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25日 10:03:07 来源:中华新闻报
核心提示: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曾经有过幸福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他们唯一的孩子,或者因为疾病,或者因为天灾人祸离他们而去,他们的家庭顿时陷入绝望的境地。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曾经有过幸福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他们唯一的孩子,或者因为疾病,或者因为天灾人祸离他们而去,他们的家庭顿时陷入绝望的境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给予他们及时持续的帮助和关爱,让他们回归社会正常的生活,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从4月23日到5月初,楚天都市报刊发的连续报道《拨往天堂的电话连通母子情缘》,以敏锐的触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丧子家庭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颂扬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爱,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收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倾情演绎震撼心灵
4月23日,该报一版刊发消息《拨往天堂的电话连通母子情缘》,并用第3版整版刊出重点报道《拨往天堂的电话有了“回音”》,报道以武汉56岁退休医生郑丽霞在博客中披露自己与同城青年陈威之间的故事为由头展开,还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子真情”:
郑丽霞与干儿子陈威亲如一家人。
2004年夏天,郑丽霞三代单传的儿子在医院实习时,不幸从宿舍坠楼身亡。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时常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当思念和悲伤袭来,她悄悄拿出自己的手机,拨打儿子生前曾经用过的手机号码……
持续一年多之后,拨向“天堂”的电话竟然通了:电话的那头是与其爱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青年陈威,而他也正笼罩在丧母之痛的阴霾之中。善良的陈威对郑丽霞的举动和遭遇表示理解,并对她进行劝导和安慰。他告诉郑丽霞:我妈妈生前也在医院工作,和你同年同月生,生日仅差12天……
4年来,从倾诉、交流到关心、帮助,他们结成“母子”,用真诚和爱心织补着彼此心灵的创口,相互鼓励、支持,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首日的报道以“消息+通讯+记者手记+图片”的形式,多角度呈现这一新闻故事,字里行间饱蘸深情,充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如记者手记《珍贵的互补》写道:“有人说,在这个钢铁和水泥建造的都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在逐渐封闭自己的情感。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是用爱来联系和维持的。谨以此文献给普天之下,对远去母亲心怀愧疚的孩子,还有那些对远行孩子心怀思念的伟大母亲。”
细节的运用,也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至今,郑丽霞的手机里特意留存了那个特殊的时间———2005年8月11日上午7点24分,也就是她儿子去世后一年零42天的那个清晨”。“一进家门,郑丽霞就抱过5个多月的小孙女,小家伙眼睛瞪得圆圆的,冲着郑丽霞笑个不停”……这些细节,直抵人心,感人肺腑。
多种手段的运用,立体呈现了这一故事所包含的情感冲突因素和心灵危机的化解过程,使读者备感亲情、友情的可贵,进而获得“人世间的真情是用爱来联系和维持”的高度认同。报道迅速激起如潮的感动,央视、新华社、东方卫视等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跟进。
拓展思路担当责任
对于可读性的追求,是都市生活类报纸的着力点之一。楚天都市报的这组报道,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拓展报道思路,深挖这一戏剧性的故事蕴含的社会意义,并通过开通读者热线等具体做法,担当起引导舆论、干预生活、启迪心灵的社会责任。
4月24日,该报在3版刊发《不是每个拨往天堂的电话都有回音》、《急需社会重视,政府责无旁贷》、《更多有爱心的年轻人走进他们的内心是医治伤痛的最好良方》的报道,请来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民间爱心社团组织者对此事进行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呼吁政府、社会关注重视丧子家庭。
4月25日,该报开通热线电话,就如何帮助丧子家庭,请读者献计献策,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有一个号码可以连接天堂》,记者还连线重庆、上海两家爱心组织负责人,介绍其经验性的做法,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过层层推进,这一组连续报道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100多名青年读者来信来电,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对丧子家庭的安慰,其中有32位年轻人表示要与丧子家庭结亲;湖北爱心联盟也专门与编辑部联系,联盟旗下的20000多名志愿者将定期与武汉的丧子家庭群体开展活动,携手他们走出困境。至此,通过连续多日的报道和记者的牵线搭桥,社会爱心人士与丧子家庭群体达成了圆满的对接。
弘扬人性凸显价值
1979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迄今已经30个春秋,产生了整整一代独生子女,并且第二代、第三代独生子女群体也正逐步产生,中国社会的细胞从多子女的大家庭模式演变为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421结构”的典型小家庭模式。
如果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不幸去世,不仅给其家庭带来无限悲伤,也提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谁来帮助这些绝望的父母们走出困境?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作为新闻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在追求可读性、发行量的同时,也应义无反顾地肩负起社会责任,正确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凝聚精神力量,搭建沟通桥梁。不仅要发现和揭示社会问题,也要着力于推动社会各方共同解决问题。
这组报道,关注心灵障碍群体,见人所未见,诠释了“相互关爱、心灯长明”的人性理念,并引导社会舆论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凸显了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温润心灵、促进社会和谐的报道。
相关报道:
拨往天堂的电话连通奇缘
2009-04-26 11:11:00 来源: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海口)
一位慈母丧子之后,每当思念和悲伤袭来,就反复拨打儿子生前曾经用过的手机号码……持续一年之后,拨向“天堂”的电话竟然通了:接电话的青年不仅与自己的儿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且,他也正笼罩在丧母之痛的阴影之中。
4年来,从倾诉、交流到关心、帮助,他们结成“母子”,相互鼓励、支持,走出了人生低谷……
她总是拨儿子生前的手机号
武汉汉口医院退休医生郑丽霞原本有个幸福的3口之家,她是医生,丈夫在铁路系统工作,聪明、懂事的儿子在同济医科大学成教学院读临床医学专业。生活虽不是太富裕,但一家人过得倒也其乐融融。然而这一切,在五年前的那个雨夜被彻底改变了。
2004年7月1日清晨,郑丽霞在家中接到噩耗:儿子黄震在实习医院的宿舍不慎坠楼身亡。儿子是家中的三代单传,年过半百又痛失爱子,郑丽霞夫妇一时间感到生活没了希望。夫妻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因儿子生前酷爱手机,所以,郑丽霞将孩子生前最后使用过的手机也一同火化,她傻傻地想:如果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这样儿子就还能和自己联系。
此后的一年间,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时常将郑丽霞压得喘不过气来。想念儿子成了郑丽霞每天的主要心事,每当难以承受的时候,她就会拨打儿子的号码。
从开始的“您好,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到“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停机”、再到最后“您所拨打的号码是空号”……电话那端一直没有传出儿子熟悉的声音,但拨打儿子的电话号码,逐渐成了郑丽霞生活中的一个无法割舍的习惯。
有一天,电话那头竟有了回音
谁知,有一天,这个拨向天堂的电话竟然通了。儿子去世一年后,电话那头竟有了回音。
寒来暑往,郑丽霞两鬓的白发多了不少,2005年儿子的周年祭日之后,郑丽霞依然无法释怀。为了能让自己忙一些,郑丽霞开始到硚口一家亲戚开办的医院工作。
至今,郑丽霞在手机里特意留存了那个特殊的时间———“2005年8月11日上午7点24分”,也就是她儿子去世后一年零42天的那个清晨。
郑丽霞回忆:她来到单位端坐在办公桌前,又一次习惯性地拨打儿子的号码“嘟……嘟……”听筒里竟然传出了电话接通的声音。“我握着手机的手开始颤抖,心跳得厉害!”但是对方挂断了电话。几分钟后,她的手机收到了对方发来的一条短信:“你是谁?为什么打我电话?”
激动万分的郑丽霞,迅速回复:“你是谁?怎么有这个号码?”
那天的上午,郑丽霞通过短信初步了解到,使用这个号码的是一个叫陈威的小伙子,当年27岁,比自己的儿子大两岁,是一名保安。陈威通过短信告诉她,这个手机号码是他不久前花30元买来的。
郑丽霞用短信,向陈威解释了自己拨打这个号码的缘由。善良的陈威表示理解,对郑丽霞进行劝导和安慰。这一切让一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郑丽霞感到了一丝温暖……
巧合,促成一段“母子奇缘”
在陈威的回忆中,与郑丽霞联系之初,他对郑丽霞的遭遇表示极大的同情,更多的时候他是手机这头一个倾听者,而郑丽霞是手机那头的一个倾诉者。
随着交往的加深和相互进一步了解,郑丽霞和陈威逐步发现,在两人身上有着不少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境遇和巧合———
陈威不仅和郑丽霞的儿子年龄相仿,他家住武汉市武东医院,父亲也是一名医生,母亲是该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2000年6月3日,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母亲的病逝,给了陈威巨大的打击,到与郑丽霞相识时,陈威也一直没有走出丧母之痛的阴影。
在交谈中,郑丽霞还惊奇地发现,陈威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居然也是学医的,他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佗中医针灸进修学院就读中西医结合专业,2005年毕业后,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当时正在武昌一家商场临时做保安。
一天,陈威告诉郑丽霞,自己母亲的生日是1953年元月25日,郑丽霞立即接过话来:“怎么这么巧啊,我也是1953年元月的……”
丧失亲人的痛苦,一连串的人生巧合,让两颗心越贴越近。2005年9月的一天,郑丽霞去看看这个一直没有见过面的小伙子。两人在路边的小餐馆里吃了顿便饭,谈了许多许多。
陈威说:在母亲去世前,自己是个叛逆的孩子,经常和母亲争吵,但母亲去世后,回想起许多事情,总觉得内心愧疚。陈威给郑丽霞讲述了自己母亲病重时的一个细节:“我用自己积攒的钱给她买了很多水果送到病房,但母亲不吃,总是放在那里,逢人就说,这是我儿子给我买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母亲是爱我的……”
彼此相扶4年走出丧亲之痛
初次见面不久后的一天,陈威对郑丽霞说:“我妈妈不在了,要是你不嫌弃的话,我可以做你儿子吗?我也好想有个妈妈来疼我。”
郑丽霞满眼含泪。她当即应允。
就这样,这对彼此心中的母与子,在生活中开始了朋友和亲人一般的交往。
2007年4月,陈威进入武汉市武东医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医生。4年来,陈威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当遇到困惑,都会给郑丽霞打电话。每逢中秋节、春节等节日,陈威总会抽出时间去看望郑丽霞,一起吃饭,聊天,其乐融融。
2008年,陈威结婚,郑丽霞携老伴一同出席了他的婚礼。
婚后不久,陈威的妻子妊娠反应剧烈,郑丽霞多次上门帮忙照顾,亲如一家。2008年11月,陈威的妻子余惠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来源:新华网/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