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驴友团 全国找净土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国家级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中心落户成都龙潭总部经济试验区
本报记者首次揭开成都30名科学家发明新物质、发现新物种的传奇故事
这是当前成都最“牛”的驴友团队:40个成员中绝大多数都可称之为科学家,30位成员都是术业有专攻的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高技术人才,其他人员也是科研领域的年轻才俊。18年来,他们走遍全国各地,深入高山湖泊草甸,穿越无人区、原始森林,背回了成千上万个“净土”样本(即没有被污染的土壤、枯枝及新鲜植物的科研样本),其经历与故事可媲美当今最资深的驴友。
故事篇 最“牛”驴友团成员都是科学家
正在显微镜前做实验的郭义东,32岁就已是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微生物资源研究中心主管。作为团队的年轻负责人,他谈得最多的就是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中心这个团队。“到现在已形成一个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及年轻研究骨干等40人的稳定型科研团队。”他们的研究方向就是微生物菌种,现在已经发展到从土壤、枯枝落叶、新鲜植物、湖泊海洋样本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菌种,系统化分离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为找到更独特的微生物菌种,研究团队的每个人几乎都要出差去采样,经过近20年的系统样本采集,我们已走遍全国各地。”郭义东笑着说,办公室里个个都是专家,在荒郊野外个个都是驴友。如今他们已经计划第二次走遍全国,采集更完整的样本。
最新行动 走遍浙江“不看风景只看土”
“我们刚刚从浙江采样回来,这些都是"猎物"。”昨日,郭义东指着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内一大堆牛皮纸信封告诉记者:3月12日至4月1日,他们组成4人小分队,前往浙江省采集土壤、新鲜植物、枯枝树叶样本。“别人看的是风景,我们看的是泥土;别人拿着相机到处拍摄,我们则是不断在林间寻觅微生物的踪迹;别人可以寻找代步工具,我们只能步行看植被、看土壤。”
人越少的地方我们越喜欢,因为人类活动越少,那里的土壤、植被、微生物环境就越接近自然,是提取样本的最佳选择地。郭义东透露,他们在浙江的重点采样地就是西天目山的原始森林。这次行动他们采集到150多份新鲜植物样本、100多份枯枝样本、70多份土壤样本。
最苦“驴友” 背百斤样本走8000级台阶
郭义东告诉记者,采样是件既考体力,又考智力的高强度工作,除了携带简单生活用品,连帐篷这类行头都不会带。
“贵州梵净山之行,就是我们出去采样的典型写照。”郭义东告诉记者,采样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生活辛苦,天天在大山里穿行,没有旅馆就只能住农家。二是环境辛苦,交通不便,不能开车的地方只能走路。特别是梵净山,有8000级台阶,早上背着采集设备出门,一路步行上山。由于资源丰富,土壤、枯枝树叶每份样本都要采样,一路下来,样本总重接近100斤。背着样本下山,一天一个来回,要走一万六千级台阶,每个人的脚都痛得无法落脚,肩膀也红肿。
最险经历 屏息绕过熟睡的不明动物
“在原始森林里遭遇野生动物那是常事,在高山河谷、地质最活跃的地方,遭遇地震等惊险事件也是常事。”郭义东向记者讲述了2006年他和两名同事在陕西太白山的经历。
“那是个非常诱人的地方,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对采样的科学家来讲简直就是天堂。”郭义东回忆,当地村民告诉他们,太白山里的山谷野兽活动最频繁。他们深入山谷,几个小时就完成了采样,非常顺利。就在回来的路上,他们远远望见路上卧着一头大型野生动物。他们远远地躲了起来,想等它走了再离开。可等了两个多小时,动物一动不动。眼看天快黑了,他们只有硬着头皮,轻轻地走过去,大气都不敢出,动物仍然一动不动。后来他们看了《动物世界》,才知道那是只野生牛羚。
科研篇 国家宝藏收藏全国各地30万份菌种
“别小看刚在龙潭总部经济试验区内建起来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中心,它在某些领域是国内最前沿、最领先的技术之一。”昨日,成都市成华区常务副区长张胜告诉记者,这个国家级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中心在成都龙潭总部经济试验区建成后,将围绕基地发展以高新科技、生物制药研发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科研管理部部长、高级工程师肖忠行也告诉记者,他们非常看好龙潭总部经济试验区,落户龙潭总部经济试验区后,建设速度很快,目前已建成投产。如今,他们已采集了中国大陆各种生态气候环境下约4万株多样性菌种,总量超过30万份菌种的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绝对是一个“国家宝藏”,是我国目前最全面的样本库之一。通过这些样本,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地的生态、植被情况,微生物体系等。
设备先进 菌种也有数字化信息档案
透过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菌种细胞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像珊瑚,美不胜收。“我们天天对着它看,有时甚至要看十多个小时。”郭义东说。
在保藏温度为零下80摄氏度的超低温保藏室、冷冻干燥保存库,记者看到了分类储藏的微生物菌种,既有为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的青霉素、庆大霉素、利福霉素、环孢菌素等,还有逐年更新的多样性野生菌株,将为新药创制、工艺改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头保障。保存的全部菌种均建立有完整的数字化信息档案,大多数菌种的GPS数据可以生成我国微生物资源的电子地图,有利于推动国内微生物资源的高效共享。