位驻县扶贫代表到麻栗坡主抓外援帮扶工作。外交部各单位和驻外使领馆也充分发挥外交领域的工作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地抓好境外筹资工作,部内干部职工还积极捐资捐物,以特殊的方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麻栗坡的扶贫事业呕心沥血、出谋划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交部立足开发式扶贫,变 “输血式”扶贫为 “造血式”扶贫,实行项目资金与产业开发直接挂钩的新机制,从规划论证、典型示范、科技支撑、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进行扶持,并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支持发展优质示范茶园近3000亩,为麻栗坡特色产业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又是两年过去了。17年如一日,外交部虽然换了几任领导,但帮扶麻栗坡的精神没有变,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实践证明,这种独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国首善陈光标结缘麻栗坡

  今年4月7日,陈光标在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欧渤芊,省外办国际交流处副处长谢燕春,外交部驻文山州扶贫代表、副州长关华兵的陪同下,到麻栗坡县进行扶贫考察。

  此次考察,陈光标再次向麻栗坡县捐赠电脑100台。2007年,陈光标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向麻栗坡县捐赠100台电脑用于城区第一小学、第二小学、豆豉店小学、盘龙小学的教学。

  陈光标考察了麻栗镇已建成 “整村推进”项目的窑上村、正在申报 “整村推进”项目的塘子边村、已建成 “母亲水窑”的马鹿塘村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大坪镇上凉水井小学和正在建设 “整村推进”项目的天保镇苏麻湾村。

  考察塘子边村和苏麻湾村时,陈光标看到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特别是因战伤残人员身残志不残,积极建设家乡,他当即拿出身上的4000多元,鼓励他们克服眼前困难,搞好生产,增加收入。陈光标还瞻仰了麻栗坡县烈士陵园,并向县民政局捐赠5万元人民币作为烈士陵园的修缮款。

  实地考察后,陈光标表示将把麻栗坡县作为“光标榜样基金”的定点帮扶对象,帮助麻栗坡县三类贫困地区建设“整村推进”项目,并愿意长期为麻栗坡县的扶贫工作提供帮助。

  考察结束后,县长彭正兴(0.201,0.00,0.50%)向陈光标颁发了感谢状和荣誉市民证书。(本版文字由王森林、李小燕、刘慧采写,图片由麻栗坡外援办提供)

  2003年李肇星同志赴麻栗坡考察诗歌(选二)

  诗一:

  老山如画

  山恋像水墨,

  泼在天际。

  芭蕉成串

  ,挂在云上。

  宛转的山溪,

  伴水竹摇曳,

  挺拔杉松,

  是绿的仪仗。

  战士的丰碑,

  总是沉默;

  心底的忠诚,

  从不张扬。

  诗二:

  棋局

  棋盘是水汪汪的梯田,

  棋子是蘑菇样的小房。

  雾霭隐约时,

  棋局斜摆在天上。

  苗家儿女与贫困对弈,

  支招儿的与北京联网。

  过者阴山茶园

  彭 辉

  中华风物盛,四时转年轮。

  北国塞风劲,南国春意升。

  天机已萌动,地气原有衡。

  竹柳舞婀娜,桃李落缤纷。

  边陲有茶园,群山近星辰。

  昔日烽火地,今朝万木春。

  老树垂枝闲,新芽仰面生。

  雨润千峰秀,雾笼万壑深。

  山川吸灵气,日月酿精神。

  峰回云献舞,路转鸟啼声。

  景深人行迟,炊烟起归程。

  回望者阴山,挺拔似国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