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诗歌的“新乡土运动”
2009-05-05


中国诗歌的“新乡土运动”

              ——《中国新乡土诗选》序


                                   
/爱若干

 

    2006年,留美读博的方柏林先生忽然想要了解一下中国当下的乡土诗歌,我想,他可能是想祖国、想我们桐城老家了吧。于是,我搜索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乡土诗给他发了过去。后来,他就爱不释手,就动手翻译,就梦想着在美国寻求出版,以传播汉语诗歌,弘扬中华文化。我当然非常赞同,乐于共襄此举。

2007416,中国首位“诗人省长”、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在京诚邀四海宾朋参加8710日举办的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这位文人省长心中有一个比我们出版一本中英文对照的《中国新乡土诗选》更宏大的梦想:誓把青海湖畔变成诗的海洋,使之与意大利圣马力诺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齐名。

吉狄马加曾言,任何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真正留下来的诗作大多对人类的命运包括对社会进程都做了很好的重要纪录。当然,在这些纪录中也不乏诗人心灵轨迹的纪录。

艾青在抗战初期深情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在台湾临终前遗诗故国:“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余光中对祖国也曾如此表白:“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诗人芒克在《阳光中的向日葵》中问道:“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把头转向身后/它把头转了过去/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那棵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也依然闪耀着光芒//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近它去看看/你走近它你便会发现/它的生命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你走近它你顿时就会觉得/它脚下的那片泥土/你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乡土诗人田禾从小生长在贫困山村,后来他来到城市,但孕育他生命的泥土和那些挣扎着生长的乡亲们的音容笑貌却与他结成了难解的情结。他在《喊故乡》的诗中喊道:“别人唱故乡,我不会唱/我只能写/写不出来就喊/喊我的故乡/用心喊,用笔喊,用我的破嗓子喊/只有喊出声,喊出泪,喊出血/故乡才能听见我颤抖的声音。”;宁夏农民诗人张联在《傍晚集》中写道:“这样的傍晚/羊群簇拥着我草地簇拥着我/我便认为有一个名字叫簇拥//这样的傍晚/落日簇拥着我月儿簇拥着我蛾儿簇拥着我/一切簇拥的簇拥着我/我在窒息中吮吸着簇拥的馨香/我便认为有一个名字叫簇拥//我看着窒息氛围外的天空/只见无数眨着眼睛的下来/这样的傍晚我逃进我的斗室/顿觉一片空落落的声响//只因室内没有妻的簇拥”;曾以一首《从前的灯光》而获得一辆小轿车大奖的湖南籍诗人张绍民在《砍柴》中仰望老父:“我在北京也能看到——/几千里以外的父亲/一个七十岁的矮瘦老人/在冬天农闲爬上树/用柴刀劈掉歪枝/他骑在树上/被大地举高//整个冬天/屋后堆满了柴禾/火焰和灰烬都藏在柴里面/它们在恋爱,拥抱/父亲砍了那么多柴/灶里的火焰/足能把生米煮成熟饭。”

这些诗歌展现了中国现当代乡土诗歌的时代横截面,也反映了中国乡土诗歌风尘仆仆一路走来的人文脉搏。

从屈原、陶渊明、王维、马致远到田禾、张联、张绍民等当代诗人一直都在守望着中国乡土诗歌这片精神家园。当代中国乡土诗歌一直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地行走着,她并不像那些层出不穷、揭竿而起的流行诗派倏现倏无,倏火倏冰,以至于人们都要将她忘却了。事实上,中国乡土诗歌一直活在人们的心底,她潜藏人们的心灵深处。

2000年以来,网络诗歌风起云涌,诗中国、回归、嘴唇、中国乡土诗网等网络诗歌论坛、网站纷纷掀起新古典诗歌、新乡土诗歌高潮。

诗人追求真善美。

古往今来,诗人总是以诗抒发性灵、教化人生、言志报国。

网络时代,诗人尤其要胸怀大爱与慈悲,用诗歌的力量来构建公益心灵,从而保护地球家园、促进社会和谐。即将推出的诗中国网将承继并修正曾创立于2001年的诗中国论坛宗旨:新诗先锋,旧诗传承。诗歌中国,推陈出新。和谐公益,唯美善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第一个提出以构建公益心为己任的诗歌网站。 
    
      无独有偶,2005年,《绿色世界》杂志也掀起一场公益的“新乡土运动”以相呼应:这是一个欲望的时代,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是一个灵魂荒芜的时代……为了财富而忽略亲情,为了享受而破坏自然……无论是出于自救还是他救,我们有必要停下忙碌的脚步,回望自身,反思心灵。我们远离了绿色,我们疏远了友情,我们抛弃了传统,我们吞噬着未来。基于此,我们发起了一场拯救心灵的‘新乡土运动’。新乡土运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宽容与和谐的一场运动。”

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认为,新乡土运动就是要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先生说:“人本应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但当代城里人却在追求异常景观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大地,因而使我们的栖居失去了诗意。”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在拥挤不堪、高楼压迫的城市里,我们应该推崇“减”的美学、“俭”的伦理、“简”的哲学。日本摄影家、中国历史研究者阿南史代女士觉得新乡土需要留住过去的痕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刘夏蓓女士认为,随着人们对自己“地球村民”身份的定义,地球成为了我们的乡土,整个自然成了我们的乡土。对乡土的责任、依恋和热爱才是我们万古不变的情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田松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从工业文明转向一种新的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人类文明将面临毁灭。在这个意义上,我愿意把新乡土运动作为新文明的一个尝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社会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梁本凡认为,新乡土精神是一种不脱离乡土又不限于乡土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以本土文化、当地文化为根本,为源泉,以创新和发展为动力的阳光型绿色文化。自然之友常务理事金辉认为,必须从文化上重新定位乡土建设,必须在城乡循环系统中重新发现乡土。只有家园的定位,才能体现乡土的价值,才能重现乡土的活力,才能发现乡土的出路,才能出现乡土的魅力。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沈孝辉认为,乡土文化与环境的适应,与自然的和谐,是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要从一开始就努力避免对乡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损害破坏。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江家驷认为,要实现乡土发展的生态转型,我们必须完成从物质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转型。日中环境合作服务中心有限会社社长大野木升司认为,根据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自己城市的实际情况,为解决世界环境问题作出努力,这样的新乡土运动是非常有意义的运动。第一届地球奖获得者、江苏省睢宁县邱集镇大余小学校长朱以勋认为,建设好家园需要的是什么?不是钱,而是人心!是热爱大自然的心!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心!

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倾心公益、不断壮大的中国NGO组织也与时俱进,在环境、教育、农民、妇女、未成年人、老人、残障等领域真正参与着中国“新乡土运动”,而同处发展中的中国乡土诗歌也在进行着一场“新乡土运动”。诗歌事业也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而公益事业最重要的就是构建人们的公益心灵,中国新乡土诗歌正是构建人们公益心灵的最佳手段。

最近,方柏林先生又在网上知会我,说美国的Pendarvis教授最喜欢我的一首《一丛花·至密云看山观水作》词作:“二千年初夏至密云,是时,水库水位距正常水位下降了七、八米,甚忧其某日也将告枯竭。北京近年天热风大沙多水少,环境日趋恶劣,真不知日后人将何处去?作此词以永留此一派青山绿水。‘登临眺远走燕山,/潮白起波澜。/叠嶂青峦跑兽脊,/几炊烟,/一抹斜阳。/乌鹊倦坠,/布谷惊啼,/月满挂垂杨。//风漩千洄逐绿浪,/涟漪渐变长。/江波浩淼蓬莱小,/又以为,/乱岛东洋。/金银夜香,/蔷薇日艳,/他乡是故乡。’”我当然为能有这样一位西方知音而欣喜。

亲近自然,回归本心。

润物无声的中国新乡土诗歌正在拂涤着我们浮躁而驿动的心。
 

 

                                           2007420 于北京金融街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